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3篇 |
免费 | 504篇 |
国内免费 | 93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26篇 |
废物处理 | 117篇 |
环保管理 | 192篇 |
综合类 | 1708篇 |
基础理论 | 531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815篇 |
评价与监测 | 139篇 |
社会与环境 | 138篇 |
灾害及防治 | 1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111篇 |
2022年 | 177篇 |
2021年 | 172篇 |
2020年 | 164篇 |
2019年 | 149篇 |
2018年 | 141篇 |
2017年 | 149篇 |
2016年 | 189篇 |
2015年 | 204篇 |
2014年 | 220篇 |
2013年 | 287篇 |
2012年 | 259篇 |
2011年 | 234篇 |
2010年 | 205篇 |
2009年 | 186篇 |
2008年 | 160篇 |
2007年 | 159篇 |
2006年 | 128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63篇 |
2003年 | 69篇 |
2002年 | 64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66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凤阳山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南部,为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受海洋性气候和季风的影响,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预算及其物候特征的理想之地。采用位于浙江凤阳山的涡动相关通量观测系统(EC)观测的2017年(除去9月)CO2通量数据、气象数据并结合物候模型来分析本地尺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动态特征、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影响因子及其物候特征,结果表明:该生态系统全年扮演着碳汇的角色,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除去9月)为?89 g?m?2?a?1(以碳计),GPP总量为1377.75 g?m?2?a?1,Re总量为1288 g?m?2?a?1,GPP和Re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呈单峰型,先增加后降低。GPP在不同的物候时期均为倒“U”型的变化趋势,而Re在夜间的生态系统呼吸略高于白天,且在日夜交替时刻会出现陡降现象。整个生态系统在174 d GPP增长率达到峰值0.25 μmol?m?2?s?1,达到最大恢复率;202 d的GPP增长率为0 μmol?m?2?s?1;228 d的GPP增长率最低,为?0.21 μmol?m?2?s?1,达到最大衰退率。不论是日尺度还是月尺度上,GPP和Re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空气温度,日尺度上Re较GPP对环境因子的变化更加敏感;反之,在月尺度上GPP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比Re更加敏感。总体而言,凤阳山森林生态系统全年表现为碳汇,能够调节当地的二氧化碳浓度;生长季森林生态系统生长旺盛,稳定阶段的GPP与Re达到峰值;在不同的时间跨度上生态系统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2.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由制度构成的一个相互配合、有机联系的整体。本文基于文献统计分析与实地调研咨询,从广义和狭义层面,分别对生态文明制度进行梳理。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与省级层面实际情况,本文将广义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分为源头保护制度体系、损害赔偿与激励体系、追责考评制度体系和污染治理制度体系四大板块,并针对国家与省级重点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生态资源保护制度链与污染防治制度链。同时,对制度地位、制度衔接、相互关系及其优化选择进行分析,以提高环境管理效能,推进生态文明研究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3.
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其中,气候变暖下的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国际广泛关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性、高毒性和高生物累积性的高关注度化学物质,土壤是其主要储存库. 气候变暖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中POPs的迁移转化及毒性效应,可能放大POPs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与健康风险. 本文综述了土壤中POPs二次挥发和降解过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别讨论了气候变化情景下土壤中POPs二次挥发、生物降解、光降解和毒性效应的动态变化趋势,并归纳分析了土壤中POPs环境行为及毒性效应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气候变化与POPs全球循环及其环境风险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在江苏省某玉米农田土壤中筛选出以阿特拉津(ATZ)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菌株D2,经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土壤芽孢杆菌(Solibacillus),菌株D2的生长曲线符合SGompertz模型和Slogistic模型. 不同ATZ初始浓度、pH和培养温度条件下对ATZ的降解实验表明,菌株D2对ATZ具有极高的耐受性(>200 mg·L−1),在温度为20—30 ℃、pH值为5—9的条件下降解率均能达100%,可将100 mg·L−1的ATZ在18 h内完全去除,ATZ去除量与D2菌株的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r=−0.983,P<0.01). 对ATZ的降解中间产物测定表明,菌株D2可通过脱氯羟基化、加氢脱烷基化、甲基化、脱烷基化和水解等过程将阿特拉津转化为羟基阿特拉津(HA)、阿特拉通(atraton)、脱乙基阿特拉津(DEA)、西玛津(DMA)、羟基西玛津(HDMA)和脱乙基脱异丙基阿特拉津(DACT). 因此,D2是一株高效降解菌株,环境适应能力高于大部分已报道菌株,能够广泛应用于ATZ污染废水和污染土壤修复等领域. 相似文献
85.
通过分析浑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中主要离子和不同形态氮含量,探讨了水体中水化学组成特点、各形态氮污染水平与分布特征,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流域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水型从上游到下游由Ca-HCO3型转变为Ca-SO4型.NO3--N浓度由1.06mg/L增至6.13mg/L,NO2--N和NH4+-N仅在中游和下游地表水中检出,表明地表水在流域中下游地区受到的人为影响强烈;地下水沿流动方向水型由Ca-HCO3型依次演进为Ca-SO4和Ca-Cl型.NO3--N的含量(0.62~23.47mg/L)明显高于其在地表水中的含量.局地土地利用类型(林地、旱地、城镇用地、水田)对附近地表水体NO3--N浓度影响不显著,而旱地与水田地下水中NO3--N浓度存在显著差异,旱地地下水NO3--N浓度最高.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流域浅层地下水总体质量一般,NO3--N超出背景值1.4倍,中游地区NO2--N和NH4+-N污染严重,达到Ⅳ类水标准.地下水中ORP、DO、Cl-浓度和各形态氮组成特征表明由于反硝化作用,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NO3--N浓度逐渐降低,而NO2--N浓度上升到0.041mg/L. 相似文献
86.
鄂尔多斯市秋季大气PM2.5、PM10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与来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了秋季鄂尔多斯市居民区、工业区和清洁区5个采样点大气PM2,、PM10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组分,运用Cmax、CPl、Cn(wax)分子地球化学参数对污染源进行了初步示踪研究,并对污染程度进行了判断.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秋季大气PM2.5、PM10颗粒物上正构烷烃来源相对比较复杂,各功能区均不同程度的受到人为来源正构烷烃污染的影响.总体来说,工业区和居民区人为来源正构烷烃污染较重,这两个功能区污染状况基本相当,而清洁区受人为来源正构烷烃污染相对较小.在鄂尔多斯地区,气候因素尤其是风向因素对大气颗粒物上正构烷烃污染水平的影响比较大.通过与我国其它大中型城市进行对比发现,我国大部分城市市区大气PM2.5、PM10颗粒物中正构烷烃主要来自于人为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87.
88.
89.
90.
超细粉煤灰基成型吸附剂的动态吸附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备成型吸附剂,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和Cr6+进行动态吸附研究,绘制穿透曲线,利用Origin软件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出穿透曲线的通式Ct=A1-A2〖〗1+(t/t0)p+A1。结果表明,初始浓度C0=25 mg/L,填料高度不同时,达到穿透点的时间随填料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填料高度h=200 mm,初始浓度不同时,达到穿透点的时间随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该吸附剂对有机染料和重金属离子均有较好的吸附性能;穿透曲线通式的回归线性相关系数表明,该通式可很好地反映超细粉煤灰成型吸附剂的动态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