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4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5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3篇 |
废物处理 | 6篇 |
环保管理 | 25篇 |
综合类 | 153篇 |
基础理论 | 29篇 |
污染及防治 | 24篇 |
评价与监测 | 7篇 |
社会与环境 | 5篇 |
灾害及防治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6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解决臭氧催化氧化技术中废旧催化剂处理困难的问题,对用于某石化废水生化出水处理长达5年的废旧臭氧催化剂进行了焙烧再生研究.通过焙烧能够有效燃烧去除催化剂表面及孔隙中的有机物质,增大催化剂孔径和孔隙率,从而恢复废旧催化剂的部分活性.单因素试验对催化剂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优化结果表明:(1)随着焙烧温度从200℃提高到500℃,再生催化剂用于臭氧催化对石化废水生化出水TOC(总有机碳)的去除效果逐渐提升,500℃时TOC去除率可达44.30%,进一步提高焙烧温度去除效果提升不明显.(2)焙烧时间为2、3、4和5 h时,再生催化剂处理石化废水效能随焙烧时间增加先升高再降低,4 h时TOC去除效果最好.(3)在相同运行条件下,优化焙烧条件(500℃、4 h)下得到的再生催化剂对石化废水生化出水的TOC去除率可达新催化剂的77.46%,相较于新催化剂,再生催化剂的颗粒尺寸和平均孔径减小,而比表面积有所增大.(4)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探索了废水中有机物和三维荧光测试结果的相关性,认为荧光区域积分体积可以间接反映石化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也可间接反映臭氧再生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显示,直接焙烧可以作...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重污染过程中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选取济南市2018年11月25日-12月4日一次长时间、高强度PM2.5污染和沙尘混合的重污染过程,利用气象资料、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激光雷达探测资料及水溶性离子在线数据,开展污染特性以及潜在污染源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首要污染物为颗粒物,ρ(PM10)、ρ(PM2.5)平均值分别为294、141 μg/m3,污染较严重.②根据ρ(PM2.5)/ρ(PM10)将此次重污染过程分为4个阶段,阶段Ⅰ~Ⅳ总水溶性离子浓度分别为(107.3±35.9)(95.2±34.5)(99.0±18.2)(29.3±9.3)μg/m3,分别占ρ(PM2.5)的73.8%、56.9%、64.2%和43.2%.SOR(硫氧转化率)分别为0.47、0.42、0.55、0.25,NOR(氮氧转化率)分别为0.42、0.26、0.28、0.13,表明济南市大气中出现了显著的二次转化过程,SOR均大于NOR表明SO42-转化程度高于NO3-.NO3-/SO42-(质量浓度比)分别为2.97、1.75、1.69、1.45,表明此次污染各阶段中氮和硫的来源以移动源为主.③此次重污染过程济南市ρ(PM2.5)受本地及周边城市传输和两次沙尘过境的综合影响,主要潜在污染源有山东省本地以及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京津冀地区等区域.④近地面均压场、高湿、小风等不利气象因素是导致此次重污染过程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济南市此次污染过程是不利气象条件、污染物一次积累和二次转化、区域污染传输、沙尘天气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上海生态环境的水灾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起上海水灾害的主要原因不仅是地势低洼,台风,暴雨,高潮和上游洪水等的作用,而且还受地面沉降与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将会引起海水入侵,使内陆生态系统受影响,如江河淡水为咸不宜利用,工农业生产,饮水质量严重改变,码头,仓库甚至街面积水,桥下净空减少妨碍船舶进行,积水难于排泄,水土流失加重等,为减轻和防御止海的水灾害,作者提出了5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陆续步入了“环境的时代”、“旅游的时代”、“文化的时代”并朝着“生态时代”迈进。在城市规划方面,各学科的交叉与横向 相似文献
16.
17.
由于独特的抗菌特性,纳米银(AgNP)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其生物有效性、动物组织分布及排出尚不清楚。将聚乙烯吡咯烷酮包被的AgNP溶液按照10 mg kg-1给雌性SD大鼠灌胃,采用ICP-MS检测SD大鼠组织、粪便及尿液中总银浓度。实验结果表明,AgNP通过小肠吸收后,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快速分布在肝、肾、脾、肺、脑等靶器官。灌胃后1 h,大鼠各组织中总银浓度达到最大值(肝、肾、脾、肺、脑中银浓度分别为0.29 ± 0.13 mg kg-1、0.23 ± 0.04 mg kg-1、0.17 ± 0.05 mg kg-1、0.11 ± 0.01 mg kg-1、0.06 ±0.02 mg kg-1),之后银浓度随时间降低直至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在灌胃途径下,AgNP对SD大鼠的有效性为8.5%,且73%的AgNP是通过粪便的途径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18.
为评估农药对寄生类自然天敌昆虫的安全性,选择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作为受试生物,采用管测药膜法测定了3种杀虫剂、2种除草剂、2种杀菌剂对其致死效应,并根据田间推荐剂量计算暴露量,采用风险商值HQ对杀虫剂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比较,3种杀虫剂均具明显毒性作用,其中丁硫克百威、吡虫啉和呋虫胺对管氏肿腿蜂的24 h半致死量(24 h-LR50)分别为5.11、2.92和0.06 g a.i.·ha-1,农田内风险商值分别为60.23、16.64和3 105。除草剂和杀菌剂在3倍最大田间推荐剂量作用下,24 h管氏肿腿蜂死亡率均小于50%。上述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用量下,3种杀虫剂对管氏肿腿蜂的初级风险评价为存在高风险,建议进一步开展高级阶段风险评估或者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来降低风险;除草剂和杀菌剂对管氏肿腿蜂的风险可接受。 相似文献
19.
"绿色GDP"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绿色GDP"的推出具有重大意义,它符合科学发展观.本文重点阐述了什么是"绿色GDP",回顾了"绿色GDP"核算理论的发展及在各国的实践情况,介绍了"绿色GDP"的几种核算模式,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各模式的优缺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