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磷石膏预分解的热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热分析的方法对磷石膏在不同掺碳量、不同气氛条件下的热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针对近年来提出的利用水泥新型干法技术实现磷石膏预分解制硫酸联产水泥的设想,研究了磷石膏的热分解过程对预热分解炉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碳与磷石膏的混合体系中,碳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磷石膏分解,其完全分解温度接近1 300℃。而在较强还原气氛中,磷石膏+碳系统生成硫化钙,在约1 260℃时才完全分解。因此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分解磷石膏制酸联产水泥新工艺在实际过程中将受限于硫酸盐及硫化物熔点较低与硫酸钙分解温度较高这对矛盾而不宜直接采用。  相似文献   
132.
长江流域的氮收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引言 长江和长江口氨收支的研究涉及到河流、海洋、大气和陆地,是全球氮循环的重要研究区域.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中氮浓度有了很大增加.欧洲大部分河流中氮浓度增加了2~20倍[1].根据美国1974~1981年期间300多条河流383个测站统计,有116个站NO3-N浓度增加,仅27个站浓度减少[2].  相似文献   
133.
磁性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废水处理条件优化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水稻谷壳经改性和负磁后制得磁性谷壳生物炭(BC-Fe),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pH、生物炭添加量、吸附时间和转速对磁性谷壳生物炭吸附实际污染废水中Cd~(2+)和Zn~(2+)的影响,提出了磁性谷壳生物炭作为实际污染废水处理材料的最佳操作条件,并应用于多步骤废水处理系统中,同时进行了BC-Fe的再生吸附实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pH为6.0、固液比为6.0 g·L~(-1)、吸附时间为1.0 h、转速为160 r·min~(-1)的条件下,磁性谷壳生物炭对Cd~(2+)和Zn~(2+)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61.1%和60.4%,吸附量分别为8.6 mg·g~(-1)和21.3 mg·g~(-1).在实验所设条件下,Cd~(2+)和Zn~(2+)的综合去除效果随着pH和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吸附时间和转速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在多步骤废水处理系统中,使用CaO和Na_2S作为前处理,利用磁性谷壳生物炭二次处理,可使实际污染废水中Cd~(2+)、Zn~(2+)、Pb~(2+)、Mn~(2+)、Fe~(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100%、99.8%、99.3%、97.8%、100%,SS降为1.0 mg·L~(-1),此时系统pH为7.5,色度为2倍,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6132—2010)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要求.再生实验表明,BC-Fe第3次吸附Cd~(2+)和Zn~(2+)的去除率分别为50.6%和49.1%,吸附材料再生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34.
铊在黄铁矿中的相态分布及碳酸盐在其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级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黄铁矿中铊的相态分布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黄铁矿中的铊主要以存在于硅酸盐相中和以酸可交换的形式存在于矿物结构中的铊为主,这部分铊分别占到58.3%和25.1%;以可氧化态形式结合在黄铁矿(FeS2)中的铊次之,占11.2%;以易还原态形式存在于铁氧化物相中的铊最少,为5.4%.自然条件下铊的释放主要是酸可交换态铊和可氧化态铊的释放迁移过程.漫反射红外光谱表征发现,黄铁矿在表面氧化过程中其表面羟基增多,表明存在表面溶解及表面酸化现象.进一步的释放机理探讨认为,铊在黄铁矿表面存在一种"溶解-吸附沉淀"平衡,这一平衡由碳酸盐中和作用和黄铁矿表面氧化共同控制,并决定了铊的释放迁移.  相似文献   
135.
公共场所BTEX的污染特征、源解析及健康风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分析评价了杭州市商场、超市、影院、车站候车室等公共场所室内空气中BTEX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公共场所中BTEX的总平均浓度为30.68~217.74 μg·m-3,商场的污染最重,车站候车室的污染最轻;甲苯与BTEX总浓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作为公共场所BTEX污染的代表物;候车室BTEX污染主要受室外污染源的影响,而在其它公共场所中,室内污染源占主导地位,鞋用胶粘剂是商场BTEX的主要污染来源;商场空气中苯对男性和女性工作人员的致癌风险分别为5.38×10-6和5.57×10-6,超过了美国EPA制定的人体致癌风险值(1×10-6).  相似文献   
136.
