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9篇
  免费   740篇
  国内免费   1230篇
安全科学   929篇
废物处理   70篇
环保管理   350篇
综合类   3326篇
基础理论   550篇
污染及防治   122篇
评价与监测   284篇
社会与环境   287篇
灾害及防治   201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291篇
  2021年   307篇
  2020年   342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234篇
  2017年   242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292篇
  2014年   257篇
  2013年   318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361篇
  2009年   287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343篇
  2006年   350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鄱阳湖表层水体总磷含量遥感反演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瑶  江辉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2):2169-2177
总磷是湖泊水质参数中的主要指标,从遥感数据中获得其时空上的分布信息对于理解、管理和保护湖泊生态系统是必要的。通过2009 年4 月至12 月对鄱阳湖湖区和五河入口的表层水体进行采样分析,利用直接遥感反演算法和间接遥感反演算法,结合MODIS遥感数据择优反演鄱阳湖表层水体的总磷含量,同时分析总磷含量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从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总磷TP与总悬浮物浓度相关性较好,间接反演算法能够得到较好的反演结果;②TP是鄱阳湖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之一,TP含量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三个时期呈上升趋势;③鄱阳湖三个时期TP含量的空间变化明显,中心湖区TP含量相对整个湖区较低,主航区和五河入口TP含量为全湖最高区域,常年处于高含量状态。  相似文献   
932.
施肥对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引起太阳辐射加强,导致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农田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探讨不同氮肥类型与施氮水平对华南稻田甲烷(CH4)与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分别(以N计)为U6(90 kg·hm-2),U10(150 kg·hm-2),U12(180 kg·hm-2),SR10(150 kg·hm-2,缓释肥),CR10(150 kg·hm-2,控释肥)。各处理磷钾肥用量一致,分别为45 kg·hm-2(以P2O5计)和127.5 kg·hm-2(以K2O计)。研究结果表明:稻田CH4与N2O排放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晚稻CH4排放呈单峰型,其峰值出现在水稻移栽后16~23 d,N2O排放并未出现明显的排放峰。CH4累积排放主要发生在返青-分蘖初期和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两个时段,而N2O的累积排放主要集中在灌浆-成熟期(U6处理除外)。不同氮肥类型处理CH4季节排放总量与平均排放量表现为:处理SR10〉处理U10〉处理CR10,其中,控释肥处理甲烷排放总量较常规尿素处理减少了11.3%;而N2O季节排放总量与平均排放量表现为:处理CR10〉处理U10〉处理SR10。综上,初步认为氮肥的施用能够促进CH4与N2O的释放,缓释肥处理能有效减少稻田N2O的排放,而控释尿素处理能明显降低稻田CH4气体的排放,且稻田CH4与N2O的排放存在一定的互为消长关系,因此如何平衡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释放,使稻田增温潜势最小化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933.
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糠虾幼体为实验材料,研究底泥浸出液对抗氧化解毒酶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用长江口水域的底泥浸出液与过滤海水按等比例间距稀释成4个体积浓度水平(1∶4,1∶2,1∶1,1.5∶1),以过滤海水为对照组,每一个浓度组设3个平行样本,进行20 d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进行20 d,底泥浸出液对糠虾幼体肌肉组织CAT酶活性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浸出液浓度与CAT酶活性表现出正相关的剂量效应关系。实验开始10 d,不同浸出液胁迫下,GST酶活性均出现增加受到诱导,实验20 d后,GST酶活性下降受到抑制作用,但不同浸出液浓度胁迫下抑制和诱导效应关系不明显。虾类肌肉组织3种基因(CAT、GSTD和HSP70)表达量基本都表现为实验开始10 d时升高,而实验20 d后表达量下降,仅为10 d数值的百分之一左右,表明底泥浸出液对CAT、GSTD和HSP70的3种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表达在一定时间内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但胁迫时间过长时,则产生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34.
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和6次强余震时徐州地震台的形变同震响应和地震位移量研究,计算了汶川地震主震发生时地震面波到达徐州的时间和位移量,统计了汶川8.0级地震及其强余震引起的同震阶变时间参数、幅度参数和阶跃形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台4套形变观测均有较高的同震响应能力,同震阶变的开始时间与主震面波到达徐州台的时间基本吻合,可以认为同震应变阶和同震波是由强震面波引起的,是一种叠加在体应变固体潮曲线上的高频变化,并呈现快速振荡衰减的形式。②同台同岩性的不同形变观测对同一个地震的响应是不同的,阶跃形状、响应大小、响应时间、变化幅度都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更多的是反映了仪器本身的性能、观测精度、频率响应的不同,并不是应力场变化和构造特征的差异。③汶川地震引起的徐州地区应力变化以压应力为主,大地震的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对远场的应变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35.
