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85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作为水中常见的环境激素对人类以及水中生物具有一定的危害,被各国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基于此,设计合成出系列多金属氧酸盐(POMs)材料AgxH5-xPMo10V2O40,x=1~5,并采用湿法过氧化氢氧化法实现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的高效氧化降解。该体系中,反应20 min DEP降解率可达到91.0%,TOC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70.2%和81.1%,降解产物为低毒的乳酸、CO2和H2O等。实验过程中,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稳定性及循环使用性,且表现出较高的底物适应性以及微量底物的去除性。  相似文献   
162.
李霞  张丹  沈飞  青会 《安全与环境学报》2017,17(3):1064-1069
用聚乙烯醇-海藻酸钠(PVA-SA)将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和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加工废弃物固定制成吸附小球,研究初始p H值、反应时间对Cu~(2+)吸附的影响及吸附特性,并应用到实际废水的处理中。结果表明:固定金针菇、毛木耳、杏鲍菇和平菇废弃物吸附小球的最大吸附率分别为81.3%、60.8%、42.8%和50.0%;伪二级动力学模型比颗粒内扩散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固定食用菌加工废弃物吸附小球对Cu~(2+)的吸附过程;固定金针菇、毛木耳和平菇废弃物吸附小球的等温吸附过程与Langmuir等温模型拟合度高,吸附过程主要是单层吸附,固定杏鲍菇废弃物小球的等温吸附过程则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扫描电镜(SEM)分析显示,固定金针菇废弃物吸附小球吸附Cu~(2+)后,细胞壁增厚,细胞壁上形成了明显的Cu~(2+)无机沉淀或晶体,表现为物理性吸附。研究表明,固定金针菇废弃物吸附小球对自然废水中Cu~(2+)的去除率为73.11%,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3.
为了改善与优化我国现存的能源消费结构,需要开展我国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CO2排放等方面的研究。使用1980—2007年期间逐年发电量、单位发电煤耗等统计数据,计算了不同时期我国单位发电CO2排放系数。其中,1980年电力行业的单位发电CO2排放系数为1.07kg/kW.h,2007年为0.78kg/kW.h。基于省级电力消费数据,结合不同时段的单位发电CO2排放系数,得出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电耗CO2排放系数,分析了我国电力消费所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省际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64.
史箴  段慧  张丹  杨朋 《四川环境》2013,32(1):29-32
本文回顾了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现状,从全程序质量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站点选择地址、采水和配水单元设计、自动监测仪器性能、站房环境和安全保护、人员配备和制度建设等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措施,以及人员持证上岗、运行维护、仪器校准和性能测试、比对实验、数据质量检查与审棱等运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指标框架.  相似文献   
165.
水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作为直接控制污染源排放技术依据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通过实行对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制定排污浓度、数量的最高允许值,是国家环境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回顾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国内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现状及特点,指出了现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6.
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企业的法定义务,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之一。企业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和运作的,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并不完全靠企业家自身的觉醒形成的,而是靠市民社会的基础和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发展起来的。但在中国,目前既缺少市民社会的基础,又缺乏社会运动的推动,在这样的条件下,试图完全依靠企业自律而强化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几乎不太可能。  相似文献   
167.
张丹  吴良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0):2572-2582
食品浪费监测和调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实施的重要内容与关键环节。本文依据《反食品浪费法》的原则和要求,从科学性和实用性出发,探索提出“图像法”以推动食品浪费监测、调查、分析和评估工作的有序开展。本文以北京典型食堂食品浪费情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图像法开展实证研究,并利用称重法进行对比验证。研究表明:基于图像法所获得的北京典型食堂人均食品浪费指数为0.64,比称重法所得结果低了0.02;基于图像法所获得的人均食品浪费量为58.62 g/(人·餐),比称重法所得结果高出了4.28%;两种方法所得的人均食品浪费指数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r =0.76,p<0.01),且有很好的一致性(CCC=0.757,p<0.01),表明图像法可以有效评估典型食堂的食品浪费程度;利用图像法开展食品浪费监测和调查时,结合餐厨垃圾量能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本文探索了一个科学、便捷的食品浪费监测和调查方法,以期为《反食品浪费法》的全面推进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8.
