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6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234篇
安全科学   179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74篇
综合类   695篇
基础理论   100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62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5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891.
废弃黑木耳菌糠特征及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废弃黑木耳菌糠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其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NH及-COOH等基团。废弃黑木耳菌糠的热稳性能通过热重/微商热重(TG/DTG)进行证实,热分析表明废弃黑木耳菌糠中含有一定的吸附水和结合水,热稳定性良好。表面形貌和元素分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显微镜(EM)及能谱(EDS)进行解释,废弃黑木耳菌糠表面粗糙而松散,纤维素和菌丝体互相缠绕,其O、C、N、Ca的质量分数为96.24%,Mg、K、S、P、Si、Na、Al的质量分数为3.76%。此外,对废弃黑木耳菌糠的pH、吸水倍率及N、P、K含量进行了测定,其pH为5.14,吸水倍率为466%,N为10.66mg/g,P为2.11mg/g,K为2.61mg/g。并对废弃黑木耳菌糠可能对大气、水及土壤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废弃黑木耳菌糠特征系统的研究和环境影响行为的深入分析,为其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2.
环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TN/TP时空变化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鄱阳湖区周边12县市为研究区域,以氮、磷2种污染物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畜禽以及农业人口为三大主要营养源,运用输出系数模型对环鄱阳湖区1997~2007年的面源污染现状负荷进行估算,结果表明TP/TN都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且面源污染高负荷区主要集中在南昌县、新建县和南昌市辖地区;预测2011~2020年TN/TP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总磷总氮均有明显增长趋势,环鄱阳湖区年平均TN/TP相对现状年平均增长率为1746%和1602%。面源污染负荷的三大营养源贡献中畜禽输出负荷的贡献率随时间的推移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农业人口和土地利用的贡献率有下降的趋势,揭示了环鄱阳湖地区禽畜污染将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并借助GIS工具分析了TN/TP在环湖各地区的分布特征,指出了面源污染控制的重点工作区域  相似文献   
893.
对崇明县农业2005~2009年所排放的CO2、CH4和N2O的量进行了核算,核算结果显示2005~2009年崇明县农业温室气体总量(折算为CO2)由1 038 527 t上升到1 076 993 t,上升比例为37%。其中,CO2和CH4的排放量分别从2005年的460 178 t和12 039 t下降到2009年的441 705 t和11 686 t,下降比例分别为40%和29%,但N2O的排放量则由2005年的1 050 t上升到2009年的1 258 t,上升比例为198%。N2O排放的快速增长和其巨大的增温潜力是影响崇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变化趋势的重要因素。核算结果表明,影响崇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包括化肥使用强度过大和使用效率过低、粪便管理系统效率不高、农产品销售网络不完善等。未来崇明农业应主要从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和能源利用效率、实施精确施肥以降低化肥使用强度、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以及改善剩余农产品销售网络等方面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实现可持续的低碳农业  相似文献   
894.
马尾松树轮早材、晚材年表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亚热带地区树木年轮早材、晚材宽度指标用于气候变化分析的敏感性差异,及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亚热带不同地区马尾松径向生长可能受到的影响。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主要分布区的大致西缘、南缘、中心区、北缘和东缘5个典型的亚热带地区建立起马尾松早材、晚材宽度指标的树轮年表,与各地记录的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降水、月均温、月最高温、月最低温5个气候因子多年的单月值及多月值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1)所有地点的马尾松早材年表和晚材年表的平均敏感度均较高(0.185~0.273),可用于气候重建工作。(2)同一样区早材和晚材年表的相关性较高,但早材对气候的敏感性高于晚材年表。(3)马尾松树轮宽度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在不同的地域存在一定的差异与联系。生长季早期的气温升高会对西缘、南缘、中心区和东缘样区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产生有利影响,但在较为干旱的北样区,马尾松径向生长则易受到升温造成的水分抑制作用。(4)在不区分上一年或当年条件下,夏季的降水对5个样区马尾松径向生长具有高湿制约作用,秋冬季降水对马尾松径向生长具有有利作用。  相似文献   
895.
