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本文了在测定BOD5过程中稀释技术,稀释水的质量等有关的要点问题,着重介绍了在实际分析BOD5的过程中确定稀释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92.
邹骥  徐燕 《环境保护》2005,(1):64-67
本文从外部性理论出发,得出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个特殊的国际环境问题上,公约下技术转让是解决这种国际外部性的适当方案,并从理论、历史和统计等角度分析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转让在解决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以技术开发和转让为核心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93.
五氯酚和双酚A联合作用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端正花  郑敏  朱琳 《中国环境科学》2006,26(Z1):121-124
采用斑马鱼胚胎技术和毒性11配比及不同毒性配比的方法,对环境雌激素类物质五氯酚(PCP)和双酚A(BPA)进行联合毒性测试.结果表明,PCP和BPA在0hpf染毒且毒性效应配比11时,24h死亡表现为协同作用,72h孵化抑制率表现为相加作用PCP和BPA不同毒性效应配比时,6hpf染毒的24h血流障碍有拮抗作用存在,而0hpf染毒的32h囊肿表现有协同作用存在.并且,6hpf的联合作用与0hpf联合作用相比,24h血流障碍、32h血流障碍和32h囊肿这3种毒性效应都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94.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军花  朱迎松  徐海辉 《环境科技》2005,18(Z1):134-13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目前,在城市环境普遍受到重视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却被相对忽视.对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5.
曹苏花 《福建环境》2001,18(2):29-30
阐述了环境保护带动金湖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6.
氮沉降下鼎湖山森林凋落物分解及与土壤动物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南亚热带3种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在N沉降下的分解动态及其与土壤动物群落的关系。选取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建立野外模拟N沉降样地,实施四个处理组,对照(Control)、低氮(50kg·hm-2·a-1,LowN)、中氮(100kg·hm-2·a-1,MediujmN)和高氮处理(150kg·hm-2·a-1,HighN),利用凋落物网袋法,在18个月的时间内调查分析了凋落物分解过程及其中的土壤动物密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演替阶段对凋落物的分解速度存在影响,季风林凋落物降解速度显著性快于混交林和针叶林(P<0.05);18个月后,季风林各处理地凋落物残留率为0.05、0.14、0.13和0.17,混交林为0.64、0.56和0.62,针叶林为0.66、0.63和0.62。N沉降增加对凋落物分解存在一定影响。且这种影响与植被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N沉降处理对季风林凋落物分解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这种差异随时间推移愈益明显,但在混交林和针叶林内,试验后期凋落物分解受到了N沉降处理的促进作用。在试验后期,尤其是12个月后,凋落物网袋土壤动物密度在不同林地和不同水平N处理下体现了差异化发展趋势。在季风林内,N处理地土壤动物密度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在混交林和针叶林内,低N样地动物密度显示了相比对照样地的明显优势,但在较高强度的中N处理地无论在凋落物的降解速率还是在动物密度上都与对照样地没有明显差别。文章认为,N沉降处理所产生的影响可能受环境N饱和程度的调控。文章还提出,在凋落物分解进程中,土壤动物群落具有“后期进入”特征,这对于进一步准确分析森林凋落物分解进程及土壤动物的贡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
GIS在城市防震减灾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综述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防震减灾中的应用概况。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操作、分析、管理等功能,以及易于与其它应用模型结合的开放环境是它在城市防震减灾应用中迅速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98.
西部农村垃圾收运系统设计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威戎镇垃圾填埋场收运设计为例,对西部农村垃圾收运设计以及计算进行探讨,提供一种农村垃圾收运系统的合理设计计算模式,以节约垃圾收运成本,进一步节省填埋场设计与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99.
为更好地理解大气颗粒物中糖类的来源及其环境影响,利用微孔撞击式采样器(MOUDI)采集了上海市宝山区2012年11月—2013年8月四季节代表性时段18 μm以下11个不同粒径段的大气颗粒物样品,利用硅烷化衍生和GC-MS对10种脱水糖、单糖和糖醇类化合物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上海大气颗粒物中所检测的10种糖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之和在春、夏、秋、冬四季采样期的平均值分别为120.3、104.0、292.9和206.0 ng/m3,脱水糖在秋、冬季占主导地位,单糖和糖醇的质量浓度在冬季最低. 绝大部分脱水糖存在于粒径≤1.8 μm的颗粒中,冬、夏季质量浓度最高的粒径段(峰值粒径)为>0.32~0.56 μm,而春、秋季峰值粒径为>0.56~1.0 μm. 单糖和糖醇类化合物在春、夏季时主要存在于粒径>1.8 μm的颗粒中,而秋、冬季时在粒径≤1.8 μm的颗粒中质量浓度较高. 应用PMF(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解析出了大气颗粒物中糖类的3个来源——生物质燃烧、植物源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源土壤有机质. 脱水糖全部来源于生物质燃烧,单糖主要来源于植物源土壤有机质,而糖醇主要来源于微生物源土壤有机质;秋、冬季时生物质燃烧对山梨糖醇之外的单糖和糖醇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0.
生态券制度是正在探索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之一。生态券是一种表征生态系统质量的指标,可以被量化、核算、收储以及交易等。在研究国内外生态券相关实践的基础上,山东省邹城市为解决生态修复过程中社会资本参与不足等问题,引入生态券制度,尝试以市场化交易机制促使生态修复更有效率地实施。该制度中,政府搭建以生态券为标的物的生态权属交易平台,鼓励生态保护修复方和开发商等相关主体积极参与。制度实施的基本原则是“生态系统零净损失”,即生态保护领域的“占补平衡”。制度实施的难点在于生态券的定价,即保护绩效的核算。对此,邹城市采取了重置成本法进行估值并在实践中应用。本文从参与主体、平台设计、交易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介绍了邹城市生态券制度的探索,为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