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2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63篇
综合类   160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222.
223.
根据卧龙河气田增压南站周边环境状况、增压机噪声强度及频谱分析特性,结合吸音、隔音、扩容、变频、减震、阻尼等降噪原理和治理技术,提出了卧龙河增压南站噪声最优化的治理方案,即七台机组噪声综合治理方案。该方案可满足厂界噪声达到GB12348-90规定的三类标准要求,一次性投资费用为303万元,且便于压缩机日常维护及保养,并可进行机组就地大修。  相似文献   
224.
刘国锋  钟继承  何俊  张雷  范成新 《环境科学》2009,30(9):2520-2526
对因藻华大量聚集死亡而造成水体呈强还原环境(DO=0.14 mg.L-1,Eh=-89.3 mV)的黑水团区中Fe-S-P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藻细胞残体的沉降使得黑水区沉积物表层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因藻细胞残体的贡献,沉积物表层中Org-P含量急剧增加(比非黑水区多72 mg.kg-1);受较低Eh的影响,沉积物中与Fe结合的磷出现解析,使得黑水区沉积物中活性铁和PO43--P含量增加,黑水区中沉积物间隙水PO43--P要远高于非黑水团区,表明其有向上覆水释放的趋势;造成沉积物中Fe-P含量比非黑水区中的要低.在强还原条件下沉积物中铁的氧化物呈现出由结晶态向无定形态转化的趋势(Dithio-Fe比非黑水区高达30μmol.g-1),从而使得可供生物利用的活性铁含量增加,这为藻华再次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黑水区表层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在初始阶段大量增加,但后期由于形成了H2S气体逸散到水体中其含量反而减少;表层沉积物硫化物含量也呈增加现象(比非黑水区表层沉积物中要高50μmol.g-1).  相似文献   
225.
3月26日下午,上海市环保局和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在上海市环科院联合举办专题报告会,特邀请上海市环保局张全局长作关于上海环境保护形势与第4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主题报告。来自上海市各高校、科研院所和环保企业的专家、学者,以及市环保系统科研、监察、监测部门的技术骨干和市环保局机关干部约2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相似文献   
226.
大水面放养凤眼莲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研究在太湖竺山湖进行200 hm2的水面放养凤眼莲后对底栖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软体动物(主要是铜锈环棱螺)的平均密度从远离到种养区内分别为276.67、371.11和440.00 ind/m2,生物量从远离到种养区内分别为373.15、486.57和672.54 g/m2;表现为种养区内要高于种养区外围;种养区内寡毛类(主要是霍甫水丝蚓)和摇蚊幼虫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表现为种养区内远种养区近种养区.在8~9月间3种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密度和生物量都表现为快速增加、但在10月为快速下降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在9~10月大量蓝藻开始死亡,蓝藻在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并释放出大量的N、P营养盐,提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导致底栖动物死亡.利用Shannon-Weaver和Simpson指数来评价底栖环境,表明水体处于中-重度污染状态.因此,短期内(6个月左右的放养时间)的大水面、高密度的凤眼莲的种植模式尚未表现出对底栖生境及底栖生物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27.
太湖水体上行漫射衰减系数的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上行漫射衰减系数是反映水体中上行光强衰减的重要光学参数,它直接影响着水下光场分布,对水环境生态系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太湖水体而言,上行漫射衰减系数的变化特征尚不明确.为此,本课题组于2010年4月29日到5月2日对太湖水体28个采样点进行了野外原位观测,获取了相应的水体光学参数和水质参数数据集.在分析水体上行衰减系数光谱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其与太阳高度角、悬浮物浓度和叶绿素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行漫射衰减系数的光谱特征表现为短波蓝光部分衰减系数较大,长波红光部分衰减系数较小,且衰减系数在575~700 nm之间随着波长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在675 nm附近出现相对高值,其与叶绿素a浓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0.574,n=28,p<0.05).下行与上行漫射衰减系数随波长的变化特征大致相似,其差值谱线的变化规律为:小于400 nm的范围内,呈线性减小;在400~800 nm之间除760 nm附近有一峰值外,其余部分基本无明显变化;大于800 nm时,又迅速增加.上行衰减系数在不同湖区的空间分布大致为:开阔水域区>草型湖区>典型藻型湖区>草、藻过渡型湖区,藻型和草、藻过渡湖区在675 nm附近的峰值皆较为明显.上行衰减系数基本上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上行漫射衰减系数与悬浮物浓度的偏相关性最好(r=0.963,n=28,p<0.05),太阳高度角次之(r=0.474,n=28,p<0.05),叶绿素浓度的最低(r=0.175,n=28,p<0.05).  相似文献   
228.
一、概述 超过滤技术用于废水和生物化学领域中的分离、浓缩方面越来越多,因其使用范围各异,对超过滤膜的耐酸碱、耐温度及机械强度等提出了不同要求。 聚双酚A-4,4′-双代二苯基砜树脂(聚砜树脂的一种)的化学稳定性,pH适应性及  相似文献   
229.
通过比对6种吸附剂对氯苯类化合物的吸附性能,同时考察不同废气温度、湿度条件下活性炭对氯苯类化合物的吸附-解吸性能,表明活性炭对氯苯类化合物的吸附性能及在二硫化碳介质中的解吸效能与标准规定的GDX系列无显著性差异。将活性炭管吸附采样用于监测某化工企业厂界无组织排放废气中的氯苯类化合物,结果 1,4-二氯苯和1,2,4,5-四氯苯检出。  相似文献   
230.
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对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植物对脱氮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明确人工湿地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对脱氮效果的影响,藉此优选高效耐寒的湿地植物,进而提出可行的强化脱氮措施,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详细测定了芦苇、美人蕉等典型湿地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对湿地脱氮效果、溶解氧分布状态的影响,以及植物光合、蒸腾特性对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芦苇、美人蕉湿地脱氮效果最佳;茶花湿地低温条件下运行稳定.植物净光合速率与溶解氧分布、总氮和氨氮去除率显著正相关,而植物蒸腾速率与湿地氨氮去除率显著相关.适当增加植物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人工湿地脱氮效果,但种植过密对提高溶解氧水平和总氮去除率反而不利.植物生长周期对湿地脱氮影响显著,植物收割方式对脱氮效果影响较大,清除植物地上茎叶既不破坏植物根区微环境,可有效防止茎叶腐烂向系统重新释氮.此外,由于湿地前端溶解氧水平急剧下降,故建议适当增加前端植物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