为有效减少参数不确定性对安全仪表系统安全完整性水平评估结果的影响,避免数据不充分等问题可能导致的较大评估偏差,以典型冗余结构为例,引入Monte-Carlo数值仿真方法计算平均要求时失效概率值,借助Matlab仿真,对结果进行统计特性分析。再通过与常用评估方法的比较,指出采用分布区间来描述评估结果有利于工程师更好地设计和应用安全仪表系统,总结采用Monte-Carlo方法考察参数不确定性问题的优势并提出该方法尚需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896.
区域化工危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提高区域企业安全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采用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法对常州市武进区69家高危化工企业进行同一标准的危险评价,确定其固有危险指数和固有危险等级。运用样本均值和标准差变异系数分析企业整体危险的趋同性,认为69家企业整体危险程度不高,物量指数、工艺系数、设备系数、环境系数、厂房系数依次是监管的重点,应加大对安全设施的督查力度。运用单侧控制图分析了高危企业和单项指标的偏移性,认为有9家企业属于超控状态,应根据超控原因实施有针对性的重点监管;在安全设施系数上超控的企业数量最多,加强对安全设施的监督力度,企业受益面最大,安全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897.
本文研究了废旧可充电池中Ni、Cd、Co的回收新工艺.混合电池经消电后粉碎至柱径不大于5mm的粉末,在600℃下灼烧1 h.得到的粉末用碳酸铵水溶液浸取,过滤使Ni、Cd、Co与Fe分离;用催化氧化方法,将含氨滤液中形成的Co(OH)3沉淀析出;用含LIX64N的煤油作苹取剂从上述滤液中分离出Ni,再通过逐出溶液中的NH3,得到CdCO3沉淀.  相似文献   
898.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科学评估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可以为区域经济分析和区域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文以黄河流域504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熵权灰色模型、Jenks最佳分类法和Kernel分析等方法,基于人均、地均组成的经济密度综合指数构建经济密度评价指标体系和经济密度综合评价模型,从空间分布特征、空间集聚状态两个维度对2000年、2014年黄河流域县域经济密度的空间分异的特征状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经济密度的空间分异主要受人均密度系统影响,地均密度系统只是强化或减弱人均系统的分异强度。(2)黄河流域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密度差异明显。东部经济密度水平高,且形成了以郑州、济南为中心的高级别集聚状态,中东部以西安为中心形成了次一级集聚状态,而中西部经济密度整体水平低且仅有少量的弱集聚核心和集聚影响区。(3)流域中西部内部经济空间分异也发生变化。内蒙古、河南的经济密度水平较高,而其他省区的水平相对较弱;流域中西部高水平、中高水平经济密度区域及实力较强的集聚核心和扩展轴带分布在内蒙古中部、河南中部、陕西南部、山西中部,其他省区的集聚核心和扩展轴带较弱。  相似文献   
899.
针对用于电网在线仿真数据模型来源多、整合难、 质量差,不能够高质量地反映实际电网状态的问题,从模型匹配、在线数据参数、在线数据内在特征等方面考虑,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电网在线仿真数据质量评估及自动校准的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电网在线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及自动校准,从而大幅度提升电网在线安全稳定校核的精度。  相似文献   
900.
黄土区薄层浮土道路侵蚀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降雨强度和坡度对黄土区薄层浮土覆盖的土质道路产流产沙的影响,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雨强(1.0、1.5、2.0、2.5 mm/min)和坡度(2°、4°、8°、16°)条件下0.5 cm厚度浮土道路径流和产沙特征。结果表明:1)相同坡度条件下,平均径流率随雨强增大呈递增趋势,其变化范围在0.80~2.73 L/min,且1.5~2.5 mm/min雨强条件下平均径流率是1.0 mm/min的1.34~3.04倍,各雨强条件下浮土侵蚀阶段产流量占比范围在5.22%~40.38%;2)次降雨平均含沙量随坡度和雨强的增大均呈递增趋势,其变化范围在11.75~194.25 g/L,且与坡度和雨强分别呈显著线性和指数函数关系(P<0.05),1.0~2.5 mm/min雨强下浮土侵蚀阶段产沙量占比为0.05%~71.51%,其占比随雨强和坡度的增大存在波动,且混合侵蚀阶段产沙量与坡度和雨强呈良好的线性关系(P<0.01);3)累计产沙量随累计产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且满足线性函数关系,决定系数均在0.96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薄层浮土道路径流侵蚀规律,可为土质道路治理及道路侵蚀模型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