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71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211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71.
综合开发胶东半岛地热资源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东半岛温泉属中低温对流型水热系统,温泉受构造控制,地热资源量有限,但作为辅助能源和多用途的高温水资源,有重大的开发意义。根据该区地热资源特征和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笔者提出了四点综合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372.
为有效去除矿井废水中氟离子,利用聚合氯化铝(PAC)对某矿井含氟废水进行混凝效果研究,设计单因素实验,研究了铝氟摩尔比(r)、pH和凝聚时间等因素对PAC混凝去除氟离子的影响,依据响应曲面法的Box-Behnken Design(BBD)实验设计原理,探究了r、pH和凝聚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并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顺序为r> pH>凝聚时间;在r=19.04、pH=6.5、凝聚时间为2.9 min的最佳条件下,氟离子的去除率为56.4%,与预测值(56.46%)基本吻合;去除氟离子的机理包括PAC对氟离子絮凝沉淀、离子交换和络合沉降等;pH影响PAC在溶液中的存在状态,凝聚时间则影响矾花在溶液中形成的速度以及密集程度,进而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由此可以看出,BBD优化模型预测与实际处理效果基本一致,铝氟摩尔比和pH是去除氟离子的主要控制因素。本研究使用的实验方法具有处理工艺简单、效果稳定、成本低等优点,可为实际矿井废水中氟离子的去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3.
硅胶与大孔吸附树脂因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被广泛用作吸附材料。本文比较两种吸附材料对藏红T染料的最佳吸附条件及动力学、等温线参数的区别。结果表明:硅胶的最佳吸附条件是m=200 mg、T=25℃、pH=5.5、t=30 min,对C0=100 mg/L藏红T染料的去除率与吸附容量达到61.42%、4.61 mg/g,吸附过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及Freundlich模型;大孔吸附树脂的最佳吸附条件是m=50 mg、T=30℃、pH=8.0、t=90 min,对C0=3000 mg/L的藏红T染料的去除率与吸附容量达到46.65%、419.81 mg/g,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模型。除此之外,溶液中存在无机盐,如K3PO4·3H2O、K2HPO4、CaCl2可以促进硅胶与大孔吸附树脂对藏红T染料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374.
为掌握隧道管片在浆液结石体包裹下的上浮变形规律,通过研究圆管抗弯刚度,将浆液结石体与隧道管片形成的圆管组合梁转变为3层叠加组合梁;基于Girhammar 2层叠加组合梁理论与微单元力学分析,推导出考虑层间滑移效应3层组合梁等效抗弯刚度公式,进而采用温克勒弹性地基条件建立隧道管片上浮力学模型;结合工程实例,对比力学模型理论解析、实测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并进行参数灵敏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力学模型理论解析、实测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吻合度较高,表明力学模型有效;浆液结石体留存厚度的增加可以有效降低隧道结构承受的弯矩,提高隧道结构安全性能;随着隧道两端约束的传递衰减,隧道上浮跨度超过140 m后,隧道变形最大值基本达到稳定。研究结果可用于预测隧道管片的上浮变形,并为隧道变形控制提供依据,促进隧道病害的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375.
376.
张云志 《四川环境》1990,9(1):49-52
《食盐所致地方性氟中毒一文提出“郁山盐厂系用真空制盐工艺”,“郁盐含氟量为203.20~206.50mg/kg”,初步提出了“郁盐的氟主要来自高氟卤水的  相似文献   
377.
采用磷酸铵镁结晶法去除某粮食发酵废水中的氨氮和无机磷,确定n(Mg~(2+))∶n(NH~(4+))、n(PO4~(3-))∶n(NH~(4+))及p H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响应面法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得到高拟合度的二次响应曲面模型。最佳优化结果表明:水温为30℃时,控制p H=9.12、n(NH~(4+))∶n(Mg~(2+))∶n(PO4~(3-))=1∶1.21∶0.98,搅拌速度为100 r/min反应20 min,粮食发酵废水中的氨氮从500 mg/L降低至75.05 mg/L,去除率达84.99%,无机磷从100 mg/L降至2.35 mg/L,去除率达97.65%。对最优条件下得到的沉淀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磷酸铵镁结晶是沉淀物的主要组成成分,且晶形较好,纯度可达87.19%。该研究结果表明磷酸铵镁结晶法能够有效去除粮食发酵废水中的氮磷,用响应面法优化该法的反应条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78.
高盐含酚废水治理是污水处理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目前,以微生物为核心的生物处理高盐含酚废水技术备受关注。迄今为止,耐盐降酚微生物的筛选菌源仅限于基于常规分离培养方法所能获得的仅占0.01%~10%的微生物菌群,大量的潜在功能菌群因处于有活性但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而未被研究。在阐述耐盐降酚微生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的研究结果,提出利用复苏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 promoting factor,Rpf)探索具有潜在耐盐降酚功能的微生物,为复苏培养高效耐盐降酚菌提供新思路,并为生物强化处理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提供有效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379.
分析和总结了我国职业病危害现状及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危害项目界定、危害因素识别、评价因子确定、评价结论合理性探讨以及评价报告编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思考和优化性建议,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成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0.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萍乡市2 hm2 Cd污染稻田中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空间差异性及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糙米Cd变异系数大于土壤有效态Cd和总Cd,且晚稻变异性大于早稻,属于中等变异性。土壤pH和容重变异系数较小,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速效钾、有效磷和碱解氮变异系数为22.82%~35.60%,属于中等变异性;除过氧化氢酶变异性较小外,土壤酶活性、机械组成和微团聚体变异系数为10.54%~38.21%,属于中等变异性;土壤微生物(52.59%~84.64%)变异性较强,表现为细菌 > 放线菌 > 真菌。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砂粒、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黏粒、有效磷、速效钾、真菌和脲酶具有较强的负相关;而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黏粒、有效磷、速效钾、真菌和脲酶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pH、有机质、容重、速效钾和碱解氮是土壤理化性质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