关注特定地质地貌控制下河流交互带氮素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有助于全面了解河流水环境特征及污染成因。以皂河与渭河交汇处为研究区,分别沿河流方向、垂向、横向设置采样点,研究了交互区地表水、地下水和沉积物中三氮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生物地球化学的关系。结果表明:1)沿河流流向,皂河NO3--N的浓度低于渭河,两河交汇之后NO3--N浓度逐渐增大与渭河浓度水平一致,而地下水中其浓度逐渐减小。地表水和地下水中NO2--N和NH4+-N均有沿河流流向浓度逐渐减小的趋势。横向剖面上,NO3--N分布明显受河流地下水补给方式影响。2)从空间上看,NO3--N随着深度增大,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布规律。而NH4+-N随着深度增大先降低然后又有增加趋势。3)水体中pH与NO3--N极显著正相关,DO与NH4+-N显著负相关。沉积物中TOC与NO2--N表现出显著负相关。三氮之间NO2--N与NH4+-N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9.
李俊凯  张丹  周培  刘群录 《环境科学》2018,39(8):3845-3853
为了筛选可用于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材料,测定了南京市某铅锌矿采矿场土壤及样地内14种优势植物中Cd、Cr、Cu、Mn、Pb、Zn的含量,并分析了采矿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14种植物对这6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和转运能力.结果表明,矿区土壤中Cd、Mn、Zn、Pb的污染最为严重,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达到了45.71、11.68、10.40和4.46;样地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33.45,也达到重度污染级别.尽管各种重金属的含量不同,14种优势植物均表现出了较强的重金属耐受能力,其中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和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对6种重金属均表现出很高的富集能力.所有植物体内Zn含量均超出了正常范围,但仅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对Zn的生物富集系数大于1,其他植物的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均小于1.14种植物对重金属的生物转移系数较高,其中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和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对6种重金属的生物转移系数均大于1.根据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机制,可将14种植物分为3类:富集型植物,如菊芋(H.tuberosus)、野菊(D.indicum)、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爵床(Justicia procumbens)、马唐(D.sanguinalis)、山莴苣(Sonchus brachyotus)、龙葵(Solanum nigrum)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根部囤积型植物,如井栏边草(P.multifida)和络石(T.jasminoides);规避型植物,如一枝黄花(Solidago decurrens)、蛇莓(Duchesnea indica)、青绿苔草(Carex breviculmis)和贯众(Cyrtomium fortunei).  相似文献   
170.
为解决重金属废水处理问题,寻找高效低成本的生物吸附剂,本文选用了野菊杆(Dendranthema indicum, DI)、艾杆(Artemisia argyi, AA)、薄荷杆(Mentha haplocalyx, MH)和柠檬皮(Citrus limon, CL)四种植物材料对水中铅离子进行吸附研究。并利用SEM、BET和FTIR对材料进行表征,探讨了吸附剂投加量、溶液初始pH和共存阳离子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材料对模拟废水中铅的吸附量随投加量的增加呈对数下降(P<0.05);随初始pH的升高,四种材料呈现先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准一级动力学能更好地描述野菊杆对Pb2+的动力学吸附过程,准二级动力学能更好描述艾杆、薄荷杆和柠檬皮对Pb2+的动力学吸附过程。野菊杆和艾杆对铅的吸附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单层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薄荷杆和柠檬皮对铅的吸附过程主要为不规则的多分子层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共存阳离子Mg2+、Cu2+、Al3+与Pb2+产生竞争吸附,显著降低材料对Pb2+的吸附量(P<0.05)。四种植物材料吸附性能大小顺序为薄荷杆 > 艾杆 > 柠檬皮 > 野菊杆。因此,四种植物材料是吸附废水中铅离子的潜在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