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9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17篇
基础理论   50篇
污染及防治   10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这个百年老矿建立科学合理的防洪系统工程,将地表出露点原老露采区的集雨水及近地表的老空区渗透水引至地表明沟与井下泄水巷道,既可避水灾又可节约能源,且经济效益巨大。  相似文献   
32.
用CBMN法评价4-氯酚与富里酸对CHO细胞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CHO细胞和CBM法对4-CP(4-氯)及春FA协同作用的细胞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选用的细胞学毒性参数为总微核率(MN)、含微核的双核细胞率(BNMN)、核分鲜明指数(NOI)和南分裂阻断增殖指数(CBPI),结果表明:FA单独处理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不引起显著性差异;4-C客FA联合处理与4-CP各浓度分别处理相比有显著性的差异;对于BNMN和NDI,P〈0.01;对于MN和CBPI,P〈0.05  相似文献   
33.
介绍了二氧化钛系和银系无机抗菌剂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杀菌机理以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二氧化钛载银改性杀菌材料的最新进展,并就其研究开发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4.
以防灾应急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研究为背景,重点研究城市防灾应急工作中所涉及的城市信息、灾害信息以及防灾应急信息的数据管理。调查分析国内外防灾应急数据管理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数据库应包含的数据类型及内容,从数据应用的角度出发,思考数据管理的规范流程,并提出数据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重要事项和适用的建议。针对城市防灾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管理城市建设及防灾减灾中相关的各类信息和数据的建议,阐述数据集成管理的重要性与优势,旨在解决防灾应急工作中复杂的数据管理问题,希望能够为城市防灾应急工作启发新思想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35.
以陕南燃煤型砷中毒病区的5个自然村为调查采样点,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样品的分析测定,分析砷暴露人群的砷暴露途径,估算各暴露途径(呼吸、饮水和食物)的暴露剂量及对总暴露的贡献率,探讨引发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发病的最低有效暴露剂量。研究结果表明,除对照村外,采暖季各村的烤火间和卧室空气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水和粮食未受燃煤砷污染。在采暖季,高砷煤燃烧污染的空气是人群砷暴露的主要来源;在非采暖季消化道砷暴露是各村的主要摄砷途径;表明消化道暴露对累积砷暴露的贡献不容忽视。结合问卷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陕南病区引发燃煤型砷中毒的最低累积暴露剂量在1 712 mg左右。  相似文献   
36.
砷中毒具有特异的皮肤损伤特征。为了研究燃煤型砷中毒病区高砷暴露、人体甲基化代谢能力与皮肤损伤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在陕南典型燃煤型砷中毒村进行了皮肤损伤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尿样并分析总砷及形态砷含量,同时计算了用于表征人体砷甲基化代谢能力的指标包括尿中无机砷、一甲基砷和二甲基砷占总砷的百分含量(i As%、MMA%、DMA%),以及一甲基化率(PMI=MMA/i As)和二甲基化率(SMI=DMA/MMA)。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尿总砷含量(UTAs)是砷致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OR=1.038,95%CI:1.003~1.073),二甲基砷百分含量和SMI是皮肤损伤的保护因素(OR=0.883,95%CI:0.798~0.976;OR=0.724,95%CI:0.535~0.978);且砷致皮肤损伤的危险度随砷暴露水平的增高和甲基化能力的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37.
贵州万山汞矿地区耐汞野生植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贵州万山地区废弃汞矿堆和矿山附近,受长期高剂量汞暴露的影响经过的自然选择,该地区出现了一些能耐受汞毒性的生态型植物。对汞耐受及汞富集植物的筛选对于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万山梅子溪地区汞污染土壤及汞耐受植物采样调查发现,该区域采样土壤中汞的含量均在50 mg·kg-1以上,达到重度汞污染水平。对该地区野生植物的采样分析发现,蔷薇科植物悬钩子不仅数量较多,单株植物生物量较大,表现出很强的耐汞毒性的能力,而且植株内可以很大程度地富集汞,在其植株中汞的含量可达20 mg·kg-1左右,属于汞富集植物,另外发现野蒿对汞也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其植株中汞的含量可达10 mg·kg-1以上。该类型植物的发现将为植物的汞耐受以及汞富集机理研究提供新的素材,为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提供新的植物类型,也为进一步开发汞污染土壤处理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38.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leachate can be applied as a reference for landfill stabilization phase. In this work, leachates with different ages were collected from Laogang Refuse Landfill, and characterized with 14 key parameters. Simultaneousl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as applied to develop a synthetic parameter-F based on these 14 parameters, and a logarithm equation was simulated for the landfill stabilization process finally. It was predicted that leachates would meet Class I and Class II in standard for pollution control on the landfill site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GB 16889-1997) after 32 years and 22 years disposal under the natural attenuation in the humid and warm southern areas of China, respectively. The predication of landfill state would be more accurate and useful according to the synthetic parameter F of leachate from a working landfill.  相似文献   
39.
渤海典型海域表层沉积物正构烷烃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雪  马启敏  周华  程海鸥 《环境化学》2012,31(9):1315-1320
对渤海典型海域表层沉积物正构烷烃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分别采集葫芦岛市近岸海域(1#)、东营市近岸海域(2#)、营口市近岸海域(3#)9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经索氏提取、柱净化后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各站位都表现为双峰型,显示了陆源与海源双重贡献特征,但主导峰各不相同;正构烷烃含量(∑n-alk)均值分别为5.43μg.g-1、2.27μg.g-1、4.30μg.g-1;三海域碳优势指数CPI、奇偶优势指数OEP、姥鲛烷和植烷比值Pr/Ph等特征比值基本相同,指示混合来源及中性偏氧化的沉积环境;C31/C19均值分别为11.19、4.51、6.73,短/长链比值L/H均值分别为0.50、1.48、1.31,类脂物比值TAR均值分别为3.61、1.03、1.19,综合显示葫芦岛市近岸海域正构烷烃来源主要为陆源高等植物,而营口及东营近岸海域沉积物正构烷烃更多来源于内生浮游生物源及石油源,三海域沉积物受人类污染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2#海域(东营)>3#海域(营口)>1#海域(葫芦岛市),且东营近岸海域沉积物受石油污染特征明显.这些特征都与3个海域周边城市发展与污染输入特征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0.
Wang  Yangyang  Li  Fangfang  Song  Jian  Xiao  Ruiyang  Luo  Lin  Yang  Zhihui  Chai  Liyuan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2018,40(5):2143-2153

Red mud (RM) was used to remediate heavy metal-contaminated soils. Experiments with two different dosages of RM added to soils were carried out in this study. It was found that soil pH increased 0.3 and 0.5 unit with the dosage of 3 and 5% (wt%), respectively. At the dosage of 5%, the highest stabilization efficiencies for Cd, Pb, Cu and Zn reached 67.95, 64.21, 43.73 and 63.73%, respectively. The addition of RM obviously transferred Cd from the exchangeable fraction to the residual fraction. Meanwhil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no RM added), it reduced 24.38, 49.20, 19.42 and 8.89% of Cd, Pb, Cu and Zn in wheat grains at the RM addition dosage of 5%,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yield of wheat grains increased 17.81 and 24.66% at the RM addition dosage of 3 and 5%,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addition of RM did not change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M has a great potential in stabilizing heavy metals in calcareous agricultural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