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2篇
安全科学   43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59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降解膨化玉米秸秆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协同降解经过膨化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以提高玉米秸秆相比于单酶解的产糖量。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还原糖产率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来优化设计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膨化玉米秸秆酶解的最佳工艺为:pH 4.8,液固比13∶1,酶解时间60 h,酶浓度6 g/L,温度51℃。对比纤维素酶单独作用于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双酶协同酶解使酶解液的还原糖产率提高到24%,还原糖产率提高了14.3%。协同酶解的研究为木质纤维素原料的降解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312.
从堆肥中筛选到一株能在55℃生长并分泌高温α-淀粉酶的菌株,经初步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命名为Bacillus licheniformis ZD-8.在液体筛选培养基的碳源为乳糖、氮源为(NH4)2SO4,通气量为10%、pH值及C/N比分别为8和3/1、65℃的条件下,培养24h的菌株产酶量最高.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酶最适pH值为8,最适反应温度为95℃;95℃下保温60min后酶活仅损失4.8%;较低浓度Ca2 存在下,该酶即可有很好的稳定性.污泥有机质降解实验表明,培养了22h的菌株对污泥有机质降解能力最强;将高温α-淀粉酶活性增加2倍后(为2×104 U·mL-1),添加到经过不同处理的污泥中,其有机质降解率、脱氢酶增加率和SOUR增加率平均增加17.1%、76.9%、27.3%;在污泥中添加0.1mmol·L-1CaCl2后,其有机质降解率、脱氢酶增加率、SOUR增加率平均增加7.1%、20.4%、3.4%.  相似文献   
313.
本试验采用生物滴滤床(BTF)工艺净化制药厂污水站H2S废气。装置采用实验室分离纯化的菌种经现场培养扩增后所得的高浓度混合菌菌液,在8d内迅速完成启动;试验过程H2S气量为11.3m3/h,平均浓度为385.6mg/m3,平均空床停留时间(EBRT)为13.5s,H2S的平均去除效率96%,且去除率稳定。随着污染物在BTF内EBRT的减少,去除率逐渐减小;H2S去除负荷极限ECmax为209.6g/(m3.h),且80%的去除负荷由填料床的下层承担;增加液体喷淋量有助于强化处理效果,但液膜厚度对净化效率有着负面影响,循环液中的SO42-累积浓度>28g/L时,去除率低于90%。试验结果表明,BTF系统运行稳定,适应性好,应用于工业废气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14.
识别关键区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前提。本文基于生境质量与生态廊道共同识别丹巴县生态修复关键区。结果显示:(1)1985—2020年,全县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大于0.95,常年低生境质量区位于丹巴县县界边缘;(2)丹巴县共识别出8个生态源地与16条生态廊道,廊道网络结构复杂;(3)丹巴县共识别出生态夹点26处、障碍点18处、断裂点22处,这些生态夹点、障碍点、断裂点以及常年低生境质量区均为生态修复关键区。总之,丹巴县生态修复关键区整治应采取森林抚育、天然牧草地保护等自然恢复措施为主,结合生态复绿、造林固坡等人工措施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