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37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智利矿工巴斯托斯6个月前,与妻儿刚刚逃过智利里氏8.8级的百年大地震,又因为改行当矿工遇上矿井坍塌,与其他32名工友被困井下。幸运的是,事故发生17天后,他和工友们仍然活着。是什么挽救了他们的生命?是因为矿井下配备了基本的清理设备,如手推车、靠电池供电的大型清除设备,同时矿井内还有通风口和饮水储备,还预先存有罐头、牛奶等应急物资?还是因为充足的安全生产投入以及"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本刊邀请了安监部门、企业、媒体等几位工作者就此问题发表观点,希望能为工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壮大的过程中提供意见或建议。  相似文献   
22.
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自上而下试图从宏观层面尽可能解决或缓解自改革开放以来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约束、人地关系冲突、多头管理、规划权威性等关键问题。我国国土规划的体系、架构和技术条例等迄今已形成相对科学合理的“共性”规范,但在战略层面讨论面向未来国家安全背景下的地域“个性”问题仍较缺乏。面对国家需求和西部特殊情境,应考虑建立基于国家安全考量的跨省区、跨流域的西部国土空间规划。在战略层面,为保障国家安全,此规划应着重考虑:(1)理论上,基于国家安全视角应建立跨省区、跨流域的西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2)实践中,建议制定西部空间尺度的以生态区、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西部国土空间规划—生态安全”专项规划,以边境线、支撑线为规划脉络的“西部国土空间规划—生存安全”专项规划(或在规划中明确“国防安全细则”),依托主要交通线以城镇体系为组织脉络的“西部国土空间规划—生活安全”专项规划(或在规划中明确“西部和谐社会建设细则”),遵循主体功能区且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群等为中心的“西部国土空间规划—生产安全”专项规划(或“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重构生态空间、生存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3)特别建议强化边疆城镇/村寨建设,设立新时代“大三线建设”——西部“环青藏高原重点建设带”,以应对后疫情时期有限全球化和“双循环”现实的可能的国家安全需求。整体上,西部情境特殊,其国土空间规划与东中部应有差异,切忌一刀切。  相似文献   
23.
以壳聚糖和经酒石酸改性的平菇粉末为材料,通过戊二醛进行交联反应,制得壳聚糖-改性平菇凝胶小球(CMPOD)复合生物吸附剂,用于水溶液中Cr(VI)的吸附去除.结果表明,在实验所测pH值(2~10)范围内,复合吸附剂对Cr(VI)的吸附量随着pH值上升而降低;随着Cr(VI)初始浓度或温度的提高,吸附剂对Cr(VI)的吸附量均相应增加,当Cr(VI)初始浓度为600mg/L,温度为50℃,Cr(VI)吸附量可达190mg/g以上;Cr(VI)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及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剂对Cr(VI)的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反应.扫描电镜(SEM)分析显示,吸附剂具有发达的网状结构,吸附Cr(VI)后网状孔隙被填充,且能谱分析(EDS)出现明显的Cr(VI)吸收峰;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表明,壳聚糖中的氨基成功引入复合吸附剂中,在Cr(VI)吸附中为主要作用官能团.  相似文献   
24.
图们江流域生态环境研究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维普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定量分析国内发表的图们江流域生态环境相关研究论文的主题、作者、机构及时间等信息,结合定性研究内容,分析图们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研究态势和现有的数据表明:图们江流域生态环境研究较薄弱,发展较缓慢,研究热点是水质水环境和流域生态等,相关研究的资金、人力、与机构投入不足。  相似文献   
25.
26.
