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208篇
安全科学   148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580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73篇
社会与环境   58篇
灾害及防治   4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苏洁  牛奕 《火灾科学》2022,31(1):1-7
为了对木材燃料层流扩散火焰碳黑生成特性进行研究,搭建了基于消光法原理的轴对称层流火焰碳黑浓度测量平台,选用马尾松针、柚木以及红橡木三种典型木材燃料粉碎成针状试样,并堆成直径3.5 cm堆垛,利用酒精引燃后可获得稳定的层流扩散火焰,同时通过电热丝辅助加热延长稳定燃烧。通过对三种典型木材燃料层流燃烧过程的质量损失和火焰碳黑浓度的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三种燃料中马尾松针碳黑生成能力最大,这说明木材的碳黑生成能力可能与其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2.
利用1970—2000年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以及影响北京沙尘天气的上风向共14个基准气象站的沙尘天气与相关气象因子资料,分析了沙尘天气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风速、相对湿度与沙尘天气的相关关系最显著;同时,对能见度与沙尘浓度观测值的分析得出,二者存在非线性关系。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用能见度、风速、相对湿度构建了沙尘强度特征指数,该指数与这3个因子均呈非线性关系,指数值越大表示沙尘天气强度越大,反之,指数值越小表示沙尘天气强度越小。经验说明,沙尘强度特征指数与相应沙尘浓度观测值有着较一致的变化趋势,该指数从气象和环境两个方面反映了沙尘天气的强度特征。  相似文献   
43.
应用熄火热理论,对发生火灾时室内气体的得热和散热进行了详细分析,分别得到了在墙壁热惯性较高和热惯性较低两种情况下的临界熄火关系式.研究表明,墙壁热惯性较大时,室内气体通过墙壁和开口进行对流散热,室内气体得热量越大,或散热量越小,火灾愈难以熄灭;在墙壁热惯性较小时,室内气体只能通过开13与外界气体对流散热,因而室内火灾也更加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44.
生态工程建设背景下贵州高原的植被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ODIS-NDVI和气象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对生态工程建设背景下贵州高原的植被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定量探讨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6年期间,贵州高原植被NDVI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分布于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等,低值分布于湿地保护工程区。NDVI总体呈上升趋势,湿地保护工程区、退耕还林工程区等植被覆盖上升速率较快,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呈略微的下降趋势。(2)植被改善区域(83.74%)分布于研究区边缘及西北部,退化区域(16.26%)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其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植被改善最为明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和速生丰产工程区改善效果较差。(3)从气侯因素分析来看,气温和降水在总体上与NDVI均呈正相关,气温对贵州高原植被生长的影响大于降水。(4) 从人类活动分析来看,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建设作用强于破坏作用,人类活动正作用(76.68%)主要分布于西北部,负作用(23.32%)集中分布于东南部。植被覆盖增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对植被的贡献率为75.53%,气候因素为24.47%。  相似文献   
45.
湖泊沉积物中磷化氢的释放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柱状芯样模拟法,研究了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磷化氢的释放动力学.结果表明:当沉积物-水界面磷化氢的释放达到动态平衡时,水界面中磷化氢的浓度基本不再增大,大约在0.34 pg·l-1左右,此时磷化氢的释放通量约为0.008 pg·dm-2·h-1.根据室内模拟结果,太湖沉积物每年的磷化氢释放量在13.81-49.62 g之间,从而使磷化氢在湖水中的平均浓度达到0.16 pmol·l-1.  相似文献   
46.
综述了酶传感器、酶联免疫传感器、液相色谱、荧光光谱和流动注射化学发光等方法在环境水西维因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对各种分析方法的工作原理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7.
水源更换对给水管网水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洋  牛璋彬  张晓健  陈超  何文杰  韩宏大 《环境科学》2007,28(10):2275-2279
为了研究水源更换对给水管网水质的影响,对北方A市水源更换过程中管网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监测分析.通过33 h的监测发现,由于水源水质不同造成管网水质化学不稳定,管网水水质部分指标发生了明显的下降,pH从7.54降到7.18,碱度从188 mg·L-1降到117  mg·L-1,氯化物从310  mg·L-1降到132  mg·L-1(以Cl-计),电导率从0.176 S·m-1降到0.087  S·m-1,钙离子和镁离子略有下降分别为15  mg·L-1和11  mg·L-1,这些都是由于滦河水质与黄河水质不同造成的;余氯在换水过程中发生了较复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源更换造成耗氯量增加以及夜间用水量少造成管网水输配时间长引起的;pH、碱度、余氯的变化使得管网水中铁的含量增加,最高达到0.4  mg·L-1,超出饮用水标准规定的0.3  mg·L-1.通过分析水源更换过程中水质的变化,提出了控制管网水质稳定的方法主要有提高pH、增加碱度、投加缓蚀剂和严格保证出厂水及管网水水质指标特别是余氯等.  相似文献   
48.
某市给水管网中铁释放现象影响因素与控制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针对某市管网水中铁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定了管垢向管网水中释放出的铁是管网水中铁超标的主要原因.研究中发现铸铁管和镀锌钢管中管垢的主要化学组分为铁.在给水管网中,管网水的溶解氧和余氯浓度低时,对应的管网水中铁释放现象严重,其原因是还原条件使管垢表面的致密钝化层被破坏,造成二价铁的大量释放.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给水管网中铁释放和“红水”现象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49.
操作条件对超滤膜运行经济稳定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棕榈油生产废水二级处理出水的超滤工艺条件进行考察和优化,并用膜通量衰减系数、平均跨膜压差及产水量各自加权相加所得综合指标来表征不同超滤操作条件下膜运行的经济稳定性能。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减小膜表面流速和产水率,提高处理废水温度均有利于系统经济稳定地运行;各运行参数对综合指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膜表面平均流速>产水率>温度;在保证出水质量的前提下,最佳组合操作条件为膜表面平均流速0.7m/s,产水率80%,废水温度30℃。  相似文献   
50.
基于2018—2021年太湖地区哨兵2号(Sentinel-2)卫星遥感影像和随机森林算法,结合植被敏感指数,开展太湖水生植被分布监测,综合分析了水生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初步揭示了太湖水生植被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太湖水生植被分布面积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年间变化具有明显的单峰型特征,表现为春季沉寂,夏季快速增长,秋季达到暴发期,冬季面积开始减退;太湖水生植被主要分布于东太湖、东部沿岸和贡湖,类型以沉水植被为主,其中浮叶植被主要分布于东太湖,挺水植被主要分布于东太湖沿岸的浅水区域;沉水植被主要分布于东部沿岸和贡湖;水生植被主要分布的东太湖水域,其水质总体优于太湖其他水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