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23篇 |
免费 | 513篇 |
国内免费 | 104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59篇 |
废物处理 | 212篇 |
环保管理 | 260篇 |
综合类 | 2059篇 |
基础理论 | 692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1165篇 |
评价与监测 | 188篇 |
社会与环境 | 187篇 |
灾害及防治 | 1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23篇 |
2022年 | 210篇 |
2021年 | 212篇 |
2020年 | 170篇 |
2019年 | 111篇 |
2018年 | 172篇 |
2017年 | 181篇 |
2016年 | 235篇 |
2015年 | 233篇 |
2014年 | 313篇 |
2013年 | 339篇 |
2012年 | 290篇 |
2011年 | 304篇 |
2010年 | 208篇 |
2009年 | 210篇 |
2008年 | 242篇 |
2007年 | 159篇 |
2006年 | 188篇 |
2005年 | 148篇 |
2004年 | 98篇 |
2003年 | 119篇 |
2002年 | 99篇 |
2001年 | 96篇 |
2000年 | 111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89篇 |
1997年 | 79篇 |
1996年 | 72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42.
43.
44.
硫酸盐还原过程中乙酸型代谢方式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产酸脱硫反应器处理高浓度硫酸盐废水的连续流试验,考察了不同试验阶段硫酸盐去除率和产气量稳定期,液相末端产物中挥发酸组成的变化、乙酸的分布特征、微生物种群组成和种群间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阶段液相末端产物中乙酸的分布比例高达50%~82%,微生物群体呈现特定的乙酸型代谢方式.乙酸型代谢方式本质上是产酸相反应器处理硫酸盐废水过程中,硫酸盐还原菌(SRB)与产酸菌(AB)建立起生物链式协同代谢关系,并通过非完全氧化型方式分解有机物,从而在末端产物中积累大量乙酸.乙酸型代谢方式的形成取决于利用乙酸的硫酸盐还原菌(ASRB)的竞争能力和它对乙酸的利用能力.乙酸型代谢方式可以为后续产甲烷相反应器提供适宜的底物,对提高硫酸盐废水处理系统的效率和运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Environmental distribution conflicts (EDC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waste incinerators have become commonplace in China.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detailed case study of citizen opposition to an incinerator in the village of Panguanying, Hebei Province. Drawing on in-depth fieldwork, we show how this case was notable, because it transcended the local arena to raise bigger questions about environmental justice,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iting decisions, after villagers exposed fraudulent public consulta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 informal network between villagers and urban environmental activists formed, enabling the Panguanying case to exert influence far beyond the village locality. This network was critical in creating wider public debate about uneven power and substandar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iting disputes, a central feature in many Chinese EDCs. By transcending local specificities and exposing broader, systemic inadequacies, this case became instrumental in supporting “strong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46.
城镇化过程中的流域面源污染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斧头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对2008年、2015年斧头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人畜排放进行分析,利用输出系数模型解析斧头湖的面源污染负荷时空分布及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斧头湖流域2008~2015年面源总氮(TN)和总磷(TP)负荷输出分别从由原来的 2 915 和 178 t 增长至 3 252 和 202 t。城镇化发展使得农村耕地面积减少,耕地对TN的输出贡献比例降低,但是耕地化肥使用依然是TN最主要来源。城镇化使得居民区对面源贡献增大,特别是TP的贡献显著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养殖对面源污染的贡献也显著增加,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7.
湖北省湖库洪水调蓄能力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是抵御湖区水系洪水灾害的天然屏障,而水库是现代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肩负着防洪减灾的重任。为探明湖北省湖库洪水调蓄能力,选取湖泊可调蓄水量、水库防洪库容作为评估指标,通过构建湖库洪水调蓄能力评估模型,分析全省湖库洪水调蓄能力及空间分异特征。结论如下:(1)湖北省湖泊、水库综合洪水调蓄量为416.02×108m3,其中湖泊可调蓄水量为79.69×108m3,水库防洪库容为336.33×108m3,分别占湖库洪水调蓄功能总量的19.16%和80.84%;(2)湖泊可调蓄水量较大的地区包括武汉、荆州、鄂州、黄石等地市以及鄂东丘陵、江汉平原,而单位面积湖泊调蓄洪水能力较强的地区为鄂州、黄石、咸宁、黄冈,其值分别为405.99×104、400.31×104、392.32×104和391.22×104m3/km2;(3)水库防洪库容较大的地区主要为鄂西山地的宜昌和十堰,分别为119.18×108m3和 103.03×108m3,占全省防洪库容总量的66.06%,而鄂州、天门和神农架水库防洪库容极小,不足全省水库总防洪库容的1%;(4)湖库综合调蓄能力空间分布特征与水库洪水调蓄能力空间分布相一致;从湖泊、水库洪水调蓄能力的构成来看,以湖泊防洪为主和以水库防洪为主的地市不相上下,水库在湖北省防洪体系中占绝对主体地位,同时湖泊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针对湖泊萎缩、水库险病等突出问题,可以通过退田还湖、除险加固等工作提高湖库综合调洪能力。本研究可为湖北省湖库防洪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关键词: 湖泊;水库;洪水调蓄功能;空间分异;湖北省 相似文献
48.
臭氧污染主要是由前体物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的过量排放引起的,通过NOx/?SO2的比值可得知西安地区已经受到了光化学烟雾型污染的影响,大气中臭氧含量与NOx的含量相关性较高;西安13个站点的8小时平均浓度分布变化大体可分为单峰变化和持续递减类型,浓度主要集中在0?—?90 μg???m?3,不同站点臭氧含量相差较大;2013?—?2016年,高新西区臭氧超标天数最多,为146天,是超标天数最少的兴庆小区的2倍多。高浓度臭氧主要出现在高温度、低湿度、实时风向为东南风或南风的天气。此外,治理臭氧污染必须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同时研究表明来自秦岭的植物VOC对于西安臭氧浓度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9.
50.
隐孢子虫是常见的球状寄生虫。接触含有隐孢子虫卵囊的水体可致隐孢子虫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泻,严重者可致死。游泳池是主要的传播场所。采用容积为5 500 L的游泳池,进行隐孢子虫卵囊替代物的修复模拟实验,研究在游泳池条件下絮凝沙滤技术对直径为4.5μm隐孢子虫卵囊替代物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氯化铝剂量为0.1 mg/L,沙滤料高度为30 cm,内循环流速为11.5 L/min,对隐孢子虫卵囊替代物去除率在90%以上。该技术对浊度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当进水浊度降低且接近于出水浊度时,系统进入稳定运行阶段,对虫卵囊替代物去除率可以达到9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