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2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106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提升稻田周边湿地对农田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的净化效率,有效拦截农田面源污染导致的氮磷流失,采用农业废物稻秸秆为有机碳源与沉水植物组合构建强化湿地系统,共设置不种植苦草且不添加稻秸秆(NS)、只种植苦草(VN)、只添加稻秸秆(SS)和种植苦草并添加稻秸秆(VS)4个处理,研究强化湿地对不同形态氮农田径流的净化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1)在处理以氨氮(NH4+-N)为主要氮形态的农田径流时,VN和VS对废水中TN和NH4+-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表明种植苦草是提升湿地对NH4+-N农田径流净化效果的主要因素;2)处理以硝态氮(NO3--N)为主要氮形态的农田径流时,SS和VS对废水中TN和NO3--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表明添加稻秸秆显著提升了湿地对NO3--N农田径流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32.
以子牙河、滏阳河和永定河流经的农村周边水环境为研究区,应用迭代目标转换因子紫外分光光度分析法检测水环境中四环类、氯霉素类和硫酸链霉素含量,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和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3类抗生素均有检出,四环类、氯霉素类和硫酸链霉素最高检出值分别为9.26 μg/L、1.98 μg/L和1.29 μg/L,四环类抗生素污染较严重。研究区抗生素分布特征与区域内社会活动、畜牧业养殖发展、化工企业分布存在一定联系,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和制药化工企业废水排放是3类抗生素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3.
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将极大地缓解我国天然气需求压力,优化调整我国的能源格局,保障国家安全.然而页岩气开发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通过研究2000、2010和2020年我国页岩气重点建产区中长宁、威远和涪陵3个片区生态系统格局及水淹频度时空变化特征,对重点建产区内开采前、开采初期及规模开采后生态环境变化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4.
针对柴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构建高效降解菌群修复柴油污染的土壤,采用组合优化和正交实验构建最佳组合与接种比例的菌群,并研究其柴油降解特性。结果表明,通过筛选、鉴定并命名的4株柴油降解菌为Bacillus sp. VOC18-L1、 Enterococcus faecalis-L2、 Lysinibacillus-L3、 Rhodococcus equi-L4;当4株菌接种比例为3∶1∶3∶4,pH=7.0,30℃,转速150 r·min~(-1)时,柴油降解的效果最佳,14 d对7.0 mL·L~(-1)的柴油降解率达到89.0%。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柴油降解产物,发现该混合菌株能将柴油中的烷烃降解为短链烷烃,最终转化为小分子物质。同时利用KEGG数据库获得代谢丰度图并初步预测每种菌的功能,根据微生物多样性测试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混合菌对柴油完全降解的效果优于单种菌种。通过人工构建的微生物菌群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柴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35.
张海  张旭  钟毅  李广贺  张荣社 《环境科学》2007,28(7):1449-1454
针对大庆地区石油类化合物污染湖泊水质特点和气候条件,采用包含砾石床、砾石芦苇床、炉渣芦苇床和炉渣床单元的现场试验系统,考察启动期、投加微生物、投加缓释碳源、水温低于5℃和常规运行期等工况下各单元对石油类化合物的去除效果及其去除机理.在整个试验期内4个单元石油类化合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4.7%、28.4%、45.9%和42.9%;投加微生物和缓释碳源都可提高石油类化合物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炉渣为填料的单元污染物去除效果显著优于以砾石为填料的单元.2005年常规运行期间,湿地床和对照床石油类化合物去除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植物对石油类化合物的去除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系统运行期内通过截留去除的石油类化合物占总去除量70%左右,各单元该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6.
我国过滤式防毒面具检测技术60年发展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过滤式防毒面具工业经过建国60年的不断发展,为保障人体呼吸防护,免受有毒有害因素伤害,保证生命安全,为实现安全生产,安全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过滤式防毒面具工业发展的同时,过滤式防毒面具检测技术也同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7.
雪崩是极具灾难性的山地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然而,当前的雪崩防治能力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格局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提高防灾减灾基础需弄清区域孕灾环境和本底数据。因此,利用现场踏勘和访问方法在中国天山开展了雪崩灾害调查工作。结果证实天山山区的雪崩类型多为沟槽型、坡面型和湿雪崩,大小以小型、中型和大型雪崩为主,形态呈舌形且表面粗糙。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那拉提镇、巩乃斯镇、尼勒克县、果子沟和独库公路沿线。时间上,在1-2月频发,3-4月有所减少,5-9月极少发生,10-12月偶发小型雪崩。地形地貌、雪情和气象条件是典型的孕灾环境。其中,地形和风力作用是引发沟槽型雪崩的关键。地形和积雪量是坡面型雪崩的主导诱因。气温变化导致雪层中变质作用猛烈是诱发湿雪崩的主要因素。其次,调查发现天山雪崩灾害现状较为严峻。G218沿线仅16 km内发生雪崩124处,最大抛程234.00 m。G217阿库线50 km内雪崩多达2 102处,最大抛程692.42 m。同时,对多年降水和最大积雪深度数据的分析表明雪崩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另外,现有的雪崩灾害管理基础较为薄弱不足以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灾...  相似文献   
38.
苯污染地下水系统更硝化菌分布及其净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降解作用是地下水系统有机污染物自然衰减过程中最重要的破坏性衰减机制。在分析中,以我国某受苯污染水源地的地下水系统为对象,研究了该地下水中反硝化菌的分布,筛选出2株土著反硝化菌,通过生物降解实验证明其具有降解苯的能力,同时结合水源地历年的水质监测数据,首次从地球化学及生物学2个方面说明了该地下水中存在反硝化菌对苯的生物净化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该地下水中苯自然衰减规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9.
对二氧化氯预氧化工艺替代预加氯系统处理低温、含异味和较高色度的黄河原水进行了综合研究.与预氯化、混凝沉淀系统相比,二氧化氯预氧化、混凝沉淀系统对藻类的去除率提高了30%~40%,使嗅和味的阈值降低了10~20,但CODmn和氨氮的去除率的变化不明显.由于进水色度变化较大,对色度的去除率变化也不明显.运行证明,该系统改造后对降低以微污染黄河水为水源的北方给水处理厂冬季运行过程中的出水嗅和味的阈值、增加藻类的去除率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运行费用也较低.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