离子液体-液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液体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溶剂.因其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能,如蒸汽压低、不易挥发、稳定、黏度以及在水中的溶解性可调等特点,在样品前处理技术中可以替代传统的有机溶剂作为萃取溶剂,提高了分析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本文对基于离子液体的液相微萃取技术(单滴液相微萃取、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分散液液微萃取)在环境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36.
张祯  江静  邹艳敏  吴向阳 《环境化学》2012,31(12):1929-1933
分别以l-辛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离子液体([C8MIM][PF6])和三辛基氧化膦(TOPO)作为萃取剂与辅助萃取剂,建立了中空纤维膜辅助的两相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环境水体中水杨酸(Salicylicacid,SA)的新方法.通过对中空纤维膜种类、萃取剂、供体相体积、供体相pH、离子强度和萃取时间相关参数进行优化,获得了较高的富集倍数(1653倍).方法的检出限为0.1μg.L-1,线性范围为0.5—1000μg.L-1.方法对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9.6%—102.4%,可应用于环境水体中痕量SA的测定.  相似文献   
937.
基于自然保护区属性的管理成本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成本构成入手,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属性对不同尺度上管理成本的影响方式,在分类总结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本的分析方法基础上,提出基于自然保护区属性的管理成本分析流程。该研究结果可为准确掌握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本规模与构成、科学评估与预测资金投入后的使用效率与保护效果提供支持,并可为揭示自然保护区复合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38.
灰色聚类法综合评价滴水湖水系环境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滴水湖水系看作一个灰色系统进行研究,利用灰色聚类理论,以地表水环境标准和富营养化分级标准为基础建立灰类评价体系,确定聚类指标的隶属度和标准灰类的权重,得到各聚类指标对标准灰类的聚类系数,最大聚类系数关联的等级即水体质量等级。2010年,每2周1次对滴水湖水系11个监测点的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M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透明度(SD)及叶绿素a(Chl.a)进行监测,取各指标的年均值,建立灰类评价系统。结果表明:滴水湖水源大治河及引水干道随塘河处水质属于Ⅳ类~Ⅴ类,呈富营养化和极度富营养化状态;闸外引水河芦潮引河段水质类型为Ⅲ类,为富营养化水平;闸内引水河道水质总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水质类型为Ⅲ类;滴水湖湖区水体质量良好,水质类型为Ⅲ类,呈中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939.
基于RS与GIS的武汉城市湖泊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利用1995和2005年Landsat5两期TM影像与2000和2010年Landset7两期ETM+影像的解译结果,基于景观分形理论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构建湖泊变化强度指数和湖泊分形维数变化指数。从湖泊面积变化和湖泊形态变化,以及湖泊水域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变化特点与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来丰富湖泊演化的分析方法,并总结高速城市化背景下湖泊的变化规律,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人类活动因素与湖泊水域动态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同时提出若干城市湖泊治理与管理的方式。研究结果表明,(1)15年间的湖泊水域面积总量的变化呈现萎缩的趋势,年变化量在逐渐减小,湖泊萎缩的速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2)1995-2010年湖泊分形维数也呈逐期较小趋势,说明湖泊几何形状趋于简单化,人为活动对湖泊的影响加大。(3)15年来主城区28个主要湖泊的变化强度指数均为负值,呈萎缩趋势。但从2000年开始,少数湖泊变化强度指数为正值,萎缩趋势得到初步的控制。(4)1995-2010年间湖泊的水域面积主要转移成为建设用地和耕地。其转移面积占转移总面积的87.02%。围湖造田和城市化率的迅速提高对城市湖泊的演化影响深刻。(5)城市化背景下湖泊面积与形态变化的规律并非完全与城市化发展速率呈正比的关系,当城市化率上升到一定的阶段后,城市内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内部的生态用地,湖泊应得到立法等强制性保护。  相似文献   
940.
比较研究了林下和撂荒地生境有无竞争条件下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Sprengel))幼苗的生长特征、生长速率、生物量和种内竞争的形态反应。结果表明:(1)2类生境条件下紫茎泽兰植株幼苗形态特征基本一致,无竞争条件下紫茎泽兰幼苗根长和叶片数明显高于在竞争条件下对应指标值;(2)同类生境中,在无竞争条件下紫茎泽兰幼苗的生长速率、生物量积累显著比在竞争条件下的高;(3)不同生境中,撂荒地生境紫茎泽兰幼苗生物量显著高于林下生境的值,在无竞争条件下,林下生境紫茎泽兰幼苗生长速率比撂荒地生境的高,而在竞争条件下反之;(4)林下和撂荒地生境紫茎泽兰幼苗植株竞争强度差异不显著,但在林下生境其地上部分的竞争强度显著大于其在撂荒地生境的值,而根的竞争强度相反。可见,紫茎泽兰幼苗在种群建立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和形态反应,这可能是其能成功入侵不同生境的一种重要生理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