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7篇
  免费   590篇
  国内免费   2512篇
安全科学   612篇
废物处理   396篇
环保管理   552篇
综合类   4512篇
基础理论   103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887篇
评价与监测   353篇
社会与环境   312篇
灾害及防治   340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394篇
  2021年   398篇
  2020年   358篇
  2019年   284篇
  2018年   279篇
  2017年   353篇
  2016年   323篇
  2015年   453篇
  2014年   510篇
  2013年   720篇
  2012年   640篇
  2011年   621篇
  2010年   502篇
  2009年   490篇
  2008年   498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391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196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0 毫秒
781.
The effects of TiO2 nanoparticles on the transport of Cu through four different soil columns were studied. For two soils (HB and DX), TiO2 nanoparticles acted as a Cu carrier and facilitated the transport of Cu. For a third soil (BJ) TiO2 nanoparticles also facilitated Cu transport but to a much lesser degree, but for a fourth soil (HLJ) TiO2 nanoparticles retarded the transport of Cu. Linear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oil properties rather than sorption capacities for Cu primary governed whether TiO2 nanoparticles-facilitated Cu transport. The TiO2-associated Cu of outflow in the Cu-contaminated soil columns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pH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EC and DOC. During passage through the soil columns 46.6-99.9% of Cu initially adsorbed onto TiO2 could be “stripped” from nanoparticles depending on soil, where Cu desorption from TiO2 nanoparticles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flow velocity and soil pH.  相似文献   
782.
电除尘器进口矩形烟道气流分布改进的CFD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FD软件对某电厂电除尘器进口矩形烟道内气流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电除尘器原进口矩形烟道监测截面的气流分布极其不均匀,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速度分布趋势比较吻合.基于此,通过多次改变电除尘器进口矩形烟道内导流板的数量、位置、尺寸等结构参数,使得改造后烟道监测截面风量偏差降到了±2.2%,气流分布相对均方根值均...  相似文献   
783.
Fenton-双泥SBR工艺深度处理难降解反渗透浓缩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Fenton试剂处理反渗透浓缩渗滤液(简称浓缩液),并探讨了双泥SBR工艺对Fenton处理后浓缩液与人工配水混合处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Fenton氧化对COD、TN和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3.5%、22.5%和19.5%.对溶解性有机物(DOMs)的去除率为52.5%,其中胡敏酸(HA)、富里酸(FA)...  相似文献   
784.
活性污泥与生物膜复合工艺处理石化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活性污泥与生物膜复合工艺(HP)对石化废水的处理效果,并与活性污泥工艺(ASP)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HP对石化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略好于ASP,而对NH3-N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ASP.另外,两种工艺对硫化物和油的去除效果类似.提高进水负荷时,HP表现出较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以2L/h连续运行时,石化废水...  相似文献   
785.
电渗析在丙烯酸丁酯废水预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电渗析法预处理丙烯酸丁酯生产废水,可将废水中的有机酸盐浓缩回收,同时大大降低废水的污染物浓度.重点研究了淡水浓水初始体积比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电渗析过程中水的迁移.实验确定了淡水浓水的最佳初始体积比为5∶1,此时对COD为61 650 mg/L的废水,COD去除率可达99.5%,脱盐率在99.5%以上,同时可将废水的...  相似文献   
786.
生物预处理/常规与常规工艺处理西江原水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生物预处理/常规与常规工艺处理西江微污染原水,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生物预处理/常规工艺对CODMn、氨氮的平均去除率达48.9%、62.3%,比常规工艺提高了18.9%、28.4%。2种工艺对浊度的去除率相当,皆为95%左右。生物预处理采用高速给水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反冲洗采用气水联合方式,48 h过滤水头损失<2 kPa,冲洗前后过滤水头损失变化量均值<0.4 kPa。  相似文献   
787.
利用高效降解菌对受污土壤进行生物强化修复是提高修复效果的可行途径之一,其中降解菌的竞争力与适应性是决定强化修复过程成败的关键因素.以实验室保藏的1株氯氰菊酯高效降解菌--铜绿假单胞菌CF31为对象,开展菌株生长特性及其对污染土壤修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F31生物活性高,环境适应力强,在温度15~35℃,pH值5...  相似文献   
788.
污水污泥在富氧环境下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综合热分析仪研究了空气气氛和富氧气氛下污水污泥和煤的燃烧曲线,分析比较氧浓度对污泥燃烧特性参数的影响,并计算得到各工况下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氧浓度增加,污泥燃烧DTG曲线向低温区移动,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均降低,综合燃烧指数大大提高,污泥燃烧特性得到改善。可用两段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来较好的描述污泥的主要燃烧过...  相似文献   
789.
碳源类型对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乙酸钠、丙酸钠和葡萄糖三类典型碳源,分别考察其对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影响。碳源的短期改变实验表明,反硝化聚磷菌对乙酸钠和丙酸钠的利用没有选择性,两者效率相近;葡萄糖作为碳源造成系统除磷能力的大幅度下降。对不同碳源系统的长期实验结果表明,以丙酸钠为碳源的除磷系统的长期运行效果与以乙酸钠为碳源的系统相近,以葡萄糖为碳源造成...  相似文献   
790.
初始pH值对磷酸盐还原除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超高盐(盐度7%,以NaCI计)高磷榨菜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初始pH值对磷酸盐还原进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初始pH值对磷酸盐还原除磷效能影响显著。初始pH为8时,磷酸盐还原除磷率达到最高,平均值为65.45%。同时,初始pH值还会影响污泥中活性磷的形成以及基体对磷化氢的吸附。此外,偏碱性有利于磷形态转化,且BD-P(主要是一些可溶性的、还原性强的、带有Fe-P化合物的集合)含量的高低调控着生物膜内间隙水中溶解态可反应性磷(DRP)和可还原水溶态磷(RSP)含量,最终决定着磷酸盐还原进程。随着初始pH值的升高,污泥对磷化氢的吸附能力降低导致污泥中结合态磷化氢(MBP)含量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