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317篇
安全科学   122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91篇
综合类   692篇
基础理论   158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62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施硅方式对稻米镉阻隔潜力研究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选取重金属复合污染荒田土壤,采用室外水稻盆栽试验的方法,设计了4个施硅措施:不施用硅肥(CK)、基施硅肥(Tsi)、喷施叶面硅肥(Ysi)和2种硅肥配施(Tsi+Ysi),研究了硅肥不同施肥方式对杂交晚稻(丰源优299)5个生育期内各部位中Cd的含量、器官间转运系数以及对水稻成熟期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硅肥施肥处理组都能显著降低水稻籽粒中Cd的含量且不会明显影响水稻产量,其中以2种硅肥配施对籽粒的降Cd效果最佳,分别使谷壳、糙米和精米降Cd幅度达到62.59%、58.33%和65.83%,基施硅肥处理和喷施叶面硅肥处理的降Cd潜力次之.因此,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基施硅肥还是喷施叶面硅肥都能作为一种很有潜力的稻米Cd污染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752.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吸收土壤砷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了淹水灌溉(F)、灌浆期前湿润灌溉(A-F)、灌浆期后湿润灌溉(F-A)、淹水与湿润交替(AFA)这4种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吸收土壤As的影响.结果表明,同F处理比较,A-F处理能显著降低水稻根和茎叶As含量,F-A和AFA处理都能显著降低水稻茎叶、谷壳、糙米As含量和糙米无机As含量.A-F、F-A、AFA处理对水稻生物量影响都不大,仅AFA处理减少了水稻根系生物量.F-A和AFA处理降低糙米As含量的机理是:灌浆期是水稻糙米吸收土壤As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湿润灌溉提高了土壤E h,土壤溶液As(Ⅲ)与As(Ⅴ)浓度之和、As(Ⅲ)/As(Ⅴ)的比例都显著降低,从而使土壤As的迁移能力得到抑制.F-A处理降低水稻糙米总As和无机As含量的效果与AFA处理无显著差异,但F-A处理的操作更简单,因此,F-A处理应当是污染土壤中控制水稻糙米累积As的最佳水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53.
产品定寿与延寿中的几个环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提出产品定寿与延寿中应注意的5个问题,为产品延寿和寿命预测提供一些思路。方法在分析产品及其寿命周期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产品寿命研究及寿命周期故障情况,并借鉴国外相似产品贮存条件与寿命情况。结果产品寿命受贮存期间的温度、湿度、含氧量等环境条件和执勤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影响,与产品复杂程度有关,并最终体现在时间效应上。结论应增强"产品设计重在防护"思维,做好寿命准确分析预测需要长时间的心理准备,在实施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754.
本文基于对我国钢铁行业颗粒物排放控制的需求,从钢铁行业的发展状况、颗粒物排放特征以及控制技术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分析。研究显示,钢铁行业的颗粒物排放源数目繁多、无组织排放量大,控制难度较高;我国钢铁行业的颗粒物控制在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环境统计机制以及监测技术规范等方面仍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55.
EDTA对Pd/Fe体系还原脱氯2,4-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Pd/Fe体系对含氯有机物催化还原脱氯过程中,零价铁易腐蚀并在颗粒表面形成钝化层,阻碍目标污染物的进一步脱氯去除,本研究利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与Fe2+和Fe3+的络合作用,消除Pd/Fe颗粒表面的钝化层,使还原脱氯过程得到持续进行.实验考察了EDTA的投加方式和投加量、p H、钯负载率、温度等因素对2,4-二氯苯氧乙酸(2,4-D)还原脱氯的影响.结果表明:1EDTA浓度为25.0 mmol·L-1、投加速率为20 m L·h-1时,苯氧乙酸(PA)生成率在20 min达到了90.7%.而未加EDTA的反应体系,反应210 min后,PA的生成率仅为74.5%;2EDTA可以络合Pd/Fe体系在催化脱氯过程中生成的Fe2+和Fe3+,防止或减缓了Pd/Fe颗粒表面钝化层的形成,提高了反应活性;3适宜的2,4-D催化脱氯条件为:浓度25.0mmol·L-1的EDTA溶液,投加速率20 m L·h-1、初始p H为4.2、钯负载率0.050%、温度30.0℃、搅拌速率200 r·min-1,反应210 min,20.0 mg·L-1的2,4-D几乎可完全转化为PA;42,4-D催化脱氯的中间产物主要是2-氯苯氧乙酸及微量的4-氯苯氧乙酸,最终产物为苯氧乙酸.  相似文献   
756.
