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47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436篇
基础理论   313篇
污染及防治   90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5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根据2005-2009年白银市的环境统计资料,对白银市环境污染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形势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92.
综述了2010年我国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的发展环境及市场特点、主要(骨干)企业发展情况,分析了2010年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并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3.
选择我国新疆境内天山山脉从西到东处于不同经度位置5个地区(昭苏、巩留、乌苏、乌鲁木齐和哈密)的天山云杉林进行垂直样带调查,采用静态生命表法,分析5个地区天山云杉种群的存活曲线和死亡率曲线,为天山云杉种群数量统计和生态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其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表明天山云杉种群处于动态稳定状态;5个地区天山云杉种群均有两个死亡率曲线高峰,死亡高峰主要出现在幼年时期、近成熟前期、成年阶段和老年期.种群的死亡强度和死亡高峰在时间格局上各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图2表6参31  相似文献   
994.
通过测定河道底泥中微生物的生化呼吸线来表征复合酶生物促进剂对河道自净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酶生物促进剂对微生物具有激活作用,使微生物的累积耗氧量明显增加,有效地提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复合酶生物促进剂能够有效地修复受萘污染的底泥,修复后底泥中多环芳烃萘的释放量和有机质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样,并可显著降低底泥对上覆水...  相似文献   
995.
广州城市近地风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娴慧  魏清泉 《生态环境》2011,(10):1558-1561
利用实测广州市近地风速、风向数据资料,分析广州市近地风场特征。结果表明:(1)城市近地风速微弱,风速范围在0.1~0.71 m.s-1,平均风速约0.25 m.s-1,处于静风状况。城市对盛行风风速的削减达90%左右;(2)在盛行风被极度削弱的同时,珠江江风促成了城区一些区域风速的增强。同时,白云山等北部山林的山风以及大型绿地对周围测点的风场均有影响,这些局地的热力效应促进了大气的流动,增强近地风速,改善近地风速微弱甚至无风的状况。广州大道北联白云山,南通珠江,道路开敞,受到白云山山风和珠江江风的影响,广州大道监测点风速相对较大。有些地方则成为"风影区",监测点基本处于无风状态。随着城市的扩展,城市近地风速微弱,通风不良,风向变化复杂,这对于汽车日益增多,尾气污染激增的城市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城市的河流、山林以及大型绿地对城市近地风场的影响值得关注,值得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其布局改善城市的无风状况。  相似文献   
996.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惠梅  张安录 《生态环境》2011,(10):1562-1568
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是当前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辨析,认为从生态系统功能的定义过渡到生态系统服务定义的过程中,在关注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中可能存在着重复估值或者估值不全面等风险。针对目前的很多生态系统的评估对生态系统的耗损贬值和环境退化所造成的负效益的忽略,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气候变化等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研究不足,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在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生态学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数学模型模拟在不确定性下的各种风险损失,加强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动态分析,重视在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城市化以及人类活动的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引起的水土流失、环境退化、荒漠化等土地利用变化的干扰时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和反馈,更进一步分析和预测生态系统服务的损益和响应研究;通过长期的试验监测揭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关系,测度出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边际效益,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的弹性值,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的精确估值;关注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利的影响,尤其重视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对减小贫困的研究,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7.
湖北金罗家遗址剖面总厚度为171 cm,平均10 cm采集一个样品,共采集17个样品。考古遗址年代顺序主要根据考古器物(如陶片、瓷片、砖瓦块等)颜色、图案、花纹和形态类型等与已确定年代的考古器物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确定不同文化层的时代顺序。文章对考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植硅体类型和炭屑进行了研究,并对多环芳烃可能来源、植硅体组合和炭屑及其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最下部的生土层样品未检测到多环芳烃,古文化层土壤样品均检测出了多环芳烃,不同文化层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也是不同的,在个别文化层土壤中的多环芳烃还表现出一些异常。利用多环芳烃来源地球化学参数甲基菲/菲(MPh/Ph)和荧蒽/芘(Fl/Py)的比值对金罗家遗址考古遗址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的来源进行了初步判断,考古土壤多环芳烃的MPh/Ph值范围主要在0.34~0.89之间(除F13样品值为1.30外),Fl/Py值范围主要在1.92~5.88之间(除F8样品值为10.82外),说明多环芳烃的来源主要是热成因。而荧蒽/菲、苯并蒽/菲和苯并芘/菲等可以作为与陆生植物和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关芳烃的产物的标志,这些多环芳烃可能与人类活动有一定的关系,说明考古遗址土壤中的多环芳烃记录能够反映生活在该遗址上一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活动的信息。因此,多环芳烃是人类活动的良好指示物。同时,在整个剖面土壤中还检测出大量的且种类多样的植硅体和炭屑,植硅体类型主要有:方型、长方型、扇型、哑铃型、鞍型、齿型、帽型、棒型和尖型等。植硅体组合能够恢复当地的古植被,也可以反映古人类在选择和利用植物有关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其古植被生长是与古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在西周时期文化层,以C3植物为主;东周时期文化层,以C4植物为主;唐宋时期文化层,以C3植物为主,明清时期文化层,以C4植物为主。炭屑是植物有机体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炭屑分析是研究历史上人类活动的方法之一。在金罗家遗址样品炭屑分析中,从不同古文化堆积层的变化背景中分离出了因人口增长或火灾造成的2个炭屑高峰值,第一个峰值为东周时期,另一峰值为明清时期,这两个峰值与自西周(1 000 BC)以来历史记载的该地区2个人口繁盛和经济发达时间基本相符。在对考古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木本型植硅体和炭屑对比分析中,它们的变化规律存在着较好的一致性。这些说明生活在遗址的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时候,自然环境也可能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8.
