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0篇 |
免费 | 107篇 |
国内免费 | 45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2篇 |
废物处理 | 60篇 |
环保管理 | 106篇 |
综合类 | 694篇 |
基础理论 | 215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368篇 |
评价与监测 | 52篇 |
社会与环境 | 47篇 |
灾害及防治 | 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65篇 |
2020年 | 54篇 |
2019年 | 59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92篇 |
2013年 | 123篇 |
2012年 | 103篇 |
2011年 | 70篇 |
2010年 | 61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80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892.
将我国红壤资源的农业利用研究划分为考察、垦殖与培肥阶段(50 年代初~70 年代初) 、改良整治与综合利用阶段(70 年代中~80 年代中) 及可持续利用研究阶段(80 年代末以来)3 个时期,简要介绍了各个时期对红壤资源进行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所采取的整治与利用措施,总结了目前存在的4 大主要问题并提出了4 条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893.
894.
896.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钛片上涂覆TiO2薄膜为电极,自行设计组装光电催化反应器,对酸性紫红染料废水进行光电脱色处理,探讨了光电反应的协同性并研究了初始染料浓度、电压、pH和电解质浓度对脱色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化学催化和电化学氧化具有协同效应,单一紫外光催化和单一电催化酸性紫红的脱色率分别为44.27%和13.12%,而光电催化(紫外、外加电压10 V)的脱色率达到77.18%。初始浓度较低、电压适中、pH偏碱性时,酸性紫红废水脱色率较高;电解质对脱色反应有促进作用,且浓度越高,酸性紫红脱色率越高。 相似文献
897.
含五氯酚废水的生物降解性和微生物毒性试验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模拟中温厌氧消化反应设备条件,以葡萄糖为共基质,测定了五氯酚的产甲烷毒性及其废水的厌氧可生物降解性.测定条件:COD1100~1200m g/L,pH7.2~7.4,COD∶TVSS为0.8 左右,接种污泥未驯化,其产甲烷活性CH4/VSS为240m l/g.试验结果表明,五氯酚是一种对产甲烷活性抑制性较强的物质,当投加浓度小于5m g/L时产生中度抑制,大于10m g/L产生重度抑制,抑制程度与投加浓度大小呈正相关;产甲烷活性被抑制50% 的五氯酚浓度约为6m g/L.五氯酚对产酸阶段抑制程度很小,含不同浓度的五氯酚废水COD转化率稳定在70% 左右,但COD不能完全矿化,导致以丙酸、乙酸为主的有机酸积累,无丁酸积累.五氯酚去除率可达70% ~80% .用反应终点的甲烷转化率、酸化率、残余挥发酸百分率等特性参数能较好地表征反应体系产酸菌与产甲烷菌的活性及其被抑制情况 相似文献
898.
增蓝剂溶水后降低水下光照度,减弱入射光中370~440nm和530~680nm波段透射光.分析增蓝剂在0.1,1,5mg/L浓度及0.4,0.7,1m水深条件下,对自然水体原生藻类生长抑制效果,并测定其生物毒性.结果表明:在增蓝剂作用下水下光照度衰减明显,衰减系数(k)从0.25m-1增至0.7m-1.水深为0.4,0.7m时,增蓝剂抑藻效果显著(P<0.05),0.1,1,5mg/L浓度对藻类抑制率在第6d后迅速上升,在15d后稳定在65%以上,增蓝剂在0.4m水深抑藻效果较好.当水深至1m时,21d抑藻效果较差.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增蓝剂对斑马鱼96hLC50为442.8 mg/L. 相似文献
899.
通过细化机组级燃煤发电财务状况建模,测算了提前退役、灵活性调整、限制和停止新增等情景下煤电搁浅资产风险,明确了不同情景下导致搁浅资产规模及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存量煤电机组是引起搁浅资产的主体,控制新增煤电有助于降低搁浅资产风险,提前退役、灵活性调整情景下中国现存和新增煤电搁浅资产总规模分别为1.90万亿和3.98万亿元;不同转型情景导致煤电搁浅资产的年际分布差异明显,提前退役搁浅压力主要集中于2030~2040年间,灵活性调整情景下则集中于2021~2035年间;煤电搁浅资产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山东、内蒙古、江苏等10个煤电大省搁浅资产规模占全国的67%和70%.因此,煤电低碳转型需审慎决策,重视提前退役造成的煤电资产搁浅,更要防范和控制灵活性调整导致的煤电资产减值,重点关注山东、内蒙古、新疆、江苏等重点省份,制定因地制宜的煤电转型策略,帮助电力相关企业及政府等进行减排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