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8篇
  免费   483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安全科学   132篇
废物处理   68篇
环保管理   137篇
综合类   857篇
基础理论   259篇
污染及防治   372篇
评价与监测   77篇
社会与环境   76篇
灾害及防治   56篇
  2025年   5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通过对我国西南某高拱坝坝基花岗岩体内穿插的辉绿岩脉的侵位和后期构造—热液作用以及浅表改造作用的研究,并对比各组不同走向辉绿岩脉的变形破坏特征,查明坝基辉绿岩脉在其活动后期热液蚀变的基础上,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各组辉绿岩脉具有不同的主要变形破坏方式,即脉壁张裂、剪切滑移和挤压破碎等,从而控制坝基岩体内与岩脉有关的各种软弱结构面、工程岩体结构及其力学性质,并简要讨论了各组岩脉对拱坝坝基抗滑稳定性和变形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2.
郭增建  唐兆华 《灾害学》1995,10(3):19-22
本文由我们已往提出的三个地震模式讨论了1995年日本阪神大震(M7.2)的预报问题。这些模式是立交模式、组合模式和调制模式。此外还用柯里奥利力(Corrioli)的效应讨论了主震3年后最强余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183.
通过对松花江河冰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和松花江公路大桥桥墩的流冰动压力测量、桥面的脉动测量 ,依据国内外对冰 -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 ,提出了适合我国黑龙江冰情特点的春季流冰冰荷载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4.
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 NPs)具有独特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宏观量子隧穿效应,对于促进农业科学、食品科学、纳米科技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亟待对国内外近20年来的有关NPs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为植物生产和纳米科技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 (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检索源,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工具,对2000—2022年NPs与植物相互作用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22年间,国内外对NPs与植物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呈J型增长,目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且英文文献的发文量和年增长率均显著高于中文文献(P<0.05)。国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和研究要早于国内,并且我国在NPs与植物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对全球贡献较大(排名第二),但有影响力的研究较为缺乏,亟待进一步提高。在NPs种类上,国内外关注较多的是纳米银、纳米金、纳米氧化锌和纳米氧化铜;在植物种类上,玉米和水稻的研究较多。由国际合作关系比较可知,国内学者大部分为独立作者,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关键词提取和时空突现分析表明,未来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1)NPs对植物的负面效应及其生态环境安全的风险评估;(2)NPs对植物的正面效应及纳米颗粒毒性的降低,使之更好地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3)植物介导NPs的绿色合成,从而促进纳米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5.
活性炭吸附水中铅离子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骏  秦张峰 《环境化学》1997,16(5):423-428
本文采用两种煤质活性炭,研究了其对不同浓度二价铅离子溶液的吸附,应用固定床吸附动力学模型,Marqadt方法非线性回归固定床吸附流出曲线,获得了铅离子在活性炭上的扩散传质系数。结果发现,孔扩散系数Dp强裂地依赖于铅离子入口浓度,随着入口浓度的升高,孔扩散系数变小,随后用上述扩攻系数理论预测了其它操作条件下的流出曲线,结果表明实验曲线与理论预测曲线能很好地相符,动态法能可靠地获取固吸附过程的吸附及扩  相似文献   
186.
    
Catalytic utilization of CO2 addition into chemicals has potential as a strategy for removing CO2 from the atmosphere. In this context the additive‐free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O2 into cyclic carbonates in the absence of metal and solvents under mild conditions is a major challenge. Herein, a series of hydroxylamino‐tethered polymeric ionic liquids bearing adjustable alkyl length substitutes are constructed from copolymerization of divinyl benzene and vicinal hydroxyl and amino base monomeric ionic liquids synthesized from 1‐glycidyl‐3‐vinylimidazolium bromide with alkyl amine. The polymeric ionic liquids are used in CO2‐epoxide cycloaddition reactions to prepare cyclic carbonates and demonstrate high efficiency and stable reusability without a co‐catalyst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under solvent‐free conditions. The introduction of alkyl groups on an ionic polymer host backbone can accelerate the reaction process. A preliminary kinetic study is performed using [PDVB‐HAVIM‐C18]Br and the activation energy is calculated as 53.2 kJ mol−1. A hydrogen bonding and Br ion synergistic catalytic mechanism is proposed to account for the excellent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synthesized ionic polymer.  相似文献   
187.
    
• US tin use decreases as the GDP value added by manufacturing sector increases. • Global and China’s tin use increases as the GDP added by manufacturing increases. • A sigmoid curve can fit the US tin use data well. • US tin use patterns is not due to the finite tin reserves or resources. • Policies, substitutions, etc. play key roles in the changing tin use patterns. Tin is of key importance to daily life and national security; it is considered an essential industrial metal. The United States (US) is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and consumer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tin use in the US is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future tin use trends in the world as a whole an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ime series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GDP or GDP/capita, and historical data fitted with logistic and Gompertz models a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Historical tin use in the US shows three stages—increase-constant-decrease, as GDP per capita has increased. Tin use in the US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GDP value added by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while the use of tin worldwide and in China continues to increase along with the GDP value added by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lthough a sigmoid curve can fit the US tin use data well, that use is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limited tin reserves or resources. Rather, policie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substitutions, new end-use markets, etc. have played key roles in the changing tin use patterns. This work contributes to understanding future tin use at both the global and national levels: tin use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with GDP at the global level, but use patterns of tin at the national level can be changed through human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88.
外源稀土La在沉积物中的形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芹  孙昊  王晓蓉  王连生 《环境化学》1997,16(2):109-111
将沉积物中的外源稀土La分为可溶解态、酸可提取态、有机质及硫化物结合态,研究了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Beijerinck)对这三种形态La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形态的La在沉积物中的含量与其在藻中的含量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其中可溶解态La的生物可利用性最大,这说明,沉积物中La的释放对其生物可利用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9.
地表水中抗生素与农药的混合暴露及其潜在生态与健康风险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关于抗生素与农药混合毒性研究大多仅考虑急性毒性,缺乏其长期毒性相互作用的研究。以较为广泛使用的2种抗生素土霉素(OXY)、环丙沙星(CIP)和1种三唑类杀菌剂农药戊唑醇(TCZ)及其二元混合物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绿藻(羊角月牙藻)为受试生物,研究目标混合物在暴露时间为96、120、144和168 h的长期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单一物质及其混合物随暴露时间延长而毒性增大;同一暴露时间点的单一污染物毒性大小顺序为OXY > TCZ > CIP;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与浓度、混合物组分和暴露时间三者密切相关;混合体系的拮抗作用均出现在高浓度区域,而中、低浓度区域呈协同作用或加和作用;OXY-CIP与CIP-TCZ混合体系的协同作用随着暴露时间延长而协同作用逐渐增大。研究结果对水环境中抗生素与农药复合污染生态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0.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影响粮食和饲料安全最重要的真菌毒素之一。为研究DON对黄粉虫的毒性及其排泄过程和行为,采用不同浓度DON(低剂量组0.25 mg·kg-1,中剂量组5.51 mg·kg-1,高剂量组8.83 mg·kg-1)添加的小麦粉对黄粉虫进行暴露。结果表明,低剂量组幼虫存活率(85%)>高剂量组幼虫存活率(83%)>中剂量组幼虫存活率(78%),不同剂量组之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DON剂量组喂养的黄粉虫体质量增加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食低剂量DON黄粉虫粪便中未检出DON。进食中剂量DON的黄粉虫DON排泄率为9%;进食高剂量DON黄粉虫的DON排泄率为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