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98篇 |
免费 | 1061篇 |
国内免费 | 18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26篇 |
废物处理 | 117篇 |
环保管理 | 198篇 |
综合类 | 1743篇 |
基础理论 | 543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816篇 |
评价与监测 | 142篇 |
社会与环境 | 142篇 |
灾害及防治 | 11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篇 |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122篇 |
2022年 | 177篇 |
2021年 | 172篇 |
2020年 | 169篇 |
2019年 | 155篇 |
2018年 | 141篇 |
2017年 | 150篇 |
2016年 | 192篇 |
2015年 | 205篇 |
2014年 | 224篇 |
2013年 | 288篇 |
2012年 | 259篇 |
2011年 | 234篇 |
2010年 | 205篇 |
2009年 | 187篇 |
2008年 | 160篇 |
2007年 | 161篇 |
2006年 | 128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63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66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不同污泥龄膜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污泥龄MBR(膜生物反应器)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构建了SRT(污泥龄)分别为10、20、40和80 d的4个平行的MBR,通过PCR-DGGE技术获得各MBR内微生物的DNA指纹图谱,并对条带进行切胶测序. 结果表明,SRT不影响MBR对废水的处理效果,不同SRT下MBR对NH4+-N和CODCr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 DGGE结果表明,在运行过程中,各MBR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并且不同SRT的MBR内总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相同;SRT影响同一微生物在各MBR中的出现速率;总细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随着SRT的增加而升高,SRT为80 d的MBR内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 测序结果表明,不同SRT的MBR内的优势种属不同,其中Arcobacter sp.、beta proteobacterium及Thiothrix sp.为不同SRT的MBR中共同存在的关键菌属,对MBR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白云鄂博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轻稀土矿床,在长期开采过程中向周围环境中释放了大量的稀土元素.为了制定有效地修复方案,必须对稀土元素的浓度、空间分布、分布模式、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样品总稀土含量平均值为6064.95 mg·kg-1,高于对照点(207.44 mg·kg-1)、内蒙古(150.95 mg·kg-1)和中国(184.72 mg·kg-1)土壤背景值,说明周边土壤出现稀土富集现象.轻稀土元素占到稀土总量的83%~99%,Ce是最主要的轻稀土元素.总稀土的高值区域主要集中于矿源附近,分布极不均匀,受外界干扰较大.各个功能区稀土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相似,归一化曲线向右倾斜,轻重稀土分馏明显.δCe和δEu的计算显示土壤具有明显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La/Yb、La/Sm和Gd/Yb的比值表明,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是轻稀土元素富集,而且轻稀土元素较重稀土元素具有更为显著的分馏作用.采用4种方法对研究区土壤中稀土元素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地累积指数计算表明Ce、Nd、Pr和La的均值达到了重污染程度.校正污染程度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功能区稀土元素的平均mCd值范围为7.14~31.38,尾矿库属于高污染水平,居民区和工业区属于非常高污染水平,而采矿区和排土场则达到极高污染水平.污染负荷指数评价显示尾矿库属于中度污染水平,其余功能区则达到重度污染水平.白云鄂博矿区土壤中稀土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范围为120.99~6376.46,33%的样点呈现出极强生态风险,16%的样点呈现很强的生态风险,12%的样点呈现较强的生态风险,30%的样点呈现中等风险,只有9%的样点呈现较低的生态风险.因此,亟待采取有效地措施来控制白云鄂博矿区土壤中稀土元素的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23.
传统工艺的塑料生产不仅依赖石油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同时给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近年来生物基聚合物(聚(3-羟基-3-戊酸酯)-PHBV,聚乳酸-PLA)日渐成为传统石油基塑料的替代产品.本文采用呼吸测试手段,旨在揭示均质复合材料在不同环境介质(土壤、熟化堆肥、水体)条件下及有机添加剂(木质素),无机添加剂(蒙脱石)和天然有机物链增长剂(Joncryl)作用下的生物降解特征.结果表明:当链增长剂Joncryl添加量为5%时,对所有介质PHBV和PLA复合材料产生显著抑制作用.Joncryl添加量为0.2%时,未对所测样品的生物降解行为产生干扰作用.在熟化堆肥介质中,PLA复合材料比PHBV基质混合物的生物降解速率明显降低.有机木质纤维添加剂(榛子壳粉末)单独在聚合物中添加或者和链增长剂Joncryl以及非有机添加剂(Dellite72T)共同作用下都可促进PLA聚合物中各组分的相容连接性.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添加剂在不同介质中以二元或三元添加的方式对生物降解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该研究将为新型材料使用后的生物降解效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4.
利用微型燃烧量热计(MCC)、热重分析(TGA)、实时红外光谱(RTFTIR)以及热重-红外联用技术(TG-FT-IR)研究了PVC电缆料老化前后火灾危险性的变化。MCC结果表明,老化后的PVC的最大热释放速率增加了56.3%,总热释放量从10.6kJ/g增加到16.8kJ/g,点燃温度也由302℃提前到282℃。TG-FTIR和RTFTIR的分析结果显示,PVC的主要降解产物有水、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PVC达到最大降解速率的温度约为240℃,与MCC、TG的结果相符合。PVC的裂解气体中包含CO2和CO,还有剧毒气体HCl。这些实验数据说明PVC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火灾危险性加大,为老城区电气线路和设备的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5.
