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4篇
  免费   295篇
  国内免费   724篇
安全科学   284篇
废物处理   28篇
环保管理   148篇
综合类   1767篇
基础理论   327篇
污染及防治   84篇
评价与监测   219篇
社会与环境   156篇
灾害及防治   8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210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利用NCEP/NCAR 1981—2010年逐月的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云南省上空的大气可降水量和水汽通量的月际变化情况,得到云南各地30年平均的大气可降水量范围为5~45kg/m2,并在区域分布上呈"U"字型分布,季节上呈现出夏季多、冬季少、春秋居中的特点;水汽输送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的水气输送最强,但输入远小于输出,夏季的水汽输送较弱,但水汽输入远大于输出;全省垂直积分水汽通量纬向输送比经向输送大得多;每年流经云南省上空的水汽量达到1.72×1012t,且1—5月份,全省水汽为净支出,6—12月份,全省水汽为净收入,全年水汽净收入约2.0×1011t。  相似文献   
752.
以赤潮微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为受试对象,对一株芽孢杆菌WZ01所产的生物絮凝剂去除赤潮微藻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芽孢杆菌WZ01所产生物絮凝剂对人工培养的米氏凯伦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藻液均有去除能力,适宜的絮凝剂质量浓度为40.0~60.0 mg/L,絮凝时间为90~120 min,pH=7.5~8.5,在20~40℃范围内生物絮凝剂对2种微藻的絮凝率无显著区别;Ca~(2+)和Mg~(2+)浓度对生物絮凝剂去除2种微藻有一定影响,适宜浓度为4.0~6.0 mmol/L;适宜条件下生物絮凝剂对人工培养的米氏凯伦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藻液的絮凝率均超过80.0%。研究表明,芽孢杆菌WZ01所产的生物絮凝剂在去除赤潮微藻方面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53.
基于矿井目前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运用子域分区单元子系统通风方式、不同类型的中段通风网路、风流净化、入风流预冷、自然风压的合理利用等技术对通风系统进行 了优化改造.系统改造后,风量充足,风流稳定,通风能力与生产能力相适应,较好地解决了深部通风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效果和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754.
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对条斑紫菜养殖加工行业进行了全周期的碳足迹分析,明确了各环节中碳排放源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100亩条斑紫菜养殖加工过程中碳排放总量为1.25×105~2.47×105 kg CO2,远高于条斑紫菜100亩养殖形成的可移出碳汇量(9.43×103 kg CO2)。基于全产业链的分析,条斑紫菜产业尚不是一个碳汇产业。养殖阶段碳排放量最大,排放源主要来自石油化工材料的大量使用。二次加工阶段碳排放量仅次于养殖阶段,排放源主要来自纸壳包装和塑料包装的大量使用。在一次加工阶段,热源的使用是影响该阶段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生物质燃料是碳排放量最低的热源形式。  相似文献   
755.
756.
随着机械、电子器件可靠性的不断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越来越取决于人的行为。当人处于不良的精神状态,就可能做出本人意愿之外的失误,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针对人的无意识失误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水平,降低事故风险。本文提出的精神熵分析方法,以安全学原理、心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为基础提出六个评价指标,结合熵权法的计算原理。通过班组人员岗前自评的形式,员工给出六项指标的分数,并计算自己的最终得分,以此来评估员工在岗时的精神状态。管理者依据一定原则对低分项进行询问,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最终降低并控制无意识失误导致的事故风险。  相似文献   
757.