小麦细胞色素P450作为土壤污染生物标记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麦(Triticum acstivnm)为供试植物,建立了小麦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以草甸棕壤为供试土壤,菲为外源污染物,进行了菲污染暴露与P450含量的污染诱导量-效关系研究.比较了P450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对污染诱导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当土壤菲浓度在1-8mg· kg-1范围内,P450总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78,2.51,2.48和2.17倍,表现为诱导刺激效应,且P450含量与菲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0).而同样浓度范围内,SOD活性变化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168).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模拟海洋大气环境对舱外设备箱体腐蚀行为的影响,为快速评价舱外设备箱体原材料、原结构、原表面技术状态改进优劣提供技术和方法支撑。方法 根据XX舱外设备箱体实际服役环境剖面、腐蚀损伤状况,制定含海水模拟、湿热、维护保养及检查阶段等3个模块的实验室模拟海洋大气环境加速谱,运用外观、扫描电镜(SEM)、金相显微镜、X射线能谱(EDS)等表征技术,研究设备箱体在12个循环周期的宏微观形貌和腐蚀产物元素含量分布,并对标准金属铝和钢的同步实验室试验与XX近海户外自然环境下的腐蚀效应进行对比。结果 12个循环周期结束后,底座铝合金严重腐蚀,呈现明显的晶间腐蚀,并产生大量腐蚀产物,腐蚀产物主要含有O、Na、Al、Si、Cl、Ca、Mn、Fe等元素,其腐蚀形貌及程度与实际服役5 a的底座一致。标准金属铝和钢加速试验120 d的腐蚀效应分别等效XX近海大气试验4.65 a和10.57 a。结论 海水模拟、湿热、维护保养及检查阶段等3个模块的实验室模拟循环试验能较好地模拟XX舱外设备箱体经历的环境,其腐蚀与实际服役环境下的腐蚀程度相近,实现了基于短期内完成3~5 a的海洋运行验证。  相似文献   
28.
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后对陆生高等植物的生态毒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以经过5a植物修复处理后的石油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柴油初始投加量分别为5 000,15 000,30 000 mg/kg),用重量法测定了土壤中残留矿物油含量,同时,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供试植物,以种子发芽及根伸长试验、早期幼苗生长试验、叶片内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P450)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等为指标对受试土壤进行生态毒理学综合评价.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中的矿物油均  相似文献   
29.
文章以水基钻井岩屑处置方式为研究对象,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填埋处置和两种资源化利用处置(制备烧结砖、土壤化利用)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处置1m3水基钻井岩屑,填埋方式的环境影 响值为3.58×103,制备烧结砖为1.19×103,土壤化利用为-1.99×102,填埋的环境影响最大,土壤化利用的环境效益最好;三种处置方式各因素对加权综合指标的敏感度分析表明,填埋方式的水泥消耗值最大,为99.40%,制备烧结砖方式的煤消耗值较大,为63.12%,可通过工艺调整减少煤添加量、处置尾气和增加岩屑添加量来降低其环境影响;土壤化利用方式的秸秆消耗值较大,为99.40%,可通过改进处置工艺来减少秸秆添加量。  相似文献   
30.
蚯蚓细胞色素P450生物标记物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蚯蚓(Eisenia fetida)为试验动物,通过强化预处理(盐水洗脱)、改变离心力和溶解微粒体膜等实验,建立了蚯蚓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多环芳烃(菲)为供试外源污染物,分别以滤纸接触法和土壤投加法,进行了蚯蚓细胞色素P450含量与菲污染诱导的量-效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增加和调整离心力,加入增溶剂等方法,可有效去除干扰,使蚯蚓微粒体样品的450峰值由完全被干扰掩盖(在455~457nm处滞后出现),转变为在450nm±1nm达到最大值.滤纸接触试验(10-6,10-5,10-4,10-3和10-2mg·mL-1)和土壤染毒试验(1,2,4,8 mg·kg-1)均表明,蚯蚓体内P450含量与菲浓度存在量-效关系.对土壤染毒不同诱导时间(1,3,7,14,28d)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菲对蚯蚓毒性为诱导刺激(7d)效应和诱导抑制(14d和28d)效应,导致蚯蚓体内P450总量分别为对照组的0.99~1.41倍及0.77~0.88倍(p<0.05).蚯蚓细胞色素P450含量测定方法具有简单、快速、低耗、敏感的优点,是适合于土壤低剂量污染暴露毒性诊断的生物标记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