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71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211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常温CSTR部分亚硝化影响因素及工况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实现并维持稳定的部分亚硝化效果,以低氨氮人工配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流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CSTR),在常温条件下对部分亚硝化工艺的影响因子和准佳工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RT=(3.0±0.2)h,DO为0.40~0.50 mg/L,回流比R=20%~30%时,平均氨氧化率为53%,且工艺出水NO2--N/NH4+-N平均为1.11∶1,适宜作为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工况。若持续缩短HRT会导致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降低,部分亚硝化效果受到影响。反应器在上述工况运行时,DO=0.50 mg/L是亚硝化率下降的临界浓度;系统进出水pH差值可良好表征出水亚硝酸盐氮与氨氮浓度的比例。  相似文献   
342.
典型野生食用菌重金属含量及其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影响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云南省土壤重金属背景值较高,且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频繁,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野生食用菌是高效重金属储积器,云南是中国野生食用菌最大产区.因此,本文以云南省8种典型野生食用菌为研究对象,探究其重金属含量(汞、镉、铅、锌、铜、砷)与分配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  相似文献   
343.
采用电絮凝法对水中微量的叔丁醇(TBA)进行去除,分别考察了电极材料、极板间距、电流密度、溶液初始pH值对叔丁醇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铝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极板间距为1.4cm,电流密度为20mA/cm2,溶液初始pH值为8时,电解120min后叔丁醇的去除率为80.4%,此时铝阳极实际损耗量(1.93kg/m...  相似文献   
344.
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由来已久,科学评价生态用地的重要性,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引导城市有序扩张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用地的重要性不仅由生态用地自身的生态系统功能决定,同时受到人类生态需求强度的影响。选取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户外休闲需求和生态用地稀缺度等指标,以长沙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构建了兼顾生态系统功能和区域生态需求强度的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模型,进行了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其中,生态系统功能通过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量化,区域生态需求强度通过户外休闲需求和生态用地稀缺度量化。实验结果表明: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态用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极重要生态用地主要由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森林、重要饮水源地和高质量的耕地构成,既包括城市外围提供生态屏障的大块生态用地,同时包括人口稠密城市建成区内的湿地、河流等小面积生态用地。与传统评价模型相比,构建的模型能够体现人类需求的影响,结果更符合人们的实际生态需要。  相似文献   
345.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为原料,通过超声波细胞破碎制备微生物絮凝剂。采用控制变量法考察污泥浓度、超声波破碎时间对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并探究絮凝液的投加量、pH值、温度、振荡时间、振荡频率、共存金属等因素对5 mg/L Cu^2+模拟废水的去除效果,分析了微生物絮凝剂去除Cu^2+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污泥质量浓度为100 g/L,超声波破碎时间15 min时,絮凝剂的絮凝效果最好;当pH值为6.5,温度50℃,絮凝液投加量40 mL,振荡时间1 min,振荡频率200 r/min时去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46.
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通过碳排放系数法对河北省建筑的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营整个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对河北省2010—2020年建筑进行碳排放趋势分析。研究发现:2010—2020年河北省建筑碳排放呈现波动式增加趋势,河北省建筑碳排放主要由建材生产阶段和运行阶段构成,河北省应着重关注如何降低建材生产阶段和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河北省开发建筑降碳产品具有较大的降碳和经济价值潜力。为推动河北省建筑领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应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材料研发与应用、建筑节能降碳价值实现交易体系、增强居民节能消费意识和行为、优化能源结构、清洁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机制。  相似文献   
347.
本文对城镇的环境噪声调查与评价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48.
为掌握隧道管片在浆液结石体包裹下的上浮变形规律,通过研究圆管抗弯刚度,将浆液结石体与隧道管片形成的圆管组合梁转变为3层叠加组合梁;基于Girhammar 2层叠加组合梁理论与微单元力学分析,推导出考虑层间滑移效应3层组合梁等效抗弯刚度公式,进而采用温克勒弹性地基条件建立隧道管片上浮力学模型;结合工程实例,对比力学模型理论解析、实测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并进行参数灵敏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力学模型理论解析、实测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吻合度较高,表明力学模型有效;浆液结石体留存厚度的增加可以有效降低隧道结构承受的弯矩,提高隧道结构安全性能;随着隧道两端约束的传递衰减,隧道上浮跨度超过140 m后,隧道变形最大值基本达到稳定。研究结果可用于预测隧道管片的上浮变形,并为隧道变形控制提供依据,促进隧道病害的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349.
硅胶与大孔吸附树脂因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被广泛用作吸附材料。本文比较两种吸附材料对藏红T染料的最佳吸附条件及动力学、等温线参数的区别。结果表明:硅胶的最佳吸附条件是m=200 mg、T=25℃、pH=5.5、t=30 min,对C0=100 mg/L藏红T染料的去除率与吸附容量达到61.42%、4.61 mg/g,吸附过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及Freundlich模型;大孔吸附树脂的最佳吸附条件是m=50 mg、T=30℃、pH=8.0、t=90 min,对C0=3000 mg/L的藏红T染料的去除率与吸附容量达到46.65%、419.81 mg/g,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模型。除此之外,溶液中存在无机盐,如K3PO4·3H2O、K2HPO4、CaCl2可以促进硅胶与大孔吸附树脂对藏红T染料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350.
为有效去除矿井废水中氟离子,利用聚合氯化铝(PAC)对某矿井含氟废水进行混凝效果研究,设计单因素实验,研究了铝氟摩尔比(r)、pH和凝聚时间等因素对PAC混凝去除氟离子的影响,依据响应曲面法的Box-Behnken Design(BBD)实验设计原理,探究了r、pH和凝聚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并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顺序为r> pH>凝聚时间;在r=19.04、pH=6.5、凝聚时间为2.9 min的最佳条件下,氟离子的去除率为56.4%,与预测值(56.46%)基本吻合;去除氟离子的机理包括PAC对氟离子絮凝沉淀、离子交换和络合沉降等;pH影响PAC在溶液中的存在状态,凝聚时间则影响矾花在溶液中形成的速度以及密集程度,进而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由此可以看出,BBD优化模型预测与实际处理效果基本一致,铝氟摩尔比和pH是去除氟离子的主要控制因素。本研究使用的实验方法具有处理工艺简单、效果稳定、成本低等优点,可为实际矿井废水中氟离子的去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