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21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4 毫秒
21.
22.
针对传统电化学氧化中阳极是污染物催化氧化的核心,寻找一种具有高析氧电位,高反应活性面积,优良催化活性的阳极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选取了亚氧化钛(Ti4O7)电极作为基础电极且对其进行过渡金属元素掺杂改性。通过各种表征及降解性能研究发现,所制备改性电极相对于纯Ti4O7电极催化性能有所提高。其中,锆(zirconium, Zr)元素掺杂后使得改性电极具有更高的析氧电位和更好的电催化活性。在电流密度为30 mA·cm−2,初始pH为6.1,电解质为100 mmol·L−1 Na2SO4和10 mmol·L−1 NaCl的最优条件下,氯霉素的去除率为97.4%。并且该电极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和稳定性,在不同pH干扰下对氯霉素依然具有较高的降解率(均高于81.1%)。此外,Zr元素掺杂的Ti4O7改性电极对氟苯尼考和双氯芬酸钠等药物也具有很好的降解效果,降解率分别为93.4%和85.5%,本研究结果可为电化学去除污染物阳极改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针对高酸度的含砷废水处理难度大的问题,通过溴与铜的协同作用将高价态的砷还原为单质来实现脱砷,采用ICP测定、阴离子电极分析、XRF检测对反应前后的溶液滤渣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还原反应中各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氢离子浓度、铜粉目数及搅拌速率的升高均有利于砷还原反应的发生;增加铜粉及溴化钠用量,有助于反应进行,铜粉与溴化钠过量则引起反应后溶液中铜、溴离子浓度升高。在最优条件下,反应后砷的去除率可达到99.5%以上,溶液中的铜离子为60 mg·L-1以下,通过XRF分析反应后所得的滤渣发现,溶液中的砷均沉淀进入固体。通过溴与铜协同还原的方法,溶液中的高价砷还原为单质,实现了高酸度环境下砷的脱除。  相似文献   
24.
讨论了现有的石油类废水的采样器.用分液漏斗和普通玻璃漏斗组装成石油类污水采样器,用CY-2000多功能红外测油仪对模拟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样中石油类平均值为11.00mg/L,显著性检验t值为1.473<t0.05(6)=2.45,无显著性差别.说明设计的采样器更符合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25.
以上海市某发酵类生物制药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排放的苯、甲苯、二甲苯、苯酚、甲醇、甲醛6种VOCs的扩散规律进行模拟,采用最大增量反应(MIR)与风险评估四步法分别对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与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使用ArcGIS软件实现人体健康风险的可视化.结果表明:生物发酵制药企业排放的甲苯与二甲苯对臭氧生成的贡献度较高,分别占47%和29%;通过呼吸途径产生的居民致癌风险为7.04×10-7,低于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的可接受风险水平(1×10-6);非致癌物质引起的健康风险较小,远低于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因此,本研究中发酵类生物制药企业排放的VOCs不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健康危害,但需考虑对臭氧生成的贡献,并应控制企业甲苯和二甲苯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26.
王安 《安全》2001,22(4):7-11
从管理学的角度,论述了核电厂安全管理中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其理念的演变发展历史。提出了建设安全文化的基础要求,并通过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及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的培养,及在核电厂自我评估与外部评审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改进。  相似文献   
27.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ImprintingTechnique,NIT)是一种新型的识别技术,其核心是制备对目标分子具有高度识别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ImprintedPolymers,MIPs)。MIPs具有特异选择性、稳定性等特点,为分离和去除环境中的痕量有机物提供有效的途径。文章综述了MIT在痕量环境有机物的分析、检测和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8.
为了考察大气细颗粒物水溶性成分与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对北京市石景山区PM2.5中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对文献中报道的有机酸浓度进行总结,选取其中9种典型水溶性无机盐(硝酸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钠、无水硫酸钠、硝酸钾、硫酸钾、硝酸钙、硫酸钙)及3种水溶性有机酸(丙二酸、丁二酸、乙二酸)进行肥大细胞激活实验,观察上述成分经IgE及非IgE途径对肥大细胞β-Hex释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铵离子、硝酸离子和硫酸离子是研究区PM2.5中占比最大的3种离子,丙二酸、丁二酸、乙二酸是北京市PM2.5中3种浓度较高的水溶性有机酸.非IgE途径下,100μg·mL-1的9种水溶性无机盐和80μg·mL(-1(的3种水溶性有机酸均无法提高肥大细胞β-Hex释放率.IgE途径下,仅观察到80μg·mL-1丙二酸能使肥大细胞β-Hex释放率提高约3%,其增敏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将为进一步研究PM2.5水溶性成分诱发或加重过敏性疾病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29.
除草剂的应用已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除草剂潜在的毒性作用对生态系统及其中生存的动物和人类存在着威胁.因此,研究除草剂的生殖和遗传毒性并选用安全的品类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综述了多种除草剂对几种非靶标生物的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为新型除草剂的生殖和遗传毒性评价及实验动物的选择提供参考,并为除草剂的生态毒理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0.
外来种入侵对乡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外来种入侵是全球性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各国生物多样性保 护和管理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大多数人给予了外来种对生态系统的负面作用充分的论述和研究,而忽视了它们的积极效应。如何客观辨证地评价外来种的作用和可能的影响是规避和管理外来种所带来的风险的前提和保障。在综述外来种、乡土种和外来种入侵的基本概念及其危害情况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外来种侵入和种群扩大对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外来种入侵可能的影响途径及其机制主要包括:(1)竞争与排斥;(2)杂交;(3)打断或改变食物链关系;(4)带入病毒等。外来种入侵对乡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途径和机制实际上是上述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来种之所以给生态系统和人 类带来危害和损失,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外来种入侵的相关知识以及预防手段和意识,更缺乏对外来种的有效管理。规避外来种所带来的风险,最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避免人为的、有意的协助外来种的入侵,并在做好各种安全措施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慎重引入,科学管理,规划发展。目前对外来种入侵的生态学知识还是零碎的、局部的、表象的,深入研究外来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入侵的生态学机制是当前最为急迫的工作。建议我国近期加强外来种的本底调查与现状评估、外来种入侵的通道与入侵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外来种入侵的生态过程及其效应以及外来种入侵的进化后果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