杨红飞  王友保  李建龙 《生态环境》2011,(10):1470-1477
通过盆栽试验,系统研究了Cu、Zn重金属污染对油菜(Brassica chinensis L.)生长、SOD保护酶活性、脯氨酸、可溶性糖及Cu、Zn在油菜体内吸收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Cu、Zn污染对油菜生物量和生理生化指标(SOD保护酶活性、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均有影响。随着Cu、Zn质量分数的升高,植株干物重和SOD保护酶活性表现为先增后降;当Cu质量分数达到1 000 mg?kg-1时,油菜干物重和SOD酶活性分别比对照下降36.79%、66.67%;当Zn质量分数达到3 000 mg?kg-1时,油菜干物重和SOD酶活性分别比对照下降55.21%、82.05%。Cu污染下,油菜叶片脯氨酸质量分数逐渐下降,总可溶性糖质量分数表现为先增后降;Zn污染下,脯氨酸和总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均表现为先增后降。Cu、Zn污染使油菜幼苗叶片及根中的Cu、Zn质量分数明显增加,根部的积累尤其明显。当Cu处理为1 000 mg?kg-1时,油菜茎叶和根中质量分数分别为57.6、424.162 mg?kg-1;当Zn处理为1 000 mg?kg-1时,油菜茎叶和根中质量分数分别为240、608.54 mg?kg-1。与Zn相比,Cu主要积累在油菜的根部,向茎叶迁移累积的量很少,并且随着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茎叶吸收Cu的量变化不大。总之,重金属Zn相对于Cu更容易积累于油菜的地上部分,从而更易进入食物链,它们在油菜体内富集都对其生理生化和营养产生了明显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999.
李彪  熊智  王金华  汪姝  孙浩  缪福俊 《生态环境》2011,(10):1485-1490
为了解会泽铅锌尾矿区自然发生的豆科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研究了该地区自然发生的3种豆科植物在Pb2+/Zn2+单盐和双盐胁迫下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情况。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所设的浓度范围内,Pb2+/Zn2+单独胁迫时,对供试植物种子及幼苗的生长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除苕子(Vicia Cracca L.)外,金属离子的质量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Pb2+/Zn2+共同胁迫时出现复杂的交互作用。对于苕子的种子及幼苗的生长,Pb2+/Zn2+呈现明显的相互加强抑制作用;对于其它2种植物,当Zn2+浓度在低质量浓度时,Pb2+似乎对Zn2+抑制有缓解作用,同样当Pb2+浓度在低质量浓度时,Zn2+似乎对Pb2+抑制有缓解作用,但是当Pb2+/Zn2+高浓度时,Pb2+/Zn2+呈现明显的相互加强抑制作用。不论是单盐还是双盐,苕子对的耐性最强,其次为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最弱。会泽铅锌尾矿区重金属含量高是该区植被恢复的最大障碍,进一步研究植物对Pb2+及Zn2+的耐受性对于铅锌尾矿区的植被恢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分离了新型的高效反硝化细菌并研究其生物脱氮效率。通过观察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RNA基因同源分析来鉴定菌种,致力于研究微生物污水脱氮处理的实际效果和克服反硝化过程中有害中间产物的积累。利用BTB培养基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基质中初步筛选出了9株平板阳性菌,革兰阴阳性均有。经试验研究发现该9种菌株在好氧条件下均具有一定的脱氮能力,其中以DF2和DF3 2种菌株脱氮能力最为显著,在3 d时间内NOX--N去除率达到了95%以上,NO2--N仅有微量积累;而其它7种菌株对NO3--N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8%以上,但是NO2--N积累比较严重,积累量达到了NO3--N去除的50%~70%左右。经测序分析鉴定DF2和DF3分别属于德克斯氏菌属(Derx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daceae)。德克斯氏菌属作为除氮的反硝化菌属在以往的研究中鲜有报道,该菌在好氧条件下可以合成周质NAR的亚基基因(na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