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3篇
  免费   350篇
  国内免费   962篇
安全科学   343篇
废物处理   103篇
环保管理   242篇
综合类   2106篇
基础理论   424篇
污染及防治   532篇
评价与监测   184篇
社会与环境   165篇
灾害及防治   10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61.
典型区土壤重金属空间插值方法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马宏宏  余涛  杨忠芳  侯青叶  曾庆良  王锐 《环境科学》2018,39(10):4684-4693
选择最优的空间插值方法对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的反映和污染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湖北省恩施市典型区表层土壤重金属As和Cd为例,选取常用的反距离权重法(IDW)、径向基函数法(RBF)、局部多项式法(LPI)和普通克里格法(OK)进行空间插值,对比分析了不同插值方法的插值精度及结果差异.同时采用地累积指数和指示克里格法(IK)评价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插值方法对于同一种元素的预测误差相差较小,但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LPI法表现出明显的平滑效应,OK法次之,而IDW法和RBF法极大地保留了元素含量的极值信息,插值结果较详尽.为准确了解局部高背景区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状况,应优选IDW法或RBF法进行插值.以湖北省深层土壤重金属含量算术均值作为背景值,地累积指数污染评价结果显示:As和Cd的超标样点分别占5.5%和99.0%,研究区Cd污染程度较高.IK法污染评价显示:Cd中度-强污染以上的高概率污染区域主要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应重视土壤Cd污染分布,并对其有效治理与修复.  相似文献   
962.
目的研究微生物活性与船用钢DH32腐蚀行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胞外分泌物的提取,研究分泌物浓度对材料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胞外分泌物的组成,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分析金属离子的含量,并使用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去除腐蚀产物后的表面形貌。结果通过电化学阻抗谱的拟合分析,短期内,EPS通过阻碍溶解氧的扩散抑制腐蚀速度,EPS浓度越高,效果越好,即实验初期试样腐蚀的速度与EPS浓度成反比。随着时间的延长,EPS浓度低的溶液中,其EPS络合金属离子的能力很快达到饱和,所以尽管其络合行为能促进试样的阳极溶解,但影响作用有限,此时起到主要影响的还是EPS抑制溶解氧扩散。对于浓度高的EPS溶液,其过量的EPS会促进EPS的官能团与材料表面更多的Fe~(2+)/Fe~(3+)离子键合,使得沉积的EPS保护层变得疏松失去隔离溶解氧的作用,进而加速试样腐蚀。结论海洋微生物胞外分泌物对船用钢腐蚀行为的影响与胞外分泌物的结构与浓度有关,随着浓度升高,EPS从抑制腐蚀变为加速腐蚀。  相似文献   
963.
对宇宙尘探测的历史及主要探测技术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介绍了电离型、压电型、电容型、电阻型、半导体型、质谱型等探测方法以及探测技术的发展,包括复合探测技术及大面积探测方法。基于我国宇宙尘探测技术所开展的研究工作还较少的现状,提出应在深空探测任务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开展相关宇宙尘星载原位探测技术的研究储备,针对复合式探测技术及大面积探测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64.
在论述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的有关基本概念以及中国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现状的基础上,同时对比多种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计算方法,指出了中国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采样点的布置过程中,处理异常值的过程中,选择环境背景值范围的过程中,需要对有关水文、环境地质条件的变化,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地下水水质的准确评价和水化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中国的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提供切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5.
对添加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后生物滴滤塔(BTF)去除乙苯废气的效能及滴滤塔中微生物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鼠李糖脂对生物滴滤塔处理有机废气效能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鼠李糖脂在浓度为21.6 mg·L~(-1)时对微生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BTF2(添加鼠李糖脂)和BTF1(对照)在挂膜启动期间生物量都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添加鼠李糖脂的BTF2在第35 d时生物量比BTF1增加了39.62 mg·g-1.BTF2的挂膜启动时间比BTF1缩短了5 d,并且系统挂膜稳定后对乙苯废气的去除率提高了12%.BTF1和BTF2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基本相同,主要优势菌群是变形杆菌门.在BTF1系统中,变形杆菌门占62.3%;在BTF2系统中,变形杆菌门占81.9%.在属水平上,BTF1下层系统的主要优势菌属占45.7%,在BTF2下层系统主要优势菌属占73.4%.研究表明,在BTF系统中添加鼠李糖脂可以促进优势菌的富集生长,缩短系统启动挂膜时间,强化BTF系统对乙苯的降解,并提高BTF的去除效率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66.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污染物浓度多模式集成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气象局雾-霾数值预报系统CUACE、北京区域环境气象数值预报系统BREMPS和华东区域大气环境数值预报系统WRF-Chem三个环境气象模式预报产品,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多模式集成预报模型.首先通过实验得到BP神经网络的训练函数、隐含层节点数和训练样本长度分别为贝叶斯归一化训练函数trainbr、10和50.随后选取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站点的预报结果检验该模型的预报性能.结果表明:(1)相对于单模式,BP神经网络集成预报的3~72h逐3h污染物浓度和观测之间的归一化平均偏差从-100%~200%降低到-20%~20%,污染物浓度和观测的均方根误差比各单模式降低15%以上,相关系数从0.1~0.8提升到0.3~0.85之间,说明其预报结果优于各单模式.(2)2016年AQI等级评估表明,集成模型预报的北京轻度和中度污染的TS评分分别比CUACE提高22%和10%,在天津重度污染的空报率和漏报率分别降低31%和25%.(3)2016年12月份的重污染过程评估发现,集成模型预报的PM2.5浓度的演变趋势和实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67.
