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9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157篇
安全科学   201篇
废物处理   209篇
环保管理   288篇
综合类   1996篇
基础理论   815篇
污染及防治   1279篇
评价与监测   105篇
社会与环境   126篇
灾害及防治   1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325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396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222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511.
油层注水过程中水质不合要求的危害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油田在二次采油注水过程中,对水质的要求,讨论了水质不合格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12.
VR-GIS技术在小城镇洪水淹没模拟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研究洪水灾害是个研究热点,但小城镇在防洪减灾方面缺少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对VR(虚拟现实技术)-GIS技术在小城镇洪水淹没模拟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解决了系统实现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小城镇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技术及三维可视化、洪水淹没范围的确定,以及洪水淹没实时动态演示等问题。该技术已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所开发的《小城镇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中得以实现。实践证明:小城镇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技术速度快、成本低,适合中国小城镇的信息化现状。利用淹没范围的近似计算模型,可以有效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洪水淹没范围,有利于防洪减灾的迅速决策,且偏于安全。小城镇洪水灾害的三维可视化模拟,可以实时动态地演示小城镇遭受洪灾实况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13.
地震液化引起的地面大变形对桥梁桩基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主要就地震高烈度区液化引起的地面侧向大变形对桥梁桩基的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地面大变形引起的震害情况、液化诱发地面大变形的机理及液化大变形的预测方法、桥梁桩基的震害和液化大变形对桥梁桩基的影响、桥梁桩基抗地面大变形的措施,以及存在问题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14.
本文介绍了以芳纶纤维为主要材料的我国新一代特警战训服面料的技术研发及达到的主要性能指标。通过试验研究,开发了具有高强防撕裂、永久阻燃、耐高温、防静电、防油拒水、防酸碱等具有集成防护功能的特警战训服系列面料。  相似文献   
515.
为了考察中国亚热带不同森林类型对雨雪冰冻灾害的响应模式,以粤北天井山3种代表性的林型—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为对象,于不同森林类型中比较受损森林与未受损森林在凋落物年产量、成分及月际动态方面的差异,从而在凋落物水平上反映不同森林类型在雨雪冰冻灾害后的早期恢复力。研究结果表明,灾后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的年凋落量分别为0.52、3.21、1.37 t.hm-2,比未受损的同种森林类型年凋落量显著减少,减少程度分别为87.89%、53.46%、76.78%。由此可以看出阔叶林的植被恢复情况最好,说明在凋落物水平上,其灾后恢复的早期阶段恢复力最强。在凋落物成分方面,灾后各森林类型叶凋落物所占比例显著增加,枝凋落物所占比例则显著减少。受损针叶林和阔叶林的凋落物月动态与未受损森林基本一致,但其波动幅度较小;在混交林中,受损和未受损森林其凋落量的季节动态模式则表现出不一致性且为不规则型。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亚热带地区优先考虑种植阔叶林以促进受损森林在类似雨雪冰冻灾害的极端天气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516.
纳米氧化镍(nNiO)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纳米颗粒,其水生毒理效应研究还很有限。为探索n Ni O对海洋贝类的毒性机制,本研究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置于不同浓度(0、1、10、100 mg·L~(-1))的n Ni O中暴露96 h,分别测定鳃和消化腺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鳃和消化腺中应激蛋白HSP70和AOX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100 mg·L~(-1)n Ni O处理下,2种组织中MDA含量均显著性升高(P0.01),显示纳米颗粒造成了长牡蛎的脂质过氧化,并可能引起相应的氧化损伤。同时,n Ni O暴露也诱导了长牡蛎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的改变。其中,SOD和CAT活性在10 mg·L~(-1)浓度处理组达到最高,而POD活性在1 mg·L~(-1)浓度组即达最高值。在高浓度n Ni O(100 mg·L~(-1))胁迫下,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比低浓度(1和10 mg·L~(-1))处理组降低,表明抗氧化酶的保护作用在较低浓度暴露下更有效;而热激蛋白(hsp70)和交替氧化酶(aox)基因却分别在长牡蛎消化腺和鳃组织中上调表达(P0.01),并表现出一定的组织差异。说明高浓度纳米颗粒暴露中主要是应激蛋白发挥了作用。本文结果为纳米氧化镍对海洋双壳贝类的毒性机制研究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17.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 Carbon dioxide (CO2)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to the atmosphere. However, gas leakage from deep storage...  相似文献   
518.
为深入研究PEC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设计了1榀两层单跨钢板组合截面PEC柱-削弱截面钢梁组合框架1∶2缩尺试件,并对其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抗震试验。根据实测数据整理,得到了试验滞回特征曲线,并结合试验过程现象记录,分析了试件滞回特性、抗侧刚度退化规律、节点连接性能、耗能与延性和试件破坏模式等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试件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较大的抗侧刚度;采取梁端截面削弱方式可实现梁端塑性铰位置远离节点区,且端板对穿螺栓连接能有效将梁端受拉翼缘拉力转化为对应边对节点区的压力,使得节点区形成了混凝土斜压带传力模式,提高了节点区抗震性能;试件滞回曲线较为饱满,在梁翼缘与端板连接焊缝存在施工缺陷情况下,其整体侧移、延性系数和等效黏滞阻尼比分别达到3.50%(推)/4.50%(拉)、2.92(推)/3.21(拉)和0.306,且承载力仍未下降至其极限承载力的85%,即试件结构具有良好的变形、抗震延性与耗能能力;该试件在循环往复荷载下呈现的破坏模式为梁削弱截面部位和PEC柱脚相继形成塑性铰的塑性机构。  相似文献   
519.
采用高精度间接边界元方法(IBEM)考察地震波入射下隧道-邻近建筑物二维地震动力相互作用的规律。结果表明:建筑物与邻近隧道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整体动力反应规律取决于隧道,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隧道埋深、入射波的频率和角度等因素。隧道位于建筑物正下方时,刚性衬砌隧道(相对围岩)对上部结构主要表现为隔震效应;隧道位于建筑物两侧时,隧道对建筑顶部位移有明显放大效应,最大可放大约40%。同时隧道应力也明显增大,最大可放大约43%。因此实际中需根据隧道-建筑物的空间位置关系,适当调整衬砌隧道与沿线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水平。  相似文献   
520.
PFRs were produced on biochar during Cr(VI) decontamination. PFRs formation on biochar was owing to the oxidization of phenolic-OH by Cr(VI). Appearance of excessive oxidant led to the consumption of PFRs on biochar. Biochar charred at high temperature possessed great performance to Cr(VI) removal.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acilitation of Cr(VI) decontamina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 (PFRs) on rice husk derived biochar. It was found that Cr(VI) remediation by biochar facilitated the production of PFRs, which increas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treated Cr(VI). However, excessive Cr(VI) would induce their decay. Biochar with high pyrolysis temperature possessed great performance to Cr(VI) removal, which was mainly originated from its reduction by biochar from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the corresponding generation of PFRs on biochar was primarily ascribed to the oxidization of phenolic hydroxyl groups by Cr(VI) fro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alysis, which was further verified by the H2O2 treatment experiment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ill help to illust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active functional groups on biochar and provide a new insight into the role of biochar in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