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49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唐燕秋  高飞  陈佳  熊强 《四川环境》2007,26(5):60-64
工业绿色化发展意味着消耗更少的资源或排放更少的污染物,本文以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万元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4个指标为基础,提出了用绿色发展指数和绿色贡献指标综合评价一个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方法。利用2004年的数据,分析了重庆市所辖区县工业行业绿色发展指数和绿色贡献,评估了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各区县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主城区以及几个区域性的中心区县工业绿色发展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2.
环境经济政策因具有手段灵活、实施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得到环境管理者的广泛青睐.当前,浙江省已初步形成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但也面临法律支撑不足、配套政策不够等问题.“十三五”时期,浙江省需要对环保投融资政策、环保税费制度、资源市场化配置政策、生态补偿制度、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和行业环境经济刺激政策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形成科学、系统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促进浙江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73.
DOM对沉积物悬浮颗粒吸附铜的促进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沉积物悬浮颗粒对重金属吸附是重金属在湖泊中迁移的关键环节,受到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为了探究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沉积物悬浮颗粒吸附Cu (Ⅱ)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室内模拟沉积物悬浮液进行Cu (Ⅱ)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两种DOM (富里酸和沉积物DOM)不同程度地促进了Cu (Ⅱ)在悬浮颗粒上的吸附;吸附48 h后,吸附百分比从71.51%分别提高到了75.31%和85.69%.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结果显示,在DOM的影响下,Cu (Ⅱ)被吸附后存在于沉积物颗粒内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在吸附反应过程中,Cu (Ⅱ)与DOM存在先络合后解离的过程.荧光激发发射矩阵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同步荧光光谱结合二维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类蛋白组分能够促进Cu (Ⅱ)在沉积物悬浮颗粒上的吸附,其中类酪氨酸组分在促进Cu (Ⅱ)被沉积物颗粒吸附沉淀过程中优先发挥作用,而类腐殖酸组分几乎没有促进吸附作用.完善了湖泊重金属迁移的相关理论,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4.
重庆市多年空气污染指数分析及大气污染控制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唐燕秋  陈佳  熊强  张可 《四川环境》2005,24(6):80-82,98
本文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2001~2003年的API指数,得出API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大气污染变化规律受季节及气象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市主城区大气污染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75.
从人居环境与城市竞争力的关联性入手,将生态、居住、生产环境纳入一个分析框架。运用AHP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估并解析了其空间分异特征。此外,依托Arcgis平台,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法,基于人居环境竞争力特征进行区域归类,并借助箱型图,对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领域及区域类别特征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1)竞争力分布中,浙赣线江西段沿线城市生态、休闲环境竞争力等级最高,京广线沿线城市的居住、公共服务环境竞争力等级最高,居住、公共服务竞争力空间格局具有高度相似性。区域中心及副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环境竞争力领域具有显著优势。(2)综合竞争力二级以上等级的城市主要分布于环鄱阳湖地区,包括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南昌,以及省会城市武汉、长沙。(3)四类空间的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优劣格局十分清晰。第1类区域围绕省会等区域中心、副中心城市分布,生态环境具有最优竞争力,居住、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环境最劣;第2类区域多为区域中心、副中心城市,强势竞争力集中于居住、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环境领域,而休闲环境为最劣势;第3类区域多为临山型城市,具有最优异的休闲环境竞争力;第4类区域以老工业城市居多,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环境拥有相对优异的竞争力。最后,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出发点,基于格局、类别特征等提出了涵盖现实特征、发展定位、重点措施等内容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提升路径选择。其中,第1类区域定位为生态优异的山水园林城市;第2类应以营造城市外部开放空间为重心,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智慧转型,打造为智慧高效的综合都市;第3类区域建议以良好的休闲环境作为特色人居环境建设的切入点,有序推进对居住、生产、生活空间的综合整治,致力建成休闲舒适的中小田园城市;第4类区域按照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要求,重塑城市形象,建成安居乐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相似文献   
76.
基于“一证式”排污许可的点源环境管理制度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排污许可证制度作为污染源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向一证管理的方向发展。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核心,统筹整合各项点源环境管理制度,可以实现对点源全周期的高效管理,对提升点源环境管理综合效能十分有效,也是当前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现有各项点源环境管理制度的执行局限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各项点源环境管理制度与基于"一证式"管理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衔接和整合方式,将排污许可证制度贯穿整个项目筹建期、建设及试运营期、正式运营期和停产修复期,把现有各项点源环境管理制度中对排污单位影响环境的开发、建设、经营等活动的管理要求通过排污许可证集中体现,强化排污单位持证排污、按证排污的法律要求,有效解决现有的其他点源环境管理制度仅作用于排污单位生存周期某一阶段的应用局限,全面改变现有点源环境管理制度各自为营的分散模式,重新构建了符合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需求的高效化、精细化点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