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16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21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许梅 《环境导报》2003,(3):46-46
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所提出的“注重活动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的精神,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从单向传授、灌输知识转为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变幼儿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积极地操作、思考、学习,从而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帮助幼儿建构数、形方面的初步概念,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初步发展。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幼儿主动活动的。创造良好的数学教育环境,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基…  相似文献   
12.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是表征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的重要指标,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并对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能简单快速的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所带来的影响,以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子长县为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进一步耦合InVEST模型和FLUS模型,并设置四种不同的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情景,预测子长县2037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和碳汇产生的经济价值。研究发现:(1)子长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显著,17年间共有31627.98 hm2耕地退耕为林地和草地,境内的林草覆盖率由2000年的53.26%增长至2017年的64.20%;(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子长县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碳储量由2000年的39.19×106 t增长至2017年42.34×106 t,增加量集中在工程实施主要阶段(2000—2008年);(3)未来子长县若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其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且会获得一定的碳汇经济价值。预计到2037年子长县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A、B、C、D四种情景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将分别达到:43.78×106 t、44.10×106 t、44.32×106 t和44.54×106 t,并将由此获得碳汇经济价值净收益分别为1627.88万美元、1979.89万美元、2231.39万美元和2471.67万美元。耦合InVEST-FLUS模型,不但能利用InVEST模型简单快速的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评估,而且还能基于FLUS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经济价值做出测算。  相似文献   
13.
噪声污染被视为当今世界四大公害之一.纺织业的噪声尤为严重.它不仅影响纺织厂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还严重的妨碍了纺织厂工人,特别是纺织女工的身体健康以及子女的生长发育.笔者分别对辽宁,吉林两省十三家纺织厂的噪声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测试,发现了纺织噪声的严重性以及对纺织女工的危害性,现分析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1959~ 2018年淮河流域水热格局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淮河流域27个气象站点1959~2018年气象观测数据,通过FAO-PM56计算出蒸散量的基础上,构建以气温、降水、蒸散等9种要素在内的水热指标体系,运用气候倾向斜率、Mann-Kendall(M-K)检验和地理空间插值等方法,揭示淮河流域近60年水热格局特征.结果 表明:60年来,淮河流域总体呈湿热趋势,表现为气温、最低气温、年降水量呈波动上升,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蒸散量下降趋势;年内分布表现为水热变化同期,高值集中分布在6~7月,呈单峰型分布;年代际分析表明近60年来研究区暖湿趋势显著,呈现出年均气温,最高温、最低温均先下降后上升,而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降水要素均是先上升后下降,之后再次上升的趋势;从突变特征来看,热量要素突变稳定性高于水分要素;淮河流域热量因子空间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对角(西南-东北)变化趋势,是南北交错带带来的经纬度地带性以及地形作用的综合结果,水分要素空间分布格局体现出较强的纬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中上游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植被NDVI的时空演变及其地形分异效应,对于深入理解植被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揭示区域环境变迁,指导区域生态环境科学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流域中上游作为研究区,基于1998~2015年SPOT-VEGETATION NDVI年度数据、DEM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运用RS、GIS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植被NDVI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地形分异效应,并对其影响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1998~2015年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植被年均NDVI在时间上由1998年0.67增长至2015年0.75,年均增长率为0.57%。(2)植被NDVI在空间上的改善区域(48.58%)明显大于退化区域(11.1%),改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地区。(3)植被NDVI在海拔500~1 000、1 000~1 500 m及坡度8°~15°、15°~25°区域改善趋势最大,在5 000 m和坡度0°~5°区域退化趋势最大;坡向对植被NDVI变化影响不显著。(4)18年间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植被NDVI变化可能是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实施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文能为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进而筑牢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承载能力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关键依据,开展生态承载能力监控预警研究对于规范完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生态承载能力监控预警机制研究的标准化和系统化,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生态环境管控的核心任务和重点,探索并辨析生态承载能力的战略需求、影响因素和监测评价方法 ;采用"目标层—系统层—指标层"框架结构,构建了社会经济—资源—生态耦合的生态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建立了以服务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提出了生态承载能力的重点管控方向,以期为全国及区域生态承载能力的评估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来宝岛走一遭没有白费时间,我很希望把所见所闻述以文字与人分享。唯愿人们能够多一点对彼岸的了解——从对岸的社会风俗里找到一些共鸣之处,或者捡回一些我们应该拥有却已经失去了的态度。你好,台北!踏上宝岛的土地已经是傍晚时分了,热气夹带着湿气,很明显台北下过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钝化材料组合及用量对玉米吸收Cd、Pb的阻控效果,实现重金属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以“华兴单88”为供试玉米,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喷施叶面阻控剂(JGL)、不同用量有机肥(YJF1和YJF2)、腐植酸(FZS)和土壤重金属钝化剂(DHJ)以及YJF、FZS和DHJ与JGL的组合(YJF1+/YJF2+、FZS+和DHJ+)对玉米生物性状和各部位Cd、Pb含量以及富集系数(BCF)、转运系数(TF)的影响,并根据玉米籽粒Cd、Pb的BCF推算土壤Cd、Pb风险阈值(T)作为阻控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9种阻控措施处理玉米产量较CK提高14.4%~32.3%,增产能力表现为JGL++++;玉米籽粒Cd、Pb含量以及相应的BCF相较CK分别降低31.0%~65.5%、18.2%~59.1%...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鞋用胶危害程度的评价方法,通过点源分析模式法中的SAM/IA法,应用多介质环境目标值(MEG值)快速简便地确定鞋用胶中的主要危害物质及其危害程度,并就此鞋用胶的危害程度作出客观实际的评价,以便选择危害最低的鞋用胶,降低制鞋行业职业性中毒事故的发生,同时可为鞋用胶的危害程度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不同植物覆盖下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中微塑料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揭示黄河三角洲湿地地区土壤中微塑料分布与植物覆盖的相关性,选择低盐优势物种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和高盐优势物种盐地碱蓬(Suaedasalsa)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长土壤共计16个样点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植物覆盖土壤中微塑料丰度范围为80~4 640 n·kg-1,粒径范围为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