不同产地硅藻土原位控制土壤镉污染差异效应与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朱健  王平  林艳  雷明婧  陈仰 《环境科学》2016,37(2):717-725
为了了解不同产地硅藻土对土壤Cd污染固定效应及机制的差异,选择了云南腾冲、吉林临江、浙江嵊州和河南信阳这4地的硅藻土作为改良剂,对人工模拟Cd污染土壤进行原位固定修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硅藻土均能有效固定土壤中的Cd,当添加浓度为30 g·kg-1时,上述4地硅藻土分别使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下降了27.7%、28.5%、30.1%、57.2%;不同产地硅藻土对土壤Cd污染固定能力排序为:河南信阳浙江嵊州吉林临江云南腾冲;不同产地硅藻土自身理化特征对土壤Cd的固定起主要作用,硅藻土堆密度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微孔数量越多,孔径分布范围越广,越有利于土壤有效态Cd的固定;不同产地硅藻土可以通过调节土壤理化性质来控制土壤Cd污染,土壤p H值和有机质是关键调控因素,提高p H值和增加有机质能有效促进有效态Cd的固定,调控土壤含水率对Cd的固定效果影响不大,而通过调控土壤CEC来控制土壤Cd污染存在一定时效性;河南信阳、浙江嵊州、云南腾冲硅藻土均使土壤p H值上升,有机质增多,有利于土壤Cd的固定,而吉林临江硅藻土则反之.  相似文献   
757.
该实验将产表面活性剂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 NY3菌株以5%接菌量,菲30 mg/L+葡萄糖3 g/L为碳源,初始发酵液p H=9,180 r/min,30℃发酵培养,48 h产的微生物表面活性剂使培养液上清液的表面张力最小为28.51 m N/m。同时,培养液中菲含量随着时间逐渐减少,96 h培养液中的菲为12.54 mg/L,菲的降解转化率为58%,因此,认为该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菲有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758.
结合西安市浐灞生态区的建设特色,系统地阐述了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理念和目标,提出了一套适合城市生态型新区建设的、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重点论述了生态区建设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759.
在利用FLUENT软件建立三维输移扩散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疏浚期,构建了汛期疏浚、旱期疏浚两种施工方案下的三维数学模型;对不同施工方案下的泥沙悬浮扩散范围及浓度分布进行模拟预测,得出了2种方案下泥沙悬浮扩散规律;对各种施工方案下对施工区域水体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旱期疏浚对水体环境的整体影响小于汛期疏浚。  相似文献   
760.
海河流域河流耗氧污染变化趋势及氧亏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洪  林超  雷沛  单保庆  赵钰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8):2324-2335
耗氧污染是海河流域河流水污染的主要类型,耗氧污染物对河流溶氧的消耗产生的氧亏效应对水生生物产生重大影响.收集海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88个监测站点2000—2011年CODCr/CODMn、NH3-N指标,分析河流耗氧污染特征及演变趋势,并基于水质目标(2 mg·L-1)下计算出海河流域河流氧亏量.结果表明,流域河流耗氧污染总体呈现好转趋势,耗氧污染指标(NH3-N、CODCr/CODMn)逐渐降低,I~III类水质站点比例增加,劣V类水质站点数和超标倍数减少;CODMn降低幅度大于NH3-N,主要污染物由COD向NH3-N转化.海河流域重点氧亏区域主要集中于中部平原段和下游滨海段,未氧亏区域多集中于上游山区段;北三河、黑龙港运东与徒骇马颊河水系中部平原段整体处于缺氧区域,子牙河水系中部平原区缺氧现象最为严重,氧亏区域位于石家庄洨河下游、滏阳河艾辛庄下游至献县段及石津总干以南;海河流域内中部平原段河流氧亏的主要贡献仍以COD为主,但氨氮的贡献显著,其中黑龙港运东水系、徒骇马颊河水系和北三河水系,COD耗氧均值都高于5 mg·L-1,在北三河和子牙河水系,氨氮耗氧均值达到了4 mg·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