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6篇
安全科学   56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181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卢喆  王鹏 《环境生态学》2024,(1):9-16+25
建筑业存在高能耗与高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为助力建筑业实现“双碳”目标,本研究从全生命周期视域出发,借助BIM技术与OpenStudio能耗模拟技术,细化构建了住宅建筑碳排放测算模型,为今后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研究案例以传统住宅建筑单体与绿色住宅建筑单体为研究对象,从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分析两者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与传统住宅建筑相比,绿色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低,在运行阶段拥有更好的节能减排效果,但绿色住宅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高于传统住宅建筑。本研究可为中国建筑业节能减排战略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2.
王鹏  杨柯  雷杰  杨龙伟 《灾害学》2023,(2):121-126
省道S217是2022年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中灾毁最为严重的公路,沿线灾害链生效应明显。通过实地踏勘,收集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公路沿线崩塌群、滑坡、泥石流次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特征,并从灾害链的角度对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进行剖析,归纳出地震—震裂山体—崩塌(滑坡)、地震—崩塌(滑坡)—堰塞湖—水流(冲刷)—泥石流、地震—滑坡—崩塌等灾害链模型,且通过对灾害链成灾机理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部分灾害链已趋于稳定,但仍有部分灾害正在发展、或将形成隐患。为此,针对灾害链的孕灾环和激发环,建议通过监测、控制、消除激发环和改变新孕灾环的方式实现断链,提出了相应的断链措施,为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3.
环境污染是推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与固体废弃物污染成为工业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工业污染治理的重视,针对工业污染的防治逐步形成两大途径:一是通过建设治污设施对污染排放物进行末端治理;二是通过革新技术并作用于生产系统形成前端预防。污染治理投资和企业技术创新作为污染防治的末端治理与前端预防,对于遏制日趋严峻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我国30个省市相关统计数据为研究样本,从要素投入产出的视角构建包含污染治理投资和企业技术创新指标的计量模型,对比分析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污染治理效率,并按东中西三大区域考察污染治理投资和企业技术创新对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治理投资对工业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上,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污染治理效率存在差异。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的增加,并有效提高工业SO2的去除率,但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促进作用偏弱。相比污染治理投资的影响效应,企业技术创新对污染治理的促进作用较强。因此,污染治理的前端预防效果要优于末端治理。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效率存在区域差异,西部地区污染治理投资效果显著,东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治理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结合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三点政策建议:适度增加污染治理投资,提高企业排污成本;推动生产技术与治污技术的创新,扩大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依据区域发展特征和实际情况,提高不同地区污染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124.
紫外差分光学吸收法测量污染气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法,对紫外波段的SO2、NO、NO2污染气体吸收光谱进行了测量.得到了紫外波段的差分吸收截面.提出的分波段计算方法对混合气体测量的误差达到15%以内,测量精度与所选测量波段有关.  相似文献   
125.
本文通过建立适合天津地铁2号线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可靠性数学模型,并根据此模型对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在工程设计中的可靠性、可维护性给出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26.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华北农田夏玉米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作物耗水规律的研究对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缓解我国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现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水文监测与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以山西省运城市董村农场为例,研究了夏玉米在不同生长期的根系吸水深度变化,以及农田灌溉条件下SPAC系统的水分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夏玉米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主要根系吸水深度分别为0~20 cm(96%~99%)、20~50 cm(58%~85%)、0~20 cm(69%~76%),在整个生长期内存在着先由浅变深,后由深变浅的规律;夏玉米漫灌后,蒸腾量占蒸散发量的71.3%,深层入渗损失量占到灌溉水量的43.3%,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0.4%,应采取措施减小深层入渗量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7.
北京部分地区降雪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北京部分地区降雪中重金属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采集了北京部分地区2011年初2场降雪样品,测定了降雪中Cr、Ni、Cu、Zn、Cd和Pb等6种重金属含量,分析了其污染状况,计算了6种元素的富集系数。结果显示:雪样中重金属含量高低排序为Zn>Pb>Cr>Cu>Ni>Cd,含量最高的元素Zn的浓度范围为:224.50~3 031.25μg/L;含量最低的元素Cd的浓度范围为:6.18~75.35μg/L。Ni、Cd和Pb元素高于地表水质V类标准,Cd和Pb元素高于污水排放标准限值并且污染严重。文章选取Al作为参比元素分析6种元素的富集系数,其均值显示:Cr和Ni的EF710,主要为自然来源,Cu和Zn的EF介于10~500之间,说明其除有自然来源外还有人为干扰,而Cd和Pb的EF值远远大于500,这与机动车燃料中含Pb的情况也基本相吻合,说明生活燃料和机动车燃料的燃烧对于大气环境的恶化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8.
在太湖梅梁湾采取沉积物原状芯样,利用沉积物再悬浮振荡器,以100r/min的步长逐步增大隔栅的振荡频率使其在0-800r/min范围内振荡,进行0-0.53N/m2底部切应力条件下的沉积物悬浮模拟实验,揭示上覆水中悬浮颗粒物(SPM)、上覆水中可溶性磷(SRP)以及因扰动引起悬浮的颗粒物生物可利用磷(BAP)与切应力水平之间的关系。扰动实验结果表明:(1)上覆水中SPM的含量随切应力的增加而增大,呈现指数上升趋势,采样点沉积物的临界切应力为0.12N/m2。(2)扰动过程中,上覆水中的SRP含量随切应力增加而增大,悬浮颗粒物BAP的含量随切应力的增加而减小,且较大的切应力对SRP和BAP含量产生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较小的切应力。(3)上覆水中SRP的含量在临界切应力0.12N/m2后明显上升,悬浮颗粒物BAP的含量在临界切应力0.12N/m2时急剧下降,临界切应力对悬浮过程中营养盐磷的释放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9.
微波诱导氧化处理雅格素红BF-3B150%染料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颗粒活性炭为催化剂 ,建立了微波诱导氧化工艺 ,对雅格素红BF 3B15 0 %染料废水进行了有效处理 .分别考查了废水初始浓度、微波功率、微波辐照时间、活性炭粒径、活性炭用量和废水pH值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该工艺对稀释 10 0倍后的实际废水 (原水COD为 2 82 4 0mg·L-1)最佳处理工艺条件为 :微波辐照时间 6min、微波辐射功率 6 5 0W、活性炭用量为 8g、活性炭粒径 2 0目以下 ,微波诱导催化氧化在酸性条件下比在碱性条件下的处理效果要好 .在此工艺条件下 ,废水脱色率达99 6 %、COD去除率达 96 8% .微波辐射雅格素红染料废水脱色表观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 ,该反应近似一级反应 ,动力学常数为 0 735 1min-1,半衰期为 0 94min .微波诱导氧化、活性炭吸附和单纯微波辐射 3种不同工艺的对比实验表明 ,微波诱导氧化工艺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30.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实施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以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示范县洪雅县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结合研究区粮食平均产量和收购价格,分析了退耕还林前(1994-1999年)、后(1999-2007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探讨了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利用程度呈减弱趋势,土地利用处于衰退阶段;退耕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不明显;退耕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发生显著变化,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2.90×108元,可能是由于退耕还林使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各项生态功能服务价值中,食物生产功能价值下降,其它各项功能价值上升,以水源涵养功能上升最大,水源涵养价值增加0.78×108元;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变化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