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6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234篇
安全科学   179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74篇
综合类   695篇
基础理论   100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62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5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3 毫秒
601.
目前,遥感监测能有效解决水环境监测的大范围性、连续性、动态性以及高效性等技术问题。遥感监测越来越受到环保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602.
重庆市水环境功能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IS技术和方法,以1:25万数字地图为基础,通过对重庆市环境现状的调查,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的原则、工作程序和技术路线,科学地划分了重庆市水环境功能区,并对水环境功能区划中的几个问题作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加强环境管理,保护河流水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03.
李杰  康银劳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0):896-897,941
针对GDP的缺陷导致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被忽视或扭曲,制约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以绿色GDP来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以成都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近年来成都市已加强环保意识,经济正在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GDP核算体系具有深远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04.
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分析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就是将原始信号进行适当的转换,形成特征明显且易于分析的新信号的一种科学,它是进行状态监测与事故预警的重要基础。本文对离散傅立叶变换和快速傅立叶变换进行了分析与比较,讨论了两种不同变换算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实践应用表明,在在线监测系统中应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  相似文献   
605.
通过采用系统论理念和构造体系观点来研究滑坡群,指出前缘增生组合式滑坡群是最新研究认识的3种基本型式滑坡群中较简单、较常见、较重要的类型;并介绍了该类型滑坡群的平面组合、构图特点和发育特征,分析、探讨了该类型滑坡群的形成条件、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揭晓了增生滑坡为什么会出现在老滑坡或古滑坡的某一特定部位这一滑坡群研究的核心或关键问题,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可以把握增生滑体出现在什么部位的规律,从而可为较大尺度滑坡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分析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06.
实验从河北省唐山市柳赞镇冀东油田油井污水中筛选出8株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降解菌株(编号为T1-8),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以及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这8个菌株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Bacillus safensi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pulmonis)、鲁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i)、纺锤芽孢杆菌(Bacillus fusiformis)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采用无机盐培养基,以华北任丘油田原油为唯一碳源,分别对上述8种菌株进行原油降解能力测试,通过为期7d的降解,其相对应的降解率分别为67.14%、43.13%、30.37%、24.74%、43.00%、37.94%、55.28%和14.51%,而且其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冷杆菌对原油具有降解能力为首次报导。后续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了影响降解率的单因素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pH为7、初始原油浓度为5g/L和菌液接种量1mL(约1.8×1010cfu/mL)时铜绿假单胞菌对原油的降解率达到其最大值67.14%。  相似文献   
607.
氯氰菊酯暴露对龙须菜的胁迫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氯氰菊酯胁迫下,龙须菜的生长状况及藻体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龙须菜对氯氰菊酯敏感性较低,氯氰菊酯浓度低于100μg.L-1时对龙须菜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在氯氰菊酯胁迫的24h内,龙须菜体内的叶绿素a、藻红蛋白、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现出低浓度(5或10μg.L-1)促进、高浓度(10或50μg.L-1)抑制的现象.在本研究设置的氯氰菊酯浓度下(1~100μg.L-1),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均增加,呈现典型的剂量-反应关系,由氧自由基所引起的膜脂过氧化是氯氰菊酯对龙须菜产生毒害作用的重要原因.低浓度暴露早期SOD的激活以及蛋白质和糖类的促进作用对于抵抗氯氰菊酯的过氧化胁迫具有重要作用,但在高浓度氯氰菊酯胁迫下,SOD的失活致使氯氰菊酯对龙须菜产生明显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608.
A novel adsorbent (AMPS-silica) was synthesized by bounding AMPS (2-acrylamido-2-methylpropanesulfonic acid) onto silica surface, which functioned with -methacryloxypropyltrimethoxysilane reagent. The adsorbent was characterized by nitrogen adsorption/ desorption measurement,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and potentiometric titration analysis. The TGA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reactions introduced some organic functional groups onto the surface of silica. The surface area of AMPSsilica was 389.7 m2/g. The adsorbent was examined for copper ion removal in series of batch adsorption experimen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of Cu2+ onto AMPS-silica was pH dependent, an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H from 2 to 6.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showed that Cu2+ adsorption was fast and the data fitted well with a pseudo second- order kinetic model. The adsorption of Cu2+ onto AMPS-silica obeyed both Freundlich and Langmuir isotherms, with r2 = 0.993 and r2 = 0.984, respectively. The maximum Cu2+ adsorption capacity was 19.9 mg/g. The involved mechanism might be the adsorption through metal binding with organic functional groups such as carboxyl, amino and sulfonic groups. Cu2+ loaded on AMPS-silica could be desorbed in HNO3 solution, and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remain stable after three adsorption-desorption cycles.  相似文献   
609.
在对世界遗产--野三坡国家地质公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该地质公园存在的资源安全问题,并针对这些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保护性措施.  相似文献   
610.
资源地理与水土资源研究成果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地理与水土资源是资源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称地理资源所)及其前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是中国资源地理与水土资源的主要研究机构之一,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经过几代科学家的辛勤努力,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在地理资源所建所70周年、综合科学考察55周年之际,对地理资源所在资源地理和水土资源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资纪念和鼓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