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81篇
安全科学   79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62篇
综合类   431篇
基础理论   100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流域管理与开发利用中主要问题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伟  龙炳清  陈攀江  熊伟  张滔 《四川环境》2005,24(2):97-99,107
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通过构造博弈模型对流域管理中诸问题进行分析,旨在完善政府及流域内各理性行为个体的策略,为提高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2.
Hg2+不仅污染环境,还会引发多种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实现对Hg2+的快速灵敏检测十分必要.传统的Hg2+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基于T-Hg2+-T结构的汞离子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特异性、高稳定性的优势,近些年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T-Hg2+-T结构的概念和特点,并从荧光型、比色型和电化学型3个方面综述了基于T-Hg2+-T结构的汞离子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3.
采用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等方式获得了2017年资阳市典型污染源的活动水平数据,参照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手册建立了基于排放因子法和物料衡算法的资阳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分析了主要污染物的行业排放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7年资阳市SO2、NOX、CO、PM10、PM2.5、VOCs、NH3总排放量分别为3.58kt、13.91kt、94.91kt、25.51kt、8.67kt、23.84kt和46.44kt。SO2排放主要来自工业源;NOX排放主要来自移动源;CO排放主要来自工业过程及移动源;PM10和PM2.5、排放来自扬尘源和露天秸秆焚烧;VOCs主要来自溶剂使用源;NH3主要来自农业活动。资阳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分布在工业点源较为集中的雁江区和安岳县,乐至县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4.
环境保护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税额标准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8年中国正式开征环境保护税,这是我国首个以环境保护为直接政策目标的税种。环境保护税由排污费改革而来,有一半以上省份直接平移排污费收费标准,其他省份提高了税额标准。本文以2016—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PSM-DID方法评估了环境保护税税额标准提高对企业绩效的短期经济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短期内环境保护税税额标准提高并不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一结论在进行三重差分、更换指标和数据等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此外,本文发现在制度环境较好的东部地区,环境保护税对企业绩效的短期抑制作用更为显著,税额标准提高降低了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显示出制度环境对环境保护税具有加强效应,从而促使企业有更好的环境表现。对此,本文提出应持续优化环境保护税制度,提高征管能力和水平,调高部分地区环境保护税税额标准,改进中西部地区制度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5.
为了解三峡库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流失特征,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石盘丘小流域水田、旱坡地、林地、柑橘园和菜地这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不同形态氮、磷流失浓度与通量的特征.结果表明:全氮流失通量的顺序为水田[17.73 kg·(hm2·a)-1] > 柑橘园[4.86 kg·(hm2·a)-1] > 旱坡地[4.33 kg·(hm2·a)-1] > 菜地[4.00 kg·(hm2·a)-1] > 林地[2.41 kg·(hm2·a)-1];全磷流失通量的顺序为菜地[4.97 kg·(hm2·a)-1] > 柑橘园[1.87 kg·(hm2·a)-1] > 水田[0.93 kg·(hm2·a)-1] > 林地[0.27 kg·(hm2·a)-1] > 旱坡地[0.19 kg·(hm2·a)-1];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氮、磷流失主要集中在降雨频繁的4~5月,占全年氮、磷流失总负荷的53.80%~96.52%和56.03%~87.78%;氮流失主要以硝态氮(16.16%~52.70%)的形态流失,全氮流失通量与径流量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R2=0.9826);在菜地中颗粒磷是磷流失的主要形态(83.30%),但在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中表现不显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形态氮、磷流失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菜地应针对强降雨情况下颗粒磷流失的问题采取措施,水田应避免在降雨集中时期施肥;科学施肥和合理地土地利用方式配置是治理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6.
于2013年对南海西沙永兴岛雨水进行采集,分析了其主要阴阳离子,利用PMF模型对不同离子组成的来源进行解析并运用TrajStat软件模拟后向气团轨迹污染物来源区域的分析.结果表明,永兴岛降水离子浓度顺序为:Cl-、SO42-、NO3-和Na+、Ca2+、Mg2+、NH4+、K+.Na+和Cl-是降水中主要的阴阳离子,表现出海洋性降水的特征.SO42-、Mg2+、K+主要来源于海水,但SO42-也受化石燃料燃烧等影响,而K+可能受生物质燃烧的影响.Ca2+主要来源于土壤,少数来源于其他影响.NO3-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释放,而NH4+有多种来源,包括内陆人为活动的排放和海洋本身有机物降解过程释放的影响.根据Redfield比,可以初步计算出降水中NO3-和NH4+对南海新生产力的贡献约为4.8%~13.5%.后向气团轨迹表明,永兴岛降水的离子来源区域相对复杂,包括我国东北地区、南方区域,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的影响,或者来源于南海局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7.
为准确的评价尾矿库溃坝风险等级,建立了物元可拓评价模型:首先确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通过隶属函数对评价标准进行隶属化,解决其因特征值超出节域范围导致关联函数失效问题与因量纲不一致而造成的不可公度性问题;然后确定其经典域、节域与待评物元,为评价尾矿库溃坝风险等级提供前提条件;再通过计算简单关联函数值与初等关联函数值,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与各等级的可拓关联度;最后依据最大关联原则,确定风险等级,并计算等级变量特征值以更准确的评价其等级。工程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应用于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准确、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8.
选择氯丹、硫丹和灭蚁灵为目标污染物,以实际污染场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米Cu/Fe双金属对水和土壤泥浆中有机氯农药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TX-100)强化效果优于阴离子的十二烷基磺酸钠(SDS)。TX-100强化微米Cu/Fe体系能实现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快速高效降解,最佳TX-100浓度为0.1 mmol·L-1。处理12 h后,γ-氯丹、硫丹和α-氯丹的降解率接近100%,灭蚁灵的降解率达到85.2%。对于土壤泥浆体系,偏酸性p H值对微米Cu/Fe的还原活性有重要作用。加入TX-100显著促进了微米Cu/Fe双金属对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还原降解(P0.05)。Cu负载量的提高增强了污染物的降解去除效果。当m(土)∶V(水)为1∶5、土中Fe投加量w为10%、Cu负载量为5.0%、TX-100浓度为5.0 mmol·L-1、p H值为4~5时,处理72 h后,γ-氯丹、硫丹、α-氯丹和灭蚁灵的降解率分别为83.5%、68.1%、86.8%和70.1%。TX-100强化微米Cu/Fe双金属还原降解是一种有效的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29.
爆炸冲击荷载对动物杀伤作用距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3 kg、5 kg和10 kg装药在自由场中爆炸,观察分析距炸点不同距离的家兔在爆炸冲击波下的伤亡情况.试验同时使用冲击波超压测量仪记录不同位置的冲击波超压.试验结果表明,在超压小于0.08×105 Pa时家兔基本安全,3 kg、5 kg、10 kg炸药爆炸时的安全距离分别为20 m、25 m、30 m.  相似文献   
130.
以非粮作物鲜芭蕉芋为原料,利用丙酮丁醇梭菌CICC 8012发酵生产丁醇.采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CCD),选取初始糖浓度、接种量、中性红、乙酸铵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以丁醇产量为响应值的数学模型.对模型求解得到:初始糖浓度62.25 g/L,接种量为10.81%,中性红为0.81 g/L,乙酸铵为0.574 g/L时,最终的丁醇产量为12.83 g/L.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丁醇发酵产量达到12.73 g/L,证明了模型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