26.
分别在2013年春季3月23日~3月29日和冬季12月15日~12月21日对兰州市主城区5个采样点进行采样,每天每个采样点采集8个样品,共采集有效样品560个.通过实验室分析和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兰州市主城区≤ 10μm颗粒物中,主要分布在5.8~10.0μm (春、冬季)、1.1~3.3μm (春季)和0.65~3.3μm (冬季)范围内,Pb在PM3.3~4.7(一级支气管)中的质量浓度最大,分别为0.2352ug/m3(春季)和0.2177ug/m3(冬季),Cd作为一种致癌重金属在PM9.0~5.8、PM4.7~1.1均被检出.儿童、成年男性、成年女性的非致癌风险值HZ在春季和冬季分别为0.842、0.360、0.345和0.842、0.326、0.361,低于1不存在非致癌的风险,致癌风险值RIS在10-6~10-4的范围内,不存在致癌风险,但儿童RIS值较高,对儿童的健康状况的影响,应受到社会群体的重视. 相似文献
27.
28.
用絮凝#x02014;微波辐射#x02014;Fenton试剂氧化法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研究了微波辐射时间、微波功率、FeSO4加入量、H2O2加入量和废水pH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聚合氯化铝加入量为350mg/L、聚丙烯酰胺加入量为12mg/L、废水pH=5、FeSO4加入量为250mg/L、H2O2总加入量为1400mg/L、H2O2分3次投加、微波功率为400W、微波辐射时间为60min的条件下,处理后出水的浊度、色度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8.59%,97.62%,86.21%。处理后出水澄清透明,COD为50.34mg/L,满足GB50050#x02014;2007《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29.
为研究三峡库区腹地大气微量金属沉降特征,在万州城区采样点收集了2014年1月~6月的干湿沉降样品,在云阳晒经村(工厂区)、云阳高阳(场镇郊区)、开县白家溪(自然保护区)、开县野塘溪(县郊区)、开县大德(乡村区)收集了2014年4月的干湿沉降样品;分别测定了样品的p H值、电导率和微量金属元素(Al、As、B、Ba、Bi、Cd、Co、Cr、Cu、Fe、Li、Mn、Pb、Ni、Sb、Sr、Sn、Ti、Zn、V).结果表明:1万州城区酸雨频率为48.44%,酸雨主要集中在1~4月.不同功能区酸雨频率高低顺序为:工厂区万州城区县郊区场镇郊区自然保护区乡村区.2湿沉降中20种微量金属质量浓度均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级标准限值,而Cd、Cu、Pb和Zn不同程度超Ⅰ级标准限值,其中工厂区相对严重.3万州城区干沉降提取液p H值在4.91~6.74之间,平均为5.79.各功能区干沉降酸度高低顺序为:工厂区县郊区万州城区乡村区场镇郊区自然保护区,这与湿沉降酸度顺序完全一致,说明干湿沉降中主要酸性物质具有同源性.4万州城区Ba、Co、Cu、Cr、Li、Mn、Ni、Sr、Zn干沉降超过湿沉降,而Al、As、B、Bi、Cd、Fe、Pb、Sb、Sn、Ti、V湿沉降大于干沉降.富集因子分析表明,万州城区Al为中等富集,Bi和Cd显著富集. 相似文献
30.
Tilman Floehr Hongxia Xiao Björn Scholz-Starke Lingling Wu Junli Hou Daqiang Yin Xiaowei Zhang Rong Ji Xingzhong Yuan Richard Ottermanns Martina Roß-Nickoll Andreas Schäffer Henner Hollert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3,20(10):6934-6971
The Yangtze River has been a source of life and prosperity for the Chinese people for centuries and is a habitat for a remarkable variety of aquatic species. But the river suffers from huge amounts of urban sewage, agricultural effluents, and industrial wastewater as well as ship navigation wastes along its course. With respect to the vast amounts of water and sediments discharged by the Yangtze River, it is reasonable to ask whether the pollution problem may be solved by simple dilu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ast two decades of published research on organic pollutants in the Yangtze River and several adjacent water bodies connected to the main stream, according to a holistic approach. Organic pollutant levels and potential effects of water and sediments on wildlife and humans, measured in vitro, in vivo, and in situ, were critically reviewed. The contamination with organic pollutants, including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PFCs), and others, of water and sediment along the river was described. Especially Wuhan section and the Yangtze Estuary exhibited stronger pollution than other sections. Bioassays, displaying predominantly the endpoints mutagenicity and endocrine disruption, applied at sediments, drinking water, and surface water indicated a potential health risk in several areas. Aquatic organisms exhibited detectable concentrations of toxic compounds like PCBs, OCPs, PBDEs, and PFCs. Genotoxic effects could also be assessed in situ in fish. To summarize, it can be stated that dilution reduces the ecotoxicological risk in the Yangtze River, but does not eliminate it. Keeping in mind an approximately 14 times greater water discharge compared to the major European river Rhine, the absolute pollution mass transfer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of severe concern for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its estuary and the East China Sea. Based on the review, further research needs have been identifi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