区域生态稳定是清洁能源持续发展的安全屏障,也是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关键技术因素。青海全省现沙化面积为12.47万hm2,且省内已建成、在建和规划建设的清洁能源基地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该区域也属于青海省主要沙化区域,具有植被稀少、自然条件恶劣及干燥少雨等生态特征。本文通过青海清洁能源基地的沙化状况,基于“生态脆弱、沙漠广布、气候恶劣”的风沙源基本条件,提出“预防-治理-美化-综合利用”的绿色生态防沙治沙逻辑模式,提升清洁能源基地防沙固沙治沙的能力。通过该治理模式的探索研究,为清洁能源基地的建设、运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和软技术支撑,使清洁能源基地发挥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7.
天水地区新近纪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天水盆地新近纪沉积物地化特征的研究表明:(1)天水盆地下山剖面泥岩富MgO、CaO、Nb、Sr、Th,贫SiO2、Al2O3、Ba、Cr、Ni、Rb,高Al2O3/TiO2、Cr/Zr、Cr/Th、Th/Sc,结合盆地的平面展布特征和地层厚度变化规律及沉积相的横向变化,初步认为盆地南区西秦岭北缘各时代花岗闪长岩和偏中性岩主要控制着该区的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而古秦岭洋闭合期蛇绿岩套中的基性-超基性岩有很大的影响,其结果是它们高度混合的物质给盆地提供物源,泥岩样品中K2O的含量随时间增长而增高,说明物源区在溯源侵蚀的过程中富钾值岩大量出现;(2)CIA和ICV值指示天水盆地碎屑沉积物的物源区古风化程度较强,沉积物成熟度较低,源区沉积再循环的物质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在上新世到更新世之间存在化学风化作用减弱的趋势;(3)天水盆地从西秦岭山麓到华家岭地层沉积厚度越来越薄,从湖相逐渐过渡为湖泛平原相,结合主、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认为下山剖面沉积物是在压扭作用下的山前凹陷盆地构造环境中形成。  相似文献   
138.
退耕还湖后菜子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退耕年限下菜子湖湿地土壤和邻近原始湿地及仍耕作油菜地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湖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碳氮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耕还湖年限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土壤含水量和粘粒含量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逐渐增加,而土壤全磷含量降低;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为33377~70075mg/kg,表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为3080~6401 mg/kg,且均有退耕还湖后升高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pH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土壤粘粒含量显著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容重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pH显著相关(P<005)。分析表明,退耕还湖后随着人类活动干扰压力的减弱和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自然植被也逐渐恢复,土壤理化性质朝原始湿地方向改善,促使土壤微生物量升高,但总体仍未达到原始湿地状况  相似文献   
139.
微生物的呼吸速率(OUR)在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工段变化特征明显,与污水中有机物浓度的变化规律相符,在曝气足量时不受曝气不均的影响。为了在确保出水水质的前提下节能降耗,提出了通过软测量技术获得OUR,并将其作为SBR法曝气时间的控制参数,同时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上实现了此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40.
臭氧在循环冷却水中缓蚀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喆  孙慧丽  张承慈  张平 《化工环保》2005,25(3):185-187
循环冷却水处理是工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臭氧作为单一的水质稳定剂在循环冷却水中具有缓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在金属表面的臭氧使金属表面从活化腐蚀状态转变为钝化状态,使金属腐蚀电位由活化电位区跃变到钝化电位区,阻止金属的溶解;同时氧的传质速率加快,也可以降低由于浓差极化所产生的腐蚀作用;对于未经预膜处理的金属,臭氧改变金属表面状态,形成一层氧化钝化膜,从而起到了缓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