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58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蠡湖水体悬浮物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2013年的现场调查资料和历史监测资料,分析了浅水湖泊蠡湖总悬浮物(TSS)的时空分布特征、组成、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水体悬浮物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氮、磷的关系.结果表明, ρ(TSS)的年内变化范围在1.00~78.00mg/L之间,平均值为17.35mg/L,空间上呈现东蠡湖大于西蠡湖,沿岸高于湖心区的分布趋势;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且冬季显著低于其他季节;全湖水体中ρ(OSS)和ρ(ISS)所占ρ(TSS)的比例相当,分别为51.52%和48.48%,但组成比例空间差异较大,东蠡湖ρ(OSS)比例较大,而西蠡湖ρ(ISS)的比例较大.线性拟合表明, ρ(TSS)与ρ(PN)、ρ(TN)、ρ(PP)、ρ(TP)均具呈显著正相关(P<0.01).浮游藻类增殖、水生植物的残体以及底泥的再悬浮是影响水体ρ(TSS)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2.
蠡湖沉积物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地开展蠡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对其上覆水、沉积物及底栖生物调查基础上,识别了蠡湖沉积物的主要问题,建立了由1个目标层、3个要素层、10个指标层构成的沉积物质量综合评估体系,开展了沉积物质量评估.结果表明,影响蠡湖沉积物质量评估的3个要素层相对重要性排序为底泥污染特征(0.522)>生态特征(0.322)>水体污染特征(0.146);指标层中的10个评估指标中权重较大的是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0.282)、氨氮释放通量(0.208)、水质类别(0.128)和溶解磷释放通量(0.109).蠡湖沉积物质量综合指数在49~79之间,处于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整体上呈现西蠡湖大于东蠡湖,沿岸小于湖心的分布趋势.各评估指标对沉积物质量综合指数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蠡湖沉积物的主要问题是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及底栖生物多样性单一.该评价结果与蠡湖各分区的实际调查情况相符,可为其他湖泊的沉积物质量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3.
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沉积物中磷的化学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积物中磷的潜在释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机磷和无机磷的组分和分布. 为研究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释放能力及其生物可利用性大小,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以NH4Cl、NaHCO3、NaOH和HCl作为提取剂,同时对沉积物中有机磷和无机磷的赋存形态进行分析,将无机磷分为WA-Pi(弱吸附态无机磷)、PA-Pi(潜在活性无机磷)、Fe/Al-Pi(Fe/Al结合态无机磷)和Ca-Pi(Ca结合态无机磷);将有机磷分为WA-Po(弱吸附态有机磷)、PA-Po(潜在活性有机磷)、MA-Po(中活性有机磷)和NA-Po(非活性有机磷),并以蠡湖表层沉积物样品为例,考察了该方法的回收率及蠡湖沉积物中的磷形态. 结果表明:①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回收率,与SMT(标准测量和测试)法测定结果比较,连续分级提取法对TP、无机磷、有机磷的回收率分别为93.3%~112.1%、93.9%~111.5%、76.4%~119.9%,平均值分别为99.4%、101.8%、101.0%. ②蠡湖表层沉积物中的磷以无机磷为主,其质量分数在271.29~666.34 mg/kg之间,平均值为441.03 mg/kg,占w(TP)的62.91%;不同形态无机磷质量分数表现为w(Ca-Pi)>w(Fe/Al-Pi)>w(PA-Pi)>w(WA-Pi). 有机磷的质量分数在201.76~368.52 mg/kg之间,不同形态有机磷质量分数表现为w(R-Po)(R-Po为残渣态磷)>w(NANaOH-Po)(NANaOH-Po为NaDH提取非活性有机磷)>w(PA-Po)>w(MAHCl-Po)(MAHCl-Po为HCl提取中活性有机磷)>w(WA-Po)>w(MANaOH-Po)(MANaOH-Po为NaOH提取中活性有机磷). 改进后的连续分级提取法能够同时有效分离沉积物中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化学形态,并且能兼顾沉积物生物可利用性磷分析测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4.
