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9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13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1篇 |
废物处理 | 8篇 |
环保管理 | 42篇 |
综合类 | 334篇 |
基础理论 | 57篇 |
污染及防治 | 22篇 |
评价与监测 | 31篇 |
社会与环境 | 28篇 |
灾害及防治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592.
593.
我国作为猪肉生产大国、消费大国,猪肉价格波动事关普通百姓生活。利用2001—2019年猪肉价格省级面板数据,对猪肉价格长期波动的空间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从我国八大经济区及调入区、调出区猪肉价格区域差异测度结果来看,北部沿海区域内各省份猪肉价格差异最大,东北区域和长江中游区域差异较小;同时从猪肉价格差异贡献率来看,区域内差异贡献率更大。②从猪肉价格波动时空演进测度结果来看,地区间差异明显存在,同时各省份之间空间集聚性呈现出波动状态,表现出先减弱后增强的长期趋势。③从对猪肉价格周期性变化规律分析结果来看,价格波动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猪瘟”、重大疫情等突发因素短期影响作用较大,而常规因素的影响才是价格波动真正推手。④在所筛选的猪肉价格常规影响因素中,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仔猪价格、地区生产总值引起猪肉价格差异的作用显著,且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对猪肉价格差异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594.
鄱阳湖流域1960~2018年极端气温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揭示鄱阳湖流域极端气温事件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鄱阳湖流域24个气象站点连续59年观测资料,选取8个极端气温指数,分析鄱阳湖流域极端气温动态变化,并探讨了大气环流与极端气温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极端气温暖指数(暖昼天数、暖夜天数和夏日天数)及极值指数(日最低气温最小值和日最高气温最大值)均呈增加趋势;冷指数(冷昼天数、冷夜天数和霜冻天数)均呈逐渐减少趋势.(2)从空间分布来看,极端气温空间变化趋势与年际变化一致,极端气温暖指数和极值指数呈增加趋势,冷指数均呈减少趋势,但在不同地区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流域各站点霜冻天数和冷昼天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在赣北地区下降趋势最显著.大部分站点(23/24)暖夜天数、夏日天数和日最低气温最小值均呈显著增加趋势;(3)鄱阳湖流域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其中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夏季东亚季风指数、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和北极涛动指数对极端气温事件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极端气候风险评估、灾害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5.
为揭示煤与瓦斯突出冲击波在挡板缓冲条件下能量耗散规律,利用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突出冲击波在挡板缓冲下的传播特征分析的数学模型,分析突出冲击波沿巷道衰减的影响因素,基于不同的突出压力条件下煤与瓦斯突出物理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研究沿着直巷道突出冲击波在挡板缓冲下能量的削弱机制和传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矿井突出冲击波能量的衰减程度主要与突出压力、输运煤粉做功和巷道横截面积有关,突出压力与冲击波传播超压成正相关关系,巷道横截面积是人为削弱冲击波能量最有效的途径;根据不同的突出压力,突出冲击波超压沿巷道主要表现为急剧增大,然后压力逐渐降低;挡板缓冲下反射冲击波与突出入射冲击波叠加的二次加速作用,导致挡板装置断面前后空间局部能量变大,但总体能量是减弱的,降低了突出冲击波的传播距离;通过理论分析、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96.
可持续消费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内容之一。如何在增加人类福利的同时,通过践行可持续消费模式以实现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总结和讨论的重要议题。在系统梳理可持续消费概念、必备条件以及可持续消费效果评估的基础上,综述了消费与人类福利的关系以及水足迹视角下消费的环境影响评估研究,通过阐释人类福利、环境影响以及可持续消费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指明当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在可持续发展模式实践中,缺少系统、科学、合理、针对性强、有效的“战略指导”和“战略引导”;(2)缺少对可持续消费状态的系统评估和评判标准;(3)虽明确了可持续消费模式优化的方向,但个人实践可持续消费的潜在行为能力仍有待评估;(4)宏观层面的可持续消费机制或约束机制较为缺乏、可持续消费实践研究相对缺位;(5)可持续消费模式与可持续生计关联机制研究较为缺乏。最终反思提出未来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1)明确可持续消费的战略定位,完善顶层设计;(2)深化对可持续消费的系统评估,构建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消费评估指标体系;(3)加强个人实践在可持续消费中潜在行为能力的测度;(4)深入研究宏观层面的可持续消费机制,以推动可持续消费的实践发展;(5)深入研究可持续消费模式与可持续生计关联机制,达成脱贫与长期福利的双赢红利。 相似文献
597.
