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82篇
安全科学   115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305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1.
水泥粉尘经粒径分级,得粒径相对集中之各级粉尘,分别测定比电阻,从而找出水泥粉尘粒径、温度与比电阻的规律,为改进和合理使用电除尘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12.
513.
514.
对nano-SiO2与PAC复配使用强化混凝处理城市污水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nano-SiO2在水中的分散效果、nano-SiO2强化混凝的工艺条件及强化效果。实验表明,与常规PAC强化混凝相比,nano-SiO2强化混凝能有效提高城市污水的除污效果、改善矾花沉降性能、缩短沉淀时间、提高城市污水化学絮凝强化一级处理工艺的抗冲击能力。同时投加nano-SiO2(25mg/L)与PAC(75mg/L)后,先快速搅拌(250r/min)2min,然后慢速搅拌(60r/mln)8min,再沉淀3min,出水COD、TP及浊度去除率分别为50.47%、79.84%和90.93%,较单独投加PAC(75mg/L)分别提高28.43%、39.94%和62.18%。  相似文献   
515.
地下水“三氮”污染来源及其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杜新强  方敏  冶雪艳 《环境科学》2018,39(11):5266-5275
地下水"三氮"污染来源的识别研究对污染控制与修复有重要的意义.在阐述地下水"三氮"污染来源(大气氮沉降、土壤天然有机氮矿化、地表径流氮输入、人类活动氮排放等)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上常用的"三氮"污染来源识别方法,包括水化学方法、统计学相关方法、区域氮平衡法、稳定同位素示踪法及一些新型示踪方法.指出由于"三氮"污染来源的多样性及污染形成机制的复杂性,单一识别方法在应用中均有较明显的局限性,目前主流识别手段为稳定同位素示踪法与多种识别方法相综合.进一步提出要加强新型示踪方法的开拓、定量识别方法的优化,污染源识别与迁移转化机制、地下水补排条件、地下水-地表水转化关系等研究相结合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516.
平流层臭氧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可侵入对流层,严重情况下会引发近地面监测点位的臭氧浓度超标。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将上述事件称作"平流层臭氧侵入例外事件"(以下简称"例外事件"),并于2018年颁布了《关于可能影响臭氧浓度的平流层臭氧侵入例外事件申请陈述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本文结合美国相关实操案例,详细阐述了"例外事件"的识别、判定技术和业务化处理流程及其对我国探索开展"例外事件"剔除工作的启示,以期为我国臭氧污染管控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以下结果:一是"例外事件"不定期发生,且影响范围较大,直接导致受影响区域近地面监测点位臭氧浓度异常超标,影响臭氧达标限值的设定,不利于客观公平地开展空气质量达标考核工作;二是美国依托多种监测手段和模式方法,已针对"例外事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判定指标体系及规范的业务化流程,可直接扣除此类事件导致的臭氧超标数据;三是美国现有实操案例多为解决平流层臭氧侵入导致西部高海拔地区(如怀俄明州、犹他州等)近地面臭氧浓度超标的问题。地方空气质量管理机构只有在"例外事件"发生期间臭氧浓度处于年度排名前四位时,才会积极组织相关技术专家开展"例外事件"的证据搜集和申请工作。"例外事件"美国做法对我国的启示是:尽快组织力量深入开展我国"例外事件"的回溯分析,重点关注春末和冬初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轻度污染天气,尽快形成我国"例外事件"的识别判定技术规范与要求,并建立健全"例外事件"管理机制,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17.
采用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结合MARGA在线分析仪对南京地区冬季和夏季黑碳(BC)的质量浓度,以及硫酸盐,硝酸盐对其混合状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和夏季南京地区BC质量浓度分别在1.01~14.5μg/m3和0.20~3.81μg/m3之间,均值分别为(4.39±2.66)μg/m3和(1.67±0.76)μg/m3,均呈现早晚高值的双峰型日变化特征.运用相对包裹层厚度Dp/Dc表示BC混合状态,冬季和夏季Dp/Dc分别在1.39~2.34和1.03~1.45之间,均值分别(1.81±0.21)和(1.24±0.08),Dp/Dc日变化特征与BC相反,冬季Dp/Dc日变化幅度较大.冬季Dp/Dc与SO42-和NO3-的相关性较好,Dp/Dc与NO3-的相关性高于其与SO42-的相关性,夏季则相反.冬季清洁时期BC以本地源排放为主,其混合状态受硫酸盐和硝酸盐影响较高,冬季重污染时期,受排放源以及区域传输的影响,Dp/Dc与SO42-和NO3-的相关性较低.  相似文献   
518.
在役结构因其原始指纹不易获得,使得对其进行损伤检测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动力检测方法的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损伤识别指标———残余能量差,并且推导了各节点对于残余能量差贡献的表达式。根据结构损伤前后的残余能量差的变化可以判断损伤的发生与否及其损伤位置,它不需要结构的完好指纹作为比较,适用于在役结构的无损检测和状态监测。数值模拟和试验测试的结果都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19.
安全生产工作事关重大,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两三年以来,全国各地安全生产形势大有好转。但安全生产事故及其隐患仍然较多,《安全生产法》的许多规定并未落到实处。企业和单位安全生产状况是安全执法监管部门工作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520.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公路扰动带植被恢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区域伴随多条沙漠公路的修筑,公路沿线形成了生态扰动带(包括施工扰动带和运营扰动带)。它使地表空气流场改变、地表覆被剥离、风沙源出现、地表径流过程受阻、地表水分重分配以及生境隔离。野外考察和样品分析表明,扰动带的植被恢复取决于消面稳定性、降水的地表分配、时间、地下水位、种源和风场等因素,并初步总结出如下规律:①草方格内部表面沙层的有机质随时间逐渐增多;②草方格固沙措施加速了植被恢复的速度;③迎风坡自然覆沙,种子易于着床和萌发;④路肩上形成长营养期的中生植物,边坡形成旱生植物,路边优动带内的植被恢复情况因水分条件而变化;⑤植被恢复与时间成正比,演替过程为:短命植物、三芒草→蒿类→梭梭或白梭梭。最后提出改进草方格沙障的材料、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使用干水、适时播种等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