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1.
砷(As)污染对作物生长有毒害作用,导致作物品质和产量降低,因此亟需采取安全有效的策略以减轻其毒害.采用水培法,通过荧光探针定位技术、差速离心技术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研究外源茉莉酸(JA)对水稻幼苗As积累及抗逆应答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添加JA使水稻地下部和地上部的As含量分别降低31.4%和51.4%,显著降低细胞壁和细胞液中的As含量.JA改变亚细胞组分中As的分布比例,使细胞壁中As的分布比例提高16.4%,细胞液中As的分布比例降低17.3%,增强细胞壁对As的固定,减少细胞液中的As含量.此外,JA提高根细胞中SOD、CAT、GSH和PEPC的水平,降低H2 O2和MDA含量,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调节碳氮代谢,缓解As毒害.研究为水稻As污染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2.
为了提高苍耳对农田Cd和As污染的修复效率,探究了不同螯合剂和有机酸(EDTA、SAP、CA和MA)对苍耳提取农田土壤Cd和As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4种不同螯合剂和有机酸对苍耳的根、茎和叶生物量影响不大.不同螯合剂和有机酸对苍耳各器官Cd和As含量和积累量影响不同.与CK处理相比,施用EDTA、SAP、CA和MA均显著提高了苍耳叶部的Cd含量,增幅分别是44.1%、32.4%、41.2%和38.2%,苍耳根系As含量分别提高89.6%、7.4%、94.8%和61.5%.施用EDTA、SAP、CA和MA处理使苍耳植株总Cd积累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70.2%、29.4%、28.9%和33.1%,而As积累量分别提高67.0%、19.6%、81.9%和40.8%.施用螯合剂和有机酸对苍耳各器官Cd和As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也有不同影响.4种螯合剂和有机酸处理对根际土壤Cd和As含量影响均比较显著,与对照相比降幅分别是32.7%~38.2%和14.6%~20.5%.4种螯合剂和有机酸均可以提高苍耳提取农田土壤Cd和As的效率.  相似文献   
23.
硼锑交互作用对水稻吸收积累锑和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溶液培养实验,研究两种价态锑Sb(Ⅲ)和Sb(Ⅴ)与B交互作用对水稻吸收积累Sb和B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价态的Sb对水稻生长均有抑制作用,Sb(Ⅲ)比Sb(Ⅴ)对水稻毒害更明显,增加B用量可缓解Sb对水稻的毒害.Sb(Ⅲ)和Sb(Ⅴ)的添加可显著地影响水稻根系和茎叶对B的吸收积累.当B的浓度为0.5 mg·L-1时,添加三价Sb 30μmol·L-1可以显著地降低水稻茎叶和根系中的B含量57.6%和75.6%(与对照处理相比,P0.05).同样,增加B用量也影响水稻根系和茎叶对两个价态Sb的吸收积累.在10μmol·L-1Sb(Ⅲ)处理下,添加2.0 mg·L-1的B可导致水稻根系和茎叶Sb含量分别比0.5 mg·L-1B处理降低39.1%和9.2%;在10μmol·L-1Sb(Ⅴ)处理下,添加2.0 mg·L-1的B导致水稻根系Sb含量比0.5mg·L-1B处理降低13.9%.B的应用对Sb在水稻根系和茎叶中的富集系数和分配比率也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Sb污染农田中可通过施用硼肥来提高植物的硼营养,降低植物对Sb的吸收积累,从而降低Sb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24.
为制定40%噻嗪酮悬浮剂在水稻上的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噻嗪酮在水稻、土壤、水中的残留与降解动态,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噻嗪酮在水稻茎杆、土壤和水中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3.5~3.7 d、4.7~5.5 d和5.2~6.6 d.施药量为282.0 g(ai)/hm2,距末次施药14 d后,噻嗪酮在水稻糙米中未检出,土壤中的最高残留量为0.032 mg/kg,低于我国制定的稻米中噻嗪酮最大残留限量0.3 mg/kg,说明噻嗪酮属于低残留、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25.
铜胁迫对农田土壤酶活性、细菌和古菌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铜矿周边农田土壤中不同Cu含量对土壤酶活性、细菌和古菌基因拷贝数的影响,在铜矿周边农田土壤中采集了8个不同Cu含量的土壤,测定土壤的酶活性、细菌和古菌基因拷贝数,结果表明,土壤总Cu含量为28.30~1 019.27mg·kg~(-1),酸可提取态Cu含量为335~415.11 mg·kg~(-1),细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在每克干土3.10×10~(10)~1.84×10~(11)个之间,古茵16S rRNA基因拷贝数在每克干土737×10~8~6.82×10~9个之间。土壤总Cu和酸可提取态Cu含量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较大,但对土壤脱氢酶和转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土壤细菌基因拷贝数均与总Cu含量、各形态Cu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样土壤古菌基因拷贝数与总Cu含量、各形态Cu含量也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Cu胁迫对土壤细菌和古菌活性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6.
本文研究了添加外源褪黑素对As~(3+)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外源褪黑素能促进As~(3+)胁迫下水稻种子的萌发,提高水稻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当As~(3+)浓度为100μmol·L~(-1)时,添加100μmol·L~(-1)褪黑素能使水稻种子发芽率和总根长比对照分别提高57.1%和50.0%。添加褪黑素能显著提高As~(3+)胁迫下水稻幼苗中抗氧化酶系统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并降低水稻幼芽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当As~(3+)浓度为100μmol·L~(-1)时,添加50μmol·L~(-1)和100μmol·L~(-1)褪黑素导致水稻幼芽中POD活性比对照处理分别提高57.5%和114.8%,CAT活性提高29.4%和53.8%,SOD活性提高31.5%和56.0%,丙二醛含量比对照处理降低16.5%和31.9%。添加褪黑素也能显著提高As~(3+)胁迫下水稻的根系活力,当As~(3+)浓度为100μmol·L~(-1)时,50、100μmol·L~(-1)褪黑素处理后根系活力比对照分别提高42.4%和124.1%。这说明添加外源褪黑素可缓解As~(3+)胁迫对水稻的脂质过氧化损害,有效降低As对水稻内膜的破坏,显著缓解As污染对水稻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27.
华北地区农村户用沼气池成本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华北地区农村户用沼气池的财务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农户的角度出发,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时,沼气池项目的累计效益净现值(NPV)、益本比(BCR)、动态投资回收期(Pt)和内部收益率(IRR)分别为27.52元、1.01、14.09年和10.25%;国家补贴800.00元时,沼气池项目...  相似文献   
28.
介绍了农、兽药残留专用标准样品研究的国内外概况、研究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等,为农、兽药残留标准样品的研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9.
农田Cd污染对农作物生长有毒害作用,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为了缓解农作物Cd毒害,研究外源添加亚精胺(Spd)对Cd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0 μmol·L-1 Cd胁迫下外源添加1000 μmol·L-1 Spd能够促进水稻种子的萌发过程,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添...  相似文献   
30.
吡蚜酮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定吡蚜酮在水稻上的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吡蚜酮在水稻、土壤、水中的残留与降解动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吡蚜酮在水稻茎秆、土壤、水中的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1.2~1.9d、10.1~10.6d、6.2~7.0d.施药量为135.0 g(ai)/hm2,使用2~3次,末次施药距采收期间隔14 d时,吡蚜酮在水稻糙米及土壤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064mg/kg和0.083 mg/kg,低于日本制定的大米中吡蚜酮最大残留限量值(0.1mg/kg),说明吡蚜酮属于低残留、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