以强碱(NaOH)溶液为浸取剂,采用碱浸法回收镀锌钢板废料中的锌,考察了不同因素(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碱浓度、添加剂)对锌浸出效果的影响,并对添加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NaOH质量浓度为250 g/L、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300 min的最佳工艺条件下,锌的浸出率高达97.89%;添加NaNO_3可提高锌在碱液中的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从而加快镀锌钢板废料中锌的溶解,缩短反应时间;添加KMnO_4对反应速率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598.
为研究黄土地层浅埋暗挖隧道松散围岩压力特征,根据既有隧道施工现场裂缝扩展情况,假定隧道开挖后的土体存在破裂区,取一半破裂区土体进行静力极限平衡分析,考虑静止土压力、侧向土压力、隧道尺寸和土层参数对半结构的影响,推导出适用于黄土地层浅埋暗挖隧道的围岩压力解析式,确定该公式下的隧道深浅埋划分界限,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隧道埋深、静止土压力系数和侧压力系数对围岩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隧道埋深增大,围岩压力存在峰值,围岩压力曲线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围岩压力随静止土压力系数和侧压力系数的增大而减小,但静止土压力系数对围岩压力的影响较大;将新方法得到的围岩压力值分别与现场实测值和既有理论围岩压力值进行对比,计算的垂直、侧向围岩压力值均大于实测值,且新方法的计算误差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99.
基于MODIS-EVI和CI的洞庭湖流域植被指数对气象干旱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洞庭湖流域2000~2012年98个气象站点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和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对研究时段内生长季干旱强度和EVI时空变化特征,典型春、夏、秋季干旱年月和湿润年月干旱强度和EVI的空间分布及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研究EVI指数能否反映大范围气象干旱事件,探讨该指数作为流域干湿状况度量标准的潜力。结果表明:(1)在年际变化上,EVI在2001、2005、2009年出现低谷值,与其对应年份的干旱强度出现高峰值;在季节变化上,干旱强度的高值段主要集中在夏秋季,低值段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夏季EVI值最大,冬季EVI值最小;(2)去除年际变化和季节性影响的生长季干旱强度、EVI和森林覆盖率年际波动变化明显,并且干旱强度高峰值的年份对应EVI和森林覆盖率出现低值的年份;(3)典型干旱年月干旱强度高值区的空间分布与EVI距平低值区的空间分布存在高度一致性,其中夏、秋季干旱年月的干旱强度和EVI的相关系数分别通过了0.01、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4)除部分地区外,典型春夏秋季湿润年月的干旱强度空间分布与EVI距平的空间分布对应较差,两者的相关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上述结果表明,在典型干旱年月,流域植被的生长状况能够响应大范围的区域气象干旱情况。 相似文献
600.
基于长江流域1963~2016年131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了年降水、强降水(极端降水和暴雨)的集中度(PCD)、集中期(PCP),并结合M-K非参数性趋势检验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长江流域降水非均匀性分布特征及其趋势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类型降水量在流域内非均匀性分布的特征,加强对强降水在时空分布上的理解。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年内日降水量集中度(PCDDP)、集中期(PCPDP)均由下游向上游递增,PCDDP变化趋势不显著而PCPDP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在流域中下游呈增长趋势、上游呈减小趋势;年降水量与PCDDP呈显著正相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流域年极端降水量PCDEP、PCPEP的多年平均分布及变化趋势与PCDDP、PCPDP相似。流域多年平均暴雨量(日降水≥50 mm)从下游向上游递减,在四川盆地较四周高,暴雨在流域东部呈增长趋势,在四川盆地呈减小趋势;年暴雨量集中度(PCDRP)、集中期(PCPRP)从流域东南向西北递减,在湖北、贵州以及四川东部PCDRP呈增加趋势,在流域东南部呈减小趋势;PCPRP在江浙、安徽、湖南及贵州地区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在四川、云南等地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