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16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05篇
基础理论   124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通过对环境优先污染物的优化选择策略的研究,设计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定量化。具体先设计一个环境因子,尽量全面考虑到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用人力资本法对其进行经济评价,使最终通过化学物质的环境因子可得到定量化的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172.
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土地退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有效控制土地退化,迅速恢复和提高退化土地生产力,寻求一条可持久发展的土地利用途径,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当今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阐述了中国土地退化的现状、治理土地退化的成就及今后治理的对策和行动。  相似文献   
173.
万蕾  朱伟 《生态环境》2010,(1):34-39
通过对苏州城市河道的调查研究发现,城市河道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其它水体有明显不同。从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通过取样分析苏州苗家河水体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和叶绿素a含量变化及采用黑白瓶法测定浮游植物产氧能力,结果表明:该河道氮、磷含量较高,浮游植物群落为绿藻一硅藻型,种类少,季节变化明显,水体中表层叶绿素a的含量低于底层。分析表层水体和底层水体叶绿素a的产氧能力发现,河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产氧能力普遍较低。本文揭示了重污染河道中大量悬浮颗粒附着在浮游植物的体表,影响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产氧能力,是整个水体和底泥中的溶氧普遍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探讨了重污染河道溶氧偏低产生黑臭的原因,为重污染河道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4.
典型铜尾矿库周边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了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对德兴铜矿尾砂库周边土壤Cu、Zn、Ni、Pb、Cr和Cd复合污染特征进行研究,定量确定了铜尾矿库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主要污染因子和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结果表明:铜矿尾矿库周边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该地区平均潜在生态风险污染指数超过600,具有极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参数由高至低顺序为Cd、Cu、Pb、Ni、Cr、Zn,其中Cd为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重金属的污染特性,发现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65.033%、18.825%、6.243%,第一主成分反映了Zn、Ni、cr的信息,第二主成分反映了Cu和Cd的信息,第三主成分反映Pb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5.
戴声佩  张勃 《生态环境》2010,(1):140-145
利用祁连山地区SPOTVGT-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旬平均气温、降水资料,运用最大化合成、趋势线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祁连山植被的时空变化趋势,并从旬时间尺度上分析了祁连山植被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来.祁连山年最大化植被NDVI增加了3.1%,植被改善、无变化和退化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70.21%、21.44%和8.35%。祁连山植被NDVI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大于降水,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最大响应滞后都为2句左右。秋季植被NDⅥ对气温和降水变化响应最大,夏季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响应的滞后期长于春季和秋季。祁连山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旬最大响应表现为中段大于东段和西段,NDVI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最大响应滞后期呈现出西段〉中段〉东段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6.
著名环境毒理学、环境医学科学家,大连理工大学环境毒理学研究室创始人——金一和教授,于2013年1月5日在福州出差途中,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54岁。
金一和教授1959年1月生于辽宁沈阳,于1983年和1986年分别获哈尔滨医科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赴日留学,1998年获日本秋田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从1986年至2006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2006年4月起,在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一和教授任日本秋田大学医学部客座研究员、日本札幌医科大学特别研究员、日本国立水俣病综合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国际协力事业机构项目执行员等职。兼任中国气象学会大气化学委员会委员、日本毒理学会海外评议员、中国民族科学家协会理事、辽宁省民族科学家协会副理事长,以及《生态毒理学报》、《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卫生研究》等学术期刊的编委。
金一和教授到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后,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环境毒理学。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持久性有机氟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外源性化合物的安全性评价、生态分子毒理学、人群健康危险评价等。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水专项子课题、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项目、科技部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机构合作项目等在内的近20个项目的研究工作。金一和教授在国际/国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尤其在环境科学技术领域国际权威期刊ES&T、国际毒理科学领域权威期刊
Toxicol. Sci.上发表论文10余篇。
金一和教授毕生热爱科学研究,潜心钻研,积极探索。他在全氟化合物的毒性效应和分子机理方向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自200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境中PFOS污染现状、人群暴露水平和神经毒性机制研究”后,陆续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PFOS对大鼠神经智力发育毒性及其机理研究”、
“PFOS致大鼠甲状腺毒性及其机理研究”、“PFOS对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等一系列科研项目,并与环境科学领域其他著名学者共同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典型全氟有机污染物的水环境过程及其生态毒理机制研究”。此外,金一和教授还致力于水质安全性评价和室内空气污染健康影响评价,承担了国家水专项子课题、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项目子课题等科研工作。
金一和教授是一位教书育人的模范,一直活跃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连续多年主讲《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卫生毒理学》课程,多次获“教学质量优良奖”。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和毕业论文,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对每名学生的选题、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都严格把关,经常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动物实验。他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同时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爱有加,他在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金一和教授是一个纯粹的人,他性格开朗,乐观健谈,为人正直,善于助人;金一和教授是一个科学家,在环境毒理学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求知问真,勤奋工作,学术严谨;金一和教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他以高尚的情操、严谨的学风、博大的胸怀、创新的战略、乐观的精神、和蔼的态度来培养人,培养了博士10人、硕士14人,毕业生在国内外重要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金一和教授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他关心支持学院、学部、学校的发展,为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学科以及“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一和教授的辞世,是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学科以及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大损失,我们失去了一个良师益友,学生失去了一个慈爱严师,学院失去了一个科技先锋。金一和老师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大力坚持和弘扬的精神。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他的崇高品质与高尚精神,完成金一和教授未竟的事业,继续做好我们的各项工作!
祝愿金一和教授在天之灵安息!
  相似文献   
177.
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一周内近60人死亡,市民心脏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家畜死亡率也大大增高。  相似文献   
178.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极轨气象卫星及其区域性遥感资料处理系统。分析探讨了NOAA/AVHRR资料在四川省各非气象领域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9.
黄土地区生土建筑震害特征及防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土建筑在我国黄土地区广大农村仍占相当比例,历次地震,房屋破坏严重。因此,加强对黄土生土建筑抗震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陕、甘、宁、青、晋等省(区)黄土生土建筑民房的现场调查,将黄土地区生土建筑划分为5种类型,阐述了其结构特点。根据黄土地区地震中生土建筑的破坏情况,阐述了不同类型生土建筑的震害特征及致灾机理,并对其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震害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各类生土建筑在地震烈度Ⅵ—Ⅹ情况下的震害预测结果。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民房建设中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80.
云南头寨沟大型岩质高速滑坡碰撞模型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次提出了滑坡岩体高速碰撞的模型实验方法。通过实验,研究了滑体碰撞解体后不同速度段岩体体积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加速块体所占比例基本上与滑体体积及碰撞速度无关,加速块体体积大约为碰撞前滑体总体积的20%,但个别块体获得的加速效应与滑坡体积及碰撞速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运用实验成果,分析了头寨沟大型岩质高速滑坡形成远程高速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