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1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495篇
安全科学   88篇
废物处理   58篇
环保管理   126篇
综合类   695篇
基础理论   225篇
污染及防治   407篇
评价与监测   70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01.
Jiang JQ  Yin Q  Zhou JL  Pearce P 《Chemosphere》2005,61(4):544-550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both synthetic and natur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e.g., bisphenol A, estrone and 17beta-estradiol) were found in the crude wastewaters from two wastewater treatment works (WwTWs). Conventional biological processes can lower EDCs concentrations to several tens to hundreds ngl(-1). Since natural EDCs (e.g., estrone and 17beta-estradiol) have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advers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t extremely low concentrations (several tens of ngl(-1)), further treatment after conventional biological processes is required. Preliminary trials with ferrate(VI) and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proces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process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EDCs to very low levels, ranging between 10 and 100ngl(-1), but the former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latter to reduce COD concentration in wastewater for given study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302.
城市河流水质常规评价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我国河流水质评价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水质评价方法、水质评价项目,水质级别评价,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水质定性评价、河流及水系整体水质比较、水质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等作了明确界定,并介绍了在上海河流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03.
选取武汉市动物园4种典型的不透水面暴雨径流污染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为旅游区面源污染危害评价和治理提供基本的依据.结果表明,动物园4种不透水面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很高,COD最大值达1140 mg/L,下垫面类型及地表累积污染物是影响径流水质的主要因素.通过无量纲累积曲线的分析,表明旅游区不透水面径流初期冲刷严重,该曲线还为面源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工程参数.  相似文献   
304.
尹倩  张薛  陆韻  赵璇 《环境工程学报》2014,8(4):1692-1698
大型蚤是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实验生物,广泛应用于污水、地表水等水质毒性检测。毒性水平较低的城市二级出水,对大型蚤往往无急性毒性效应,而具有慢性毒性效应,但慢性毒性检测周期过长,因此探索一种更灵敏的指标,实现快速检测,对于控制二级出水的水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考察了大型蚤在短期暴露于城市二级出水条件下,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ATP酶、羧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酯酶的酶活变化特征,从中筛选出对二级出水毒性响应灵敏的标志酶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碱性磷酸酯酶、过氧化氢酶对二级出水毒性响应相对较灵敏,具有成为标志酶的潜力,研究结果为城市二级出水生物毒性评价方法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05.
地震是自然灾害之首,仅“5·12”汶川特大地震瞬间就夺去了近9万同胞的生命,伤亡总数近4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万多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306.
采用高通量测序-分子鉴定分级技术于2019年对黄海北部海域真核微藻粒级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春季以中、小粒级为主,夏季以小、大粒级为主,秋季以大粒级为主,春、夏、秋季小、中、大粒级微藻比例为39:51:11、40:24:36、26:13:62.小粒级微藻优势种为细小微胞藻和金牛微球藻,中粒级微藻优势种为剧毒卡尔藻,...  相似文献   
307.
从病变部位分离出两株病原真菌DN1和DN2,通过茵丝及孢子形态的观察,初步确定其分别为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Altemaria altemata)及轮枝孢属(M.Verticillium)。在pH值4~14之间,两株菌都能正常生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通过盆栽试验确定大麻对土壤pH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麻能修复弱碱性土壤。  相似文献   
308.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分析了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结合早期地形图和实地调查数据,利用3个时相的TM遥感图片,计算出1959年、1989年、1996年、2002年4个时相的红树林面积分别为3213.8hm^2、1657.8hm^2、2018.8hm^2和1552.6hm^2。在过去的近50年里,有近50%的天然红树林被毁掉,红树林湿地被转换为经济林种植田、水产养殖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等。自1980年成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以来,红树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1989年到1996年图像对比上红树林面积增加了361.0hm^2。近年来,旅游业的开发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干扰。2002年,红树林面积相对于1996年减少了566.2hm^2。此外,红树林斑块的空间格局和树种的构成发生了变化,红树林群落植物多样性明显减弱。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根据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思想。提出了建立高水平的管理研究队伍,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综合管理红树林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09.
磷在农田溪流中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河流系统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主要运移通道,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持留控制着污染物向受纳水体的输出.本次研究对象是巢湖流域一个长约1.8 km的农田源头溪流六岔河,河流由4个渠道型、1个水塘型和3个河口型断面构成,长度分别为1.3 km、0.15 km和0.36 km.在河流上设置9个监测点研究总磷、磷酸盐和悬浮物在六岔河中的持留空间特征,评价人为严重干扰下的农田溪流在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运移中的生态功能.结果表明:总磷、磷酸盐、悬浮物在溪流中的持留和释放受溪流的渠道型、水塘型和河口型断面控制,水塘型和河口型断面是污染物持留的主要区域,总磷、磷酸盐和悬浮物在水塘型、河口型断面内的持留量分别占溪流持留量的58%、77%和58%;污染物在降雨-径流过程中的持留是溪流持留的主要部分,总磷、磷酸盐和悬浮物的持留分别占溪流持留量的96%、98%和93%;渠道型断面是溪流最主要的内在污染源,总磷、磷酸盐和悬浮物的释放分别占溪流释放量的93%、99%和94%;养分和悬浮物在渠道型断面中具有不同的持留特性,而位于水塘前的渠道型断面在基流和降雨-径流过程中均能有效地持留污染物.  相似文献   
310.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methionine, a progressive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 occurred in five volatile organic sulfur compounds (VOSCs): methanethiol (MeSH), dimethyl sulfide (DMS), dimethyl disulfide (DMDS), dimethyl trisulfide (DMTS) and dimethyl tetrasulfide (DMTeS). Even in the untreated control without a methionine addition, methionine and its catabolites (VOSCs, mainly DMDS) were found in considerable amounts that were high enough to account for the water’s offensive odor. However, blackening only occurred in two methionine-amended treatments. The VOSCs production was observed to precede black color development, and the reaching of a peak value for total VOSCs was often followed by water blackening. The presence of glucose stimulated the degradation of methionine while postponing the occurrence of the black color and inhibiting the production of VOSCs. In addition, DMDS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abundant species produced after the addition of methionine alone, and DMTeS appea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und produced after the addition of methionine+glucos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ethionine acted as an important precursor of the VOSCs in lakes suffering from algea-induced black bloom. The existence of glucose may change the transformation pathway of methionine into VOSCs to form larger molecular weight compounds, such as DMTS and DM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