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82篇
安全科学   125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357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30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以星云湖流域自然人文环境特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熵值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实现星云湖流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异格局及优化。选取海拔高程、坡度、土壤侵蚀强度、地质灾害易发性、土地覆被(利用方式和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距自然保护区距离、距离建设用地和距水源距离等因素为阻力因子叠加生成综合阻力要素,根据GIS空间成本距离分析原理,引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构建流域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进一步规划优化流域生态功能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1)从各安全等级面积比例和平均生态安全指数角度,星云湖流域中度安全占流域总面积的45.81%,高度安全为25.24%,较低安全为21.05%,不安全占7.9%,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2.95,流域生态安全总体处于中度安全,生态系统健康一般,但部分地区生态安全性较低,主要分布在南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应重视这些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同时,坡度、水土流失因子和水资源(自然环境要素)、土地利用格局和距离建设用地(人类活动干扰要素)等因素是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形成的主要因子;(2)识别规划了中枢生态源、核心型生态源斑块、一般生态源、多种级别的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或战略点等构成的具有结构性和层次性的流域生态安全网络格局,对不同层次和结构的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或战略点进行针对性建设保护,将有效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的功能价值性和系统的完整性,进而加强流域生态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722.
为解决废旧印刷电路板资源化中的粗碎问题,利用Ansys APDL模块和CATIA V5三维设计模块,运用以点代线的方法对电路板受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根据废旧印刷电路板破碎实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同时利用实验测得的数据对辊齿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验证辊齿在破碎过程中的可靠性。结果显示,铜和复合材料在一点的应力均大于其许用应力,判断其发生了断裂;废旧印刷电路板基板在两齿辊差速运行工况下破碎效果最好,证明以点代线方法可靠;辊齿根部的应力小于其许用应力,可靠性良好。为废旧印刷电路板的粗碎方法研究提供参考。其他差速工况(如9~18 r/min)对破碎效果的影响以及齿辊直径对产量的影响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723.
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混合印染废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反应器作为混合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对BAF的启动情况和不同气水比条件下BAF的深度处理效能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采用同步连续法可实现BAF在15 d内快速启动;当气水比为3∶1时,二级处理出水的处理效果最好,氨氮、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77.8%、61.5%和90%。比较BAF中生物膜和活性污泥对二级处理出水的深度处理效能性能时发现,在相同生物量和环境条件下生物膜表现了出更强深度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724.
改性活性炭对石煤提钒废水中低浓度NH3-N和V等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石煤提钒离交尾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利用质量分数为1%、5%和10%的过氧化氢溶液对ZWY15型活性炭进行改性,得到3种改性活性炭即1%AC、5%AC和10%AC;探讨其对该废水中低浓度的NH3-N、V等的吸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AC或改性AC的加入可使废水的碱度升高,随着吸附时间及吸附剂投加量的增加,升高幅度增大,且不同改性AC对废水碱度提高的幅度不同;相较于未改性活性炭,过氧化氢改性活性炭对V的吸附效果明显提高,去除率最大可提高30%,对NH3-N的去除率提升约11%;当投加量为60 g/L时,10%AC可使废水中V的浓度降低至1.88 mg/L,此时废水中Cr、Cd和Zn的浓度分别降低至0.006、0.010和0.036 mg/L,均低于《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452-2011)所规定的排放限值。  相似文献   
725.
固定化小球藻与活性污泥的共生系统处理含锌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固定化小球藻与活性污泥的共生系统对含锌废水中Zn2+的去除效果,分析菌藻状态、初始Zn2+浓度、pH、固定化菌藻小球投加量和菌藻体积比等5个因素对固定化菌藻共生系统去除Zn2+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活性污泥、固定化小球藻和固定化菌藻对Zn2+的去除效果均优于悬浮小球藻,其中固定化菌藻对Zn2+的去除效果最好;废水中初始Zn2+浓度小于100 mg/L时,固定化菌藻系统对废水中Zn2+的去除率达到90.5%;固定化菌藻系统去除废水中Zn2+的最佳条件是:初始Zn2+浓度为80 mg/L,pH=7,固定化小球投加量为80 mL,菌藻体积比为1∶2。  相似文献   
726.
基于GIS和AHP的芦山地震灾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判断矩阵建立起各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选取坡度、地层岩性、断裂带、植被覆盖、地震烈度及年降雨量作为评价指标,并阐明了各指标与泥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得到地震灾区泥石流危险等级分区图。通过评价,初步认识到研究区内芦山县、天全县、名山区、雨城区位于泥石流极高危险区,且评价分区结果与区内地灾点分布特征相吻合  相似文献   
727.
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的关联性分析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提取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各6个指标要素的基础上,拟定研究材料,并采取走访、座谈、实地考察和专题研讨等形式,对北京市有代表性的6家生产企业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安全文化现状与企业安全管理状况具有一致性,安全管理水平较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质量也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企业安全文化的测量结果来衡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同时也发现,北京市企业安全文化仍较薄弱,应加强和重视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  相似文献   
728.
上海大气氮湿沉降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讨上海大气氮湿沉降的污染特征,采集了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上海雨水样品,分析了大气氮湿沉降浓度,探讨了上海大气湿沉降氮通量及上海市区,市郊和远郊大气氮湿沉降的时空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上海市区、市郊和远郊大气氮湿沉降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96、2.31、2.21 mg/L.从上海大气湿沉降总体来看,大气氮湿沉降劣V类、V类的超标率分别达到51.09%和13.87%.推断大气氮湿沉降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大量氮氧化物.(2)除冬季外,其余季节上海市区大气氮湿沉降浓度均大于市郊和远郊;市区和远郊大气氮湿沉降浓度均在秋季最大,市郊大气氮湿沉降浓度在春季最大.(3)上海大气年氮湿沉降通量为78.42 kg/hm~2,同其他区域相比较,属于世界上高氮沉降区域.(4)上海大气月氮沉降通量与月平均降雨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5),说明上海大气氮湿沉降通量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9.
当废水样品中氨氮含量较高时,由于消解使部分氨转化成气态而损失,进而影响总氮的测定结果,本文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证明对样品稀释后再消解的方法进行总氮测定,可较好的解决总氮的消解损失问题.  相似文献   
730.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为合理选择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煤炭企业的长期安全发展,在分析现有的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不足的基础上,建立了人、科学技术、安全管理3个2级指标和16项3级评价指标的多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确认了指标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该指标既能反映事故预防与控制,也反映了企业长期安全发展。研究表明:煤矿安全投入促进安全供给和安全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发展,是逐步实现煤矿安全投入良性循环的基础,才能保证煤矿的长期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