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4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12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3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88篇 |
综合类 | 265篇 |
基础理论 | 204篇 |
污染及防治 | 32篇 |
评价与监测 | 8篇 |
社会与环境 | 25篇 |
灾害及防治 | 3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5篇 |
2011年 | 72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9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2篇 |
1967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61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3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41.
以内蒙古太仆寺旗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围封年限下的天然草地植物和土壤有机碳、全氮贮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自由放牧草地相比,重度退化草地采取生长季围封恢复措施后,群落植物和土壤环境在围封8、11、14、21、25年后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地上植物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及其碳氮贮量、土壤碳氮贮量明显增加,土壤容重降低。自由放牧地和围封8、11、14、21年植物-土壤系统碳贮量分别为7 357.93、7 988.27、8 413.18、12 878.82、8 934.66 g.m-2,氮贮量分别为427.78、494.28、575.49、707.35、615.09 g.m-2。草地围封至14年植物和土壤各项理化性质达到最大值,使得植物-土壤系统的碳氮贮量分别是自由放牧地的1.75和1.65倍,说明植被与土壤间达到了良性循环的状态,退化草地正向演替。随着围封年限的继续增加,其各项指标出现下降趋势。由此可知,季节性围封措施在一定时间内可使退化草地的土壤-植物系统的碳氮贮量增加,草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但适宜的恢复时间和合理利用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2.
选取盐城滨海湿地典型滩地(互花米草与碱蓬交错区、碱蓬滩)互花米草斑块,研究互花米草和本地种的生长特征、斑块微生境变化和互花米草与本地种的相对竞争力。结果表明:①和本地土著种碱蓬Suaeda sals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相比,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能更有效地改善微生境,其发达根系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互花米草的耐盐特性和泌盐作用能够使得互花米草在高盐度环境中生存,并有效的降低土壤盐度;②在互花米草与碱蓬交错区,从互花米草斑块边缘到中心,碱蓬的长势显著变弱,互花米草的长势显著增强,互花米草与碱蓬的相对竞争力为1.94±0.94,互花米草的竞争能力明显强于碱蓬;③在碱蓬滩,从互花米草斑块边缘到中心,碱蓬、芦苇的长势显著变弱,互花米草的长势显著增强,互花米草与碱蓬的相对竞争力为0.87±0.30,互花米草与碱蓬之间的竞争相对平衡;④因此,互花米草可能通过种间竞争不断侵蚀碱蓬生境,从而取代当地土著植被碱蓬和芦苇。 相似文献
143.
钢铁工业遗留场地土壤重金属洗脱剂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污染限制了工业遗留场地再利用,通过振荡试验考察了HCl、HNO3和EDTA对工业遗留场地土壤中超标重金属Pb、Zn、Cd和As的洗脱效果。结果表明:土壤Pb、Zn、Cd、As的脱除效果均随洗脱剂浓度增加而增加;HCl、HNO3和EDTA等3种洗脱剂浓度分别为0.5、0.5和0.1 mol.L-1时,土壤Pb、Cd质量分数可降低至场地安全再利用的控制标准以内(分别为140 mg.kg-1、1mg.kg-1);洗脱剂浓度分别增至2、2和0.2 mol.L-1时,土壤Pb、Cd质量分数继续降低,Zn、As质量分数有大幅降低但没有达到其相应的场地安全控制标准(分别为200、20 mg.kg-1);与EDTA相比,HCl在低浓度时的重金属脱除效果较差,但HCl浓度增加对重金属脱除率的提高效果更为明显;洗脱液pH值(7.88~0.15)与重金属脱除率均呈显著负相关且与As的负相关系数最小,说明洗脱液pH值变化对As去除的影响相对较小;与HCl和HNO3相比,EDTA洗脱液pH值与Pb脱除率之间的负相关系数较大,与Zn、Cd、As脱除率之间的负相关系数较较小,说明EDTA洗脱液pH值变化更易对Pb的去除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4.
为了了解贵州高原水库蓝藻群落组成特征和微囊藻毒素分布,于2009年10月对贵州高原2座水库——万峰湖和百花湖采样调查。结果表明:万峰湖以蓝藻为主要优势藻,蓝藻中的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sp.)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丰度在13.05×104~55.80×104 cells.L-1之间,蓝藻的丰度值占到了总量的82.55%,6个采样点中有3个(大坝、野鸭滩和革布)检出了微囊藻毒素MC-RR,且有1个点(革布)质量浓度超标,另外3个点(坝艾、坝达章和九里堡)未检出;百花湖以蓝藻、绿藻和硅藻共同构成优势藻,蓝藻中的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是主要优势藻,浮游植物丰度在6.16×104~65.00×104 cells.L-1之间,蓝藻的丰度值在总体中所占比例为33.25%,3个采样点(大坝、岩脚寨和码头)均未检出微囊藻毒素。形成2个高原水库蓝藻群落结构和微囊藻毒素分布差异的原因可能是:2个水库中氮、磷营养盐水平不同引起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不同,进而导致了微囊藻毒素的分布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145.