通过批式实验,得到超声波强化Anammox菌活性的最优工作参数,超声频率25kHz、超声时间3min、超声强度0.2 W/cm2,而后在此最优超声强化条件下采用固定床反应器接种传统活性污泥启动Anammox工艺.整个试验过程,温度维持在35℃.在启动阶段,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d,控制进水NH4+-N和NO2--N浓度为70mg/L.反应器运行至第38d,首次表现Anammox活性.运行至53d时,NH4+-N、NO2--N去除速率和去除率分别为30.81,34.97mgN/(L·d)和88.03%、99.91%,总氮去除速率和去除率达60.34mgN/(L·d)和86.20%.R1和R2分别稳定在1.14和0.18.在负荷提升阶段(53~135d),当进水NH4+-N和NO2--N负荷维持在最高值380mg/(L·d)时,NH4+-N和NO2--N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82.74%和97.89%.NH4+-N和NO2--N最大去除速率分别为320.67和379.85mgN/(L·d),最大总氮去除速率和去除率为698.00mgN/(L·d)和91.84%.负荷提高阶段末,R1稳定在1.18左右,R2接近于0.反应器内Anammox菌占主导,存在少量反硝化菌强化总氮去除.  相似文献   
968.
通过接种亚硝化与厌氧氨氧化污泥,以无机高氨氮(110~130mg/L)废水为对象,研究上流式双层填料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反应器上层与下层分别以沸石和聚氨酯海绵作为填料,启动两种填料高度比分别为2:3和3:2的1号和2号反应器,历时139d成功建立自养脱氮系统.结果表明,1号反应器最高总氮去除率达84.4%,2号最高总氮去除率达81.8%,总氮去除负荷分别达0.15,0.14kgN/(m3·d).进水未添加有机碳源时,2号△NO3--N/△NH4+-N一直稳定在特征值0.11附近,自养脱氮系统更为稳定.在添加有机碳源情况下,2个反应器总氮去除率都得到提升,△NO3--N/△NH4+-N也更为稳定.说明一定浓度的有机物能强化系统稳定运行,提高系统脱氮性能.反冲洗稳定后,1号反应器出水NO3--N由未反冲洗前的17.61mg/L降低到10mg/L以下,说明适当的反冲洗可以有效恢复反应器运行,反冲洗与NOB抑制手段相结合能更好地维持反应器的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969.
针对散料硫黄带式输送机胶带清扫效果差的问题,进行了改进试验研究,创新使用非接触式高压风吹清扫器,解决了胶带彻底清扫的同时延长了胶带寿命,实现输送系统安全、环保、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970.
常州市冬季大气污染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常州市冬季大气污染特征,对2013—2015年常州市冬季PM2.5、PM10、SO2、NO2、CO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HYSPLIT 4.9模式研究不同气团来源对常州市各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及潜在污染源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常州市冬季以PM2.5污染为主,其占冬季首要污染物的90%以上,冬季PM2.5小时浓度对应的空气质量级别以良和轻度污染出现频次最多,冬季的ρ(PM2.5)对ρ(PM2.5)年均值的贡献率高达37.4%,不完全燃烧是颗粒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冬季ρ(PM2.5)、ρ(PM10)、ρ(SO2)、ρ(NO2)和ρ(CO)的日变化均呈双峰分布,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交通的早高峰和晚高峰附近.ρ(NO2)在晚高峰明显大于早高峰,而ρ(SO2)和ρ(CO)表现为早高峰大于晚高峰.常州市CO/NOx和SO2/NOx的分析结果表明,常州市交通源的贡献明显,点源对常州市的空气质量的影响也较大.1和6 h的ρ(PM2.5)梯度变化可判识细颗粒物的爆发性增长.冬季常州市受到西北、西和西南等地区的大陆性气流影响较大,其对应的ρ(PM2.5)、ρ(PM10)、ρ(SO2)、ρ(NO2)和ρ(CO)平均值相对较高,且对应的污染轨迹出现概率较大.偏东方向的气流由于移动速度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易造成污染累积,导致ρ(PM2.5)、ρ(SO2)和ρ(NO2)相对较高.WPSCF(源区分布概率)高值区(>0.5)集中于从芜湖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区域和杭州湾区域.PM2.5、PM10、SO2、NO2和CO潜在源区存在较大差异性,NO2、SO2和CO本地化的潜在贡献较PM2.5和PM10更明显.此外,受船舶等影响海洋源区对NO2、SO2和CO的潜在贡献较大.研究显示,长三角区域的大气污染物以本地污染为主,但远距离污染输送贡献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