The effects of metsulfuron-methyl, a sulfonylurea herbicide, on the wheat soil microorganisms were evaluated by the methods of microbial inoculation culture, and the activities of three enzymes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colorimetric method. The tolerant microorganisms that can resist 500 μ g·g?1 metsulfuron-methyl in the counting culture medium were studied specially. Metsulfuron-methyl distinctly inhibited the common aerobic heterotriphic bacteria, but the effects on common fungi and common actinomycete were not evident. In the meantime, the number of tolerant fungi increased greatly in the rhizosphere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metsulfuron-methyl in contrast to the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the amount of tolerant actinomycete. It indicates that fungi might turn into the dominant microbial type and actinomycete is the sensitive factor in the soil polluted by sulfonylurea residues. The popula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decomposing bacteria, aerobic azotobacter, and nitrite bacteria all increased in the earlier period, but the aerobic azotobacter decreased rapidly in number 30 days later, and the amount of nitrite bacteria also showed a temporary decrease with time 15 days later. However, the denitrifying bacteria just began to increase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crops had grown for 50 days. The amount of sulfur-oxidizing bacteria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growth of crops, and so were the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after metsulfuron-methyl application. To all types of microorganisms, there were more microbes in rhizosphere samples than those in nonrhizosphere except aerobic azotobacter. It means the growth of wheat root system can stimulate the growth of most microorganisms. The activities of hydrogen peroxidase and polyphenol oxidase in soil samples after metsulfuron-methyl application were notab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activities between the samples of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was evident. On the contrary, the activity of dehydrogenase was not inhibit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metsulfuron-methyl, and the rhizosphere effect was not obvious either.  相似文献   
758.
模拟氮沉降对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于2008年4月~2009年4月在龙王山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地进行模拟氮沉降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呼吸,研究氮沉降增加对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沉降没改变土壤呼吸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日变化规律.与对照(CK)相比,低氮(TL)、中氮(TM)和高氮(TH)处理使森林土壤年平均呼吸速率分别降低了8.51%、9.74%和11.24%,使日平均呼吸速率分别降低了4.42%、11.09%和12.17%.森林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存在极显著的指数关系(p0.01),CK、TL、TM和TH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2.53、3.22、2.64和2.92,氮沉降提高了林地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本研究表明,氮沉降显著降低了森林土壤呼吸,但提高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759.
拉萨市气溶胶中碳同位素的组成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8月~2007年7月,在西藏拉萨市西郊(29°38′N,91°01′E)采集了30个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利用14C定量区分了碳质气溶胶的生物和化石来源并分析了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碳质气溶胶中生物碳所占比例的fc值在0.357~0.702之间变化,均值为0.493,明显高于东京和北京等大城市地区的fc均值,但低于Launceston等郊区或偏远地区的fc均值,说明拉萨碳质气溶胶的生物来源占较大比例.fc值季节变化明显,冬季的均值最大,春季逐渐降低,夏、秋季较低.冬季高值与拉萨西郊当地居民使用木材、农业废弃物、干牛粪等燃料的能源结构密切相关;夏、秋季fc值低说明化石碳的增加,与旅游旺季机动车尾气排放增加等相关.δ13CTC变化范围为-26.4‰~-25.1‰,年均值为-25.8‰,其季节变化特征并不明显,但夏季δ13CTC偏大可能与化石碳增多有关.全年碳质气溶胶的δ13CTC变化范围很小,结合fc值的季节变化推断拉萨碳质气溶胶总体上受到生物质燃烧和机动车尾气等几个均匀混合的稳定来源影响.  相似文献   
760.
南京北郊春季含Pb气溶胶粒子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含有重金属的气溶胶粒子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重金属Pb对人体神经系统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含Pb气溶胶粒子的化学特征和来源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于2012年3—4月使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在南京北郊对含Pb气溶胶粒子进行连续观测,并结合自适应共振理论神经网络算法(ART-2a)对其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北郊春季含Pb气溶胶粒子按照化学组成可分为6类:富钾-铅类(K-rich)、扬尘-铅类(DUST)、钾-元素碳-铅类(K-EC)、铜-元素碳-铅类(Cu-EC)、锌-铅类(Zn)和锰-铅类(Mn),它们主要来自钢铁冶炼、城市扬尘、燃油排放和化工排放,贡献率分别为70.66%、24.53%、2.47%和2.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