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8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671篇
安全科学   132篇
废物处理   62篇
环保管理   119篇
综合类   1059篇
基础理论   228篇
污染及防治   355篇
评价与监测   101篇
社会与环境   75篇
灾害及防治   6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6 毫秒
501.
通辽地区因人口剧增和气候条件恶化等因素影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市域生物多样性锐减,物种濒危程度加剧、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规划工作的启动具有紧迫性和战略性。通辽市基于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科技创新、主体功能、分步实施、惠益共享的原则,按照"建设国家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产业开发试验示范区、国家生物多样性示范城市"的总体目标,分近期(2015-2020)和中远期(2021-2030)实施生物多样性"561228"工程,建立组织、法律、资金、科技、监测、种苗"六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实现通辽市绿色跨越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02.
2000~2010年贵州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贵州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在2000~2010年的变化状况,以2000~2010年植被NPP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 IS和SPSS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11年间,草地、城镇用地、阔叶林、针叶林和湿地等面积呈增加趋势,而灌木林和农田则持续减少,其中农田面积变化尤为明显;2000~2010年贵州省植被NPP变化较大,NPP变化范围为778~889 g/(m2·a),平均值为828.1 g/(m2·a),NPP缓慢上升趋势;全省NPP分布有明显地域性差异,铜仁和六盘水为显著增加(P0.05),其余地州市增加缓慢(P0.05)。黔东南年均NPP最高((927±111)g/(m 2·a)),毕节最低((725±107)g/(m2·a))。NPP变化趋势为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而往西北方向NPP波动程度明显;阔叶林和灌木林缓慢下降,而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则上升。NPP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  相似文献   
503.
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可以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但底灰中重金属的存在与迁移转化会形成持续的潜在风险。针对重金属Cu、Cr、Pb和Cr对环境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将模糊专家系统引入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中。首先将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作为输入,然后应用知识库和推理机制来实现重金属对环境危害快速、不确定信息的准确推理,最后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底灰中重金属对环境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价。实验结果验证,该方法能够更快速、准确地做出适当的决定,为底灰的安全处置和再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04.
505.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降雨实验,在三种降雨强度及两种施肥量作用下,分别测定土壤及土壤溶液中TN、TP及有机质的含量,探讨降雨强度及施肥量对水源区中药材种植氮磷污染物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TN、TP由土壤表面层次流向深层次的趋势不断增大,氮磷流失量增加;随着氮、磷肥料施加量的增加,土壤及土壤溶液TN、TP都有增加,氮磷流失量随之增大;一次施肥量过高容易造成肥料堆积土壤表层,氮磷流失量明显增大,少量多次施肥能使肥料利用率提高.  相似文献   
506.
本文以广西大厂锡石-硫化物矿区巴里尾矿库的富碳酸盐尾矿(堆放了20余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BCR三步提取法研究Zn、Cd、Pb和As的化学形态分量以及其总含量在该尾矿铅垂剖面中的分布,并结合尾矿的结构构造、次生和原生矿物成分及其变化等分析,探讨在氧化/酸化条件下富碳酸盐尾矿中重金属的释放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尾矿下层原尾矿中重金属主要以稳定或较稳定的残渣态(As、Pb、Zn、Cd)、氧化物结合态(Pb)及硫化物结合态(Zn、Cd)形式赋存。在酸水淋滤作用下,原尾矿中重金属的释放顺序为Cd≈ZnPbAs;(2)尾矿上部厚层状氧化硬层(厚度1~1.5m)中,Zn、Cd以酸可溶态大量富集,具有较强的迁移性;As、Pb主要以残渣态以及氧化物结合态赋存,其迁移性较差。因此,富含碳酸盐的硫化物尾矿经过氧化作用具有释放多种重金属的潜能。由于这类尾矿中各重金属的赋存状态存在差异性,因此对其迁移性及环境效应须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07.
508.
渭河陕西段潜流带沉积物重金属变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厘清潜流带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变化及与水量交换、沉积物颗粒结构间的关系,于2013年春夏两季对渭河陕西段5个研究断面66个测试点位沉积物的野外原位渗透系数、颗粒粒径、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渭河沉积物渗透系数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物粒径,同时沉积物垂向分层、排列组合也影响其渗透性能;沉积物重金属Cu、Zn、Pb、Cd质量分数在垂向上不同深度其含量大小不同,在时间上总体呈现春季夏季,富集系数(EF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春季Cu、Zn(除华县)、Pb(除眉县)、Cd富集严重且主要受人为输入源影响,夏季除Cd元素外,Cu、Zn、Pb的EF值均1.5,说明其含量主要来源于地壳和岩石圈的自然风化过程;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粘土与粉砂(粒径0.075 mm)百分比与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分数呈弱相关,重金属粒径效应不显著,粒径不是控制重金属含量的主要环境影子;对单一重金属垂向不同深度含量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除Cd外,其余3种重金属在垂向上的相关系数均0.5(p0.01),说明单一重金属在垂向上具有同源性且存在相互迁移与转化.  相似文献   
509.
滇池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从滇池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两个角度出发,研究了滇池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同时探讨了不同磷形态对磷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滇池不同形态磷含量顺序为:有机磷钙(O-P)钙结合态磷(Ca-P)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Al-P)残渣态磷(Res-P)可还原态磷(Fe-P)弱吸附态磷(NH4Cl-P);2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分为2个阶段,即快吸附和慢吸附阶段.快吸附阶段主要发生在0~0.5 h内,而慢吸附阶段主要发生在0.5~4 h.滇池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过程主要在4 h内完成.3外海北部上覆水磷酸盐(SRP)浓度低于沉积物中磷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可初步判断该区域沉积物有向上覆水体释放磷的风险.4不同区域沉积物磷的最大吸附量(Qmax)和总最大吸附量(TQmax)均以外海南部最大.5沉积物本底吸附态磷含量(NAP)与钙结合态磷(Ca-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5139,p0.05),而其他吸附特征参数与磷形态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6与洱海、太湖等湖泊相比,滇池沉积物磷的本底吸附态磷(NAP)和最大吸附量(Qmax)均处于较高水平,磷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510.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the nitrite pathway) is more suitable for carbon-limited industrial wastewater. Partial nitrification to nitrite is the primary step to achieve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The effect of alkalinity on nitrite accumulation in a continuous process was investigated by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 the alkalinity dosage ratio (amount of alkalinity to ammonia ratio, mol/mol).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alkalinity, pH and the state of matter present in aqueous solution. When alkalinity was insufficient (compared to the theoretical alkalinity amount), ammonia removal efficiency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at each alkalinity dosage ratio, with an abrupt removal efficiency peak. Generally, ammonia removal efficiency rose with increasing alkalinity dosage ratio. Ammonia removal efficiency reached to 88% from 23% when alkalinity addition was sufficient. Nitrite accumulation could be achieved by inhibiting nitrite oxidizing bacteria (NOB) by free ammonia (FA) in the early period and free nitrous acid in the later period of nitrification when alkalinity was not adequate. Only FA worked to inhibit the activity of NOB when alkalinity addition was suffici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