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0篇
  免费   1073篇
  国内免费   2564篇
安全科学   940篇
废物处理   82篇
环保管理   554篇
综合类   5610篇
基础理论   985篇
污染及防治   488篇
评价与监测   399篇
社会与环境   505篇
灾害及防治   304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25篇
  2022年   503篇
  2021年   479篇
  2020年   664篇
  2019年   412篇
  2018年   418篇
  2017年   445篇
  2016年   385篇
  2015年   416篇
  2014年   353篇
  2013年   469篇
  2012年   599篇
  2011年   602篇
  2010年   532篇
  2009年   512篇
  2008年   465篇
  2007年   514篇
  2006年   503篇
  2005年   378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潜流型人工湿地冬季污水净化效果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冬季通过对人工湿地系统采取保温措施,可有效维持和提高湿地内的温度,改善湿地净化效果;比较了种植不同植物湿地在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污染物去除率.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湿地运行方式,可增高湿地系统温度和提高溶氧(DO)水平,从而提高COD、TN和TP的去除率;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5d时,湿地出水的T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72.5%和58.2%.  相似文献   
992.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响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文章在描述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认为在物质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形下,物质代谢效率提高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布局等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于物质代谢变化的影响机理。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随着1989年以来江苏省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提高,物质代谢通量快速增长。土地利用强度越高,物质代谢通量值越大,土地利用强度提高10%,则物质代谢通量将提高5.62%,因此,资源利用量与污染物排放量越多,带来的环境冲击也就越大;但土地利用强度越高,物质代谢效率值就越小,土地利用强度每提高10%,物质代谢效率就提高5.03%,因而单位GD P的资源利用量与污染物排放量也就越少。虽然物质代谢效率在提高,但是物质资源日益稀缺,物质代谢效率需进一步提升。最后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物质代谢效应响应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3.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锌的积累及其污染风险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通过对北京市菜地、稻田、果园、绿化地、麦地、自然土壤以及公园等7种土地利用方式共630个土壤样品的调查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锌积累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7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锌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公园>果园>稻田>绿化地>菜地>自然土壤>麦地。占样点大多数的麦地和自然土壤的锌含量与背景值没有显著差别,而公园、果园、稻田和菜地土壤锌含量则显著高于背景值。与土壤锌含量基线值相比,公园、果园、菜地土壤超标率分别为25.8%、23.8%、9.7%,其它利用方式的土壤超标率并不严重。石景山、昌平、朝阳、丰台4个区是超标样点集中分布的地区。金属冶炼、交通以及垃圾填埋可能是导致土壤锌含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4.
以新疆油田红浅稠油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稠油废水再生后回用热采锅炉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混凝、过滤、离子交换、除氧工艺对稠油废水进行处理,出水各指标可达到热采锅炉给水水质标准,该工艺在油田的应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95.
左氧氟沙星作为第三代氟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生产该药品所产生的废水为抗生素废水,是一种高色度、有毒难降解的有机废水。通过SBR试验,分析有机物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情况,旨在研究其生化处理影响因子,并由此提出处理该类废水所应注意的工艺条件和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996.
车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汽车量的增长,车内空气污染造成的纠纷越来越多。在此,通过对106辆汽车内部空气的分析测试表明,车内空气污染严重。其主要成分是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等可挥发性有机物,其中甲苯和二甲苯为首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997.
基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数据表征船舶排放是目前船舶排放空间表征的主流方法,但AIS船舶轨迹点缺失会造成船舶排放量低估和船舶空间分布表征错误,进而影响船舶排放控制区的划分.为改进船舶排放空间表征,本研究以2013年广东省AIS船舶数据为例,采用基于时间和经纬度的三次样条方法对AIS船舶轨迹进行修复,结合动力法计算船舶排放,分析对比AIS轨迹修复前后船舶排放表征的差异,并利用空气质量模型和卫星观测评估AIS轨迹修复对船舶排放表征和广东沿海空气质量模拟的改进效果.结果表明:轨迹修复后广东省海域船舶轨迹点总数由4685773个增至5746664个,船舶NOx排放量增加了0.6%.对于轨迹点与排放缺失集中的粤东海域,轨迹修复后船舶轨迹点数增加了88%,NOx排放量在广东省船舶排放量的占比提升至22%,特别是在粤东重点修复海域NOx排放量增加了2.7倍.原始轨迹在广东省海域较为稀疏,在粤东海域有明显轨迹缺失;轨迹修复后广东省海域船舶轨迹更为密集,粤东海域船舶轨迹得...  相似文献   
998.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泥石流灾害,灾损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是灾区产业重建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北川县都坝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灾损土地禀赋、灾害特征、土地需求,采取多因素耦合和关键因子限制分析法,探讨灾害胁迫条件下的经济活动与生态修复之间的互馈作用,结果表明:(1)流域新增土地供给源主要为泥石流灾损土地,土地资源化利用受灾害、聚落和产业结构控制;(2)灾损土地根据成因划分为沟口堆积型、沟道冲淤型以及岸坡侵蚀型,三者的肥力、安全性及交通条件等特征具有显著差异;(3)基于"因灾分区、耕地优先、产业共建、美居造景"的原则,建立了灾损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态修复模式,并选取杨家沟进行验证,沟域灾损土地利用方式为生态林地、产业林地及优质耕地,分别占比28.5%、56.3%、15.2%,生态修复措施主要为提高土地安全度、提升植被覆盖率和增强水保功能。该研究建立的震区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模式可有力协调人地矛盾、发展绿色经济和提升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999.
基于能值理论的农田—畜禽生产系统可持续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我国东南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动态及其可持续性,以福建典型山区德化县为例,构建废弃物能值比例、环境污染能值负产出等指标,运用能值理论定量分析德化县2007—2016年农田—畜禽生产系统投入产出、环境负荷及可持续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德化县农田—畜禽生产系统能值投入以购买能值为主,占能值总投入的68%~79%,水资源能值约占21%~31%;畜禽子系统能值产出占72%以上;能值密度在2.68×1012~3.33×1012 sej·m-2之间波动上升,净能值产出率下降40%,环境负荷明显加重,2015年以来有所减轻;可持续发展指数在2007—2010年短暂上升后快速下降,由1.14降至0.42。从构建的指标来看,系统废弃物能值比例有所下降,环境污染能值产出减少约22%,综合经济效益和废弃物利用情况,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状况逐渐好转。德化县目前正处于农田—畜禽系统产出结构调整期,应增加系统内部反馈能值用量,控制化肥、饲料投入,提高废弃物利用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为进一步深化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科学认识,围绕长江水生态环境安全的主要问题及形势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在水环境质量方面,磷污染成为制约水质改善的主要影响因素,农业源排放量占比高,但工业源入河对水体的影响更直接,水库群运行带来的水沙条件变化对磷污染沿程演变有明显影响;在水生态健康方面,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湖库富营养化格局发生改变、湿地生态功能退化问题突出;在水环境风险方面,化工围江、航运污染风险引起广泛关注.当前长江流域面临着源头区水资源战略储备减少、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重压力仍较大、水环境质量仍存问题隐患、水生态系统退化态势未得到根本遏制等复杂且严峻的形势,未来长江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仍有诸多挑战.建议统筹长江全流域“一盘棋”,推进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强化磷污染点面源综合管控,着力提升水生态健康水平,同时加快水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强化科技创新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