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7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334篇
安全科学   187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88篇
综合类   847篇
基础理论   158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72篇
社会与环境   72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31.
Eremosparton songoricum (Fabaceae) is a rare, native, clonal small shrub of the deserts of central Asia. Although human activities have greatly fragmented the distribution of E. songoricum, it occurs in areas where artificial sand fixing (AS) has been implemented. We sought to explore whether AS promotes survival and growth of E. songoricum.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of northwestern China in June 2010, we established 10 plots in an area where sand fixing occurred (5–10 years previously) and 11 plots on original sand substrate on which some plants had settled without fixing sand. Sand fixing changed soil properties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sand‐fixed plots. The soil surface where sand fixing occurred was covered by algal crusts and some lichen, but not bare sand (BS). Soil nutrients; water content of deep soil (30–150 cm); overall plant and herbaceous species richness, diversity, abundance, and cover;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nd cover, biomass, and height of E. songoricum in the sand‐fixed plot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in plots of BS. However, distribution of E. songoricum individuals in the 2 types of plots did not differ. Our results indicate AS may enhance survival of E. songoricum and increase the overall divers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desert plant community. We suggest AS as a way to protect this rare desert plant in situ. Efectos de la Fijación Artificial de Arena sobre las Características de la Comunidad de un Arbusto Desértico Raro  相似文献   
332.
邱少明 《林业劳动安全》2010,23(2):37-38,48
从具体的措施出发,阐述了做好新农村防火安全工作的具体内容,对现实的农村消防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33.
334.
研究了可一步实现废镀锡电线电缆资源化的新方法。废镀锡电线电缆在真空条件下热解液化的同时,利用离心分离的方法将熔化的锡分离出来。实验后得到铜线、含锡碳渣、热解油、热解气。热解油可作为化工原料或进一步加工成燃料,少量不可凝的热解气体经碱液吸收后收集,以便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335.
北京大气PM2.5与惰性SiO2的生物毒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梦娇  黄艺  文航  邱国玉 《环境科学》2015,36(11):3943-3951
以惰性SiO2颗粒作为模式颗粒,与野外采集PM2.5分别作用于模式生物粟酒裂殖酵母菌(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旨在通过对比实验确定PM2.5致毒的主要因素.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增值率,环境扫描电镜观察颗粒物在细胞表面的附着状态,DHE荧光染色剂显色法测定细胞ROS生成情况,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检测细胞DNA损伤.结果表明,SiO2颗粒在超细粒径尺度(60 nm)下能抑制S.pombe细胞增殖,主要是通过附着在细胞表面来改变细胞外壁的通透性,并不能通过诱导细胞生成ROS而造成对细胞的氧化损伤;而平均粒径较大的PM2.5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生成ROS对细胞造成氧化损伤,同时可损伤DNA.结论认为PM2.5毒性大小与颗粒物粒径等物理性质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36.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人民的最大追求和奋斗目标.一直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的中国旅游地理,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为其教材建设的主体内容之一.该文结合《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创新实际,仅就中国旅游地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及其构架进行了探索.参9.  相似文献   
337.
水厂铝污泥具有比表面积大、铝含量高的特点,对磷和重金属等离子具有固定吸附作用。近些年来,利用铝污泥吸附钝化水体中的磷等污染物、作为土壤改良剂施用农田、制作建筑材料等方面研究较多。文章综述了最新的铝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及污染物控制的机理,讨论了在铝污泥利用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铝污泥的资源化处置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338.
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研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占流域污染负荷的比例逐步提高,已经成为太湖流域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阐述了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况,从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农村生活和水产养殖4个方面分析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构成.其中,种植业污染主要是由化肥、农药和农膜的过度使用引起.接着从政策、经济和技术3个层面详细探讨了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39.
以填埋场垃圾为研究对象,在土壤酶测定方法为基础上,对垃圾降解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优反应条件,并验证其精确度及稳定性.最终确定垃圾降解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的最优条件为基质取用10 mL、反应温度为30℃、缓冲液为8mL、反应时间为1.5h、萃取剂量为20 mL、萃取时间为50 min,且优化后测定条件实验结果的RSD小于2.22%,测定结果较传统方法提高了41% ~ 90%,说明优化后结果准确可靠,为垃圾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测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340.
于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贵阳市城区设置采样点,利用国产武汉天虹智能采样器连续一年采集大气颗粒物(PM2.5)样品共357个,采用HOBO U30气象仪同步记录气象数据。气象数据分析表明贵阳市春、秋和冬季均为东北风,夏季多南风且风速较大,全年以东北风为主。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贵阳市市区PM2.5污染特征并初步讨论其来源。结果表明:PM2.5日浓度范围为4~193μg/m3,平均值为70±33μg/m3,日超标率为46%。以季节来看,夏季PM2.5浓度最低,冬季最高,秋、春季次之。PM2.5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与燃煤污染。与国内其它城市研究相比,处于轻度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