为分析蠡湖沉水植物恢复的光补偿深度和透明度条件,根据2012年4月和2013年4月蠡湖水下PAR(光合有效辐射)强度、ρ(SS)、透明度等监测数据以及沉水植物相关资料,探讨了沉水植物光补偿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水下PAR强度随水深呈指数递减,α(光衰减系数)在0.97~6.04 m-1之间变化;光补偿深度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为西蠡湖大于东蠡湖、沿岸大于湖心的趋势,并且与水体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狐尾藻、金鱼藻、菹草、黑藻、苦草的光补偿深度及水体真光层深度分别是透明度的1.83、1.92、2.05、2.12、2.57和3.04倍. 回归分析表明,光补偿深度主要受ρ(SS)影响,其次为ρ(Chla). 以沉水植物群落光补偿深度(水体真光层深度)与水深的比值作为划分沉水植物群落恢复区域的参考依据,将蠡湖水域初步划分为“适宜区”“过渡区”和“暂不适宜区”,其中“适宜区”占蠡湖水域面积的29%.   相似文献   
55.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丽  王萍 《化工环保》2003,23(4):213-215
介绍了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制备、化学结构和特性,阐述了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来源广泛,其性能优良、无毒、无公害、可生物降解,可用作吸附剂、絮凝剂、分离膜材料、离子交换剂和杀菌剂,是一类非常有开发利用前景的新型水处理材料。  相似文献   
56.
针对供电系统建筑防雷设计问题,着重说明建筑防雷的分级及各级防雷应采用的保护措施,给出年计算雷击次数的计算方法,并提出跨步电压与接地装置埋地深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7.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对其进行科学评价也成为焦点。通过对永清县乡镇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调查,构建了适合乡镇土地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AHP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乡镇土地集约度进行了评价。从而得出永清县土地利用集约度状况,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58.
以河南省新近系明化镇组热储层细砂为多孔介质,在15~60℃的低温地热范围内,以硝酸盐为示踪剂开展室内土柱试验,并采用CXTFIT 2.1软件进行数据拟合来研究其运移机制.首先在40℃,达西流速2.62 cm/h、6.18 cm/h时研究了硝酸盐的运移机制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然后探讨了运移参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溶质的运移主要集中在可动区,不可动区的运移及质量传递可忽略,一维对流-弥散模型可以很好地表征其运移机制,并能有效预测硝酸盐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情况.硝酸盐的纵向弥散系数、分子扩散系数、机械弥散系数及多孔介质的弥散度值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Peclet数相反,由弥散引起的溶质运移作用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59.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u-Zn-Fe脱硫剂,优化共沉淀制备工艺。固定床实验结果表明,共沉淀溶液中金属离子总浓度为0.6 mol/L,焙烧温度600℃,添加10%活性助剂Cu时所得Cu-Zn-Fe脱硫剂循环脱硫性能最佳,此时ZFDCu10脱硫剂的硫容可达到41.2 g S/100 g脱硫剂。XRD和SEM对铁锌基脱硫剂的表征结果表明,加入Cu助剂后少量的ZnO、CuO可阻碍ZnFe2O4晶粒聚集,增强铁锌基脱硫剂活性组分的分散性,避免大晶粒的ZnFe2O4硫化时形成较多的产物层而降低脱硫剂的利用率。实验结果为制备脱硫性能较好的Cu-Zn-Fe脱硫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方便面6种真菌毒素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监测并了解方便面中6种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样品经乙腈甲酸水溶液提取,采用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负离子模式进行检测,内标法定量,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进行判断.6种真菌毒素在0.2—400μg·L~(-1)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回收率为87.6%—101.3%,相对标准偏差为1.1%—3.7%.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及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出率分别为27.3%、51.5%及90.9%,超标率分别为3.0%、12.1%及3.0%,其余3种毒素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