不同水深条件下狐尾藻生长对沉积物氮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巢湖原位试验研究了80、160和240 cm 3个水深条件下生长的沉水植物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对沉积物和间隙水中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狐尾藻的株高和生物量随着水深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其差异随着生长期的延长而加大,水深为240 cm的条件下狐尾藻具有最小的株高和生物量,即240 cm的大水深条件不利于狐尾藻的个体形态构建;而相对浅的水深条件(80和160 cm)则是其生长的较佳生境。狐尾藻的生长过程中能够通过根系吸收和根际环境的改变使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的氮磷含量明显下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沉积物氮磷向上覆水体释放的风险,并且其抑制能力随着不同水深条件下植株的长势不同而有所差异,即在植株生长良好的浅水条件下其对沉积物和间隙水中氮磷的抑制效果更佳。因此,较浅的水环境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同时还能充分发挥植物对沉积物氮磷的控释作用。 相似文献
146.
盐地碱蓬是黄河三角洲重要的先锋植物,抗盐能力强,分布范围广,对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稳定和演替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野外取样测定,研究了潮间带和潮上带盐地碱蓬种群的形态及生物量分配特征。在个体大小上,潮间带盐地碱蓬在株高和地径上显著低于潮上带盐地碱蓬;潮上带盐地碱蓬密集分布的株高高于散生分布,而生物量低于散生分布。在生物量分配特征上,潮间带盐地碱蓬Ⅰ以发展花、叶为主,潮上带盐地碱蓬Ⅱ的密集分布以优先发展茎为主,潮上带盐地碱蓬Ⅲ的散生分布以发展枝为主,属于种群发展的稳定阶段。因此,盐地碱蓬通过形态特征及生物量分配特征的调节,以适应潮间带和潮上带的不同生境特征,从而达到种群维持和土壤改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7.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中国环保产业》2011,(6):11-16
概述了2010年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的发展环境及经营状况;分析了行业总体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以及骨干企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和建议;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8.
基于环境逸度模型的化学物质暴露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学品通过各种迁移转化过程后在环境区间中广泛分布,同时新化学品正被大量的生产并进入环境,使得对于化学品管控的需求和压力不断增加。基于这一背景,多国政府颁布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化学品进行管控。除了用相应的政策法规进行预先管控之外,使用基于逸度概念的多介质环境模型来表征化学品的行为与归趋是一个相对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不仅适用于环境中存在的现有化学品的暴露评估,也成为各国化学品管理中对新化学品的环境暴露进行预测的有力工具。本文综述逸度概念与方法、相关环境模型、建模过程、应用验证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希望能够对我国化学品环境暴露评估与风险评估的模型构建、优化与方法应用提供信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9.
150.
Henry?M.?SpliethoffEmail authorView authors OrcID profile
return OK on get Rebecca?G.?Mitchell Hannah?Shayler Lydia?G.?Marquez-Bravo Jonathan?Russell-Anelli Gretchen?Ferenz Murray?McBride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2016,38(4):955-971
Urban community gardens provide affordable, locally grown, healthy foods and many other benefits. However, urban garden soils can contain lead (Pb) that may pose risks to human health. To help evaluate these risks, we measured Pb concentrations in soil, vegetables, and chicken eggs from New York City community gardens, and we asked gardeners about vegetable consumption and time spent in the garden. We then estimated Pb intakes deterministically and probabilistically for adult gardeners, children who spend time in the garden, and adult (non-gardener) household members. Most central tendency Pb intakes were below provisional total tolerable intake (PTTI) levels. High contact intakes generally exceeded PTTIs. Probabilistic estimates showed approximately 40 % of children and 10 % of gardeners exceeding PTTIs. Children’s exposure came primarily from dust ingestion and exposure to higher Pb soil between beds. Gardeners’ Pb intakes were comparable to children’s (in µg/day) but were dominated by vegetable consumption. Adult household members ate less garden-grown produce than gardeners and had the lowest Pb intak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healthy gardening practices to reduce Pb exposure in urban community gardens should focus on encouraging cultivation of lower Pb vegetables (i.e., fruits) for adult gardeners and on covering higher Pb non-bed soils accessible to young children. However, the common practice of replacement of root-zone bed soil with clean soil (e.g., in raised beds) has many benefits and should also continue to be encourag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