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2篇 |
免费 | 686篇 |
国内免费 | 13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36篇 |
废物处理 | 62篇 |
环保管理 | 143篇 |
综合类 | 1113篇 |
基础理论 | 283篇 |
污染及防治 | 423篇 |
评价与监测 | 106篇 |
社会与环境 | 76篇 |
灾害及防治 | 6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61篇 |
2022年 | 116篇 |
2021年 | 111篇 |
2020年 | 104篇 |
2019年 | 92篇 |
2018年 | 81篇 |
2017年 | 97篇 |
2016年 | 105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125篇 |
2013年 | 118篇 |
2012年 | 134篇 |
2011年 | 122篇 |
2010年 | 123篇 |
2009年 | 125篇 |
2008年 | 124篇 |
2007年 | 88篇 |
2006年 | 91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48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70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962.
为了探究太原汾河景区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与环境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监测.在2014年丰水期6~10月对汾河太原景区从上游到下游设置9个采样点进行定期采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太原汾河景区水体中浮游植物主要为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植物,其中蓝藻植物数量最多,其次为绿藻和硅藻.在丰水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现象,7月达到最高.采样点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位于汾河景区中下游的3个样点浮游植物数量最多.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通过冗余分析(RDA)进行整体排序,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与化学需氧量呈显著负相关.硅藻细胞密度与水温、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化学需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各种环境因子的作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不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析,太原汾河景区水体中总氮在整个时空范围内超标,处于轻度到中度富营养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963.
植物硅酸体研究在黄土古气候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表植被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 ,沉积物中保存的各种植物残余是古环境研究的良好材料 ,植物硅酸体因其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 ,成为古气候信息的绝佳载体。在大量现代植物研究基础上 ,科学家们通过对第三纪以来各种沉积物中硅酸体组合的研究 ,较好地恢复了当时的古植被、古气候及其演化特征 ,在缺乏其它化石依据的黄土地层研究中表现更为突出。由于C3、C4 植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环境适应性和同位素组成 ,地层中C3、C4 植物硅酸体相对含量和稳定同位素的研究也被成功地应用于古气候恢复中。在现代气候—植被类型和土壤植物硅酸体同位素研究基础上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 ,建立同位素指标与各种气候因子之间的数学关系 ,将为高分辨率黄土古气候定量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64.
A novel coupled system using Co–Ti O2 was successfully designed which combined two different heterogeneous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sulfate radical based Fenton-like reaction(SR-Fenton) and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sis(Vis-Photo), for 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SR-Fenton and Vis-Photo was observed through comparative tests of 50 mg/L Rhodamine B(Rh B) degradation and TOC removal. The Rhodamine B degradation rate and TOC removal were 100% and 68.1% using the SR-Fenton/Vis-Photo combined process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Moreover, based on XRD, XPS and UV-DRS characterization, it can be deduced that tricobalt tetroxide loca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catalyst is the SR-Fenton active site, and cobalt ion implanted in the Ti O2 lattice is the reason for the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Co–Ti O2. Finally, the effects of th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and cobalt concentration on the synergistic performance were also investigated and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synergistic system was proposed. This coupled system exhibited excellent catalytic stability and reusability,and almost no dissolution of Co2+was found. 相似文献
965.
966.
简述了PFASs在长江流域上、中、下游水环境中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时间变化趋势,探讨了其生物蓄积效应、淡水生物毒性效应和生态风险评价。指出,PFASs广泛赋存于长江流域从上游至下游的干流和支流及湖泊之中,其平均值低于我国其他主要流域;PFOA在长江流域内环境浓度最高,而PFOS在近10年环境管控措施下浓度降至极低,PFBS、PFBA和PFHxA等短链物质正作为替代物使用,可能在未来出现升高趋势。长江流域内水生动物(包括食用鱼类)能够从环境中富集PFASs并通过食物链传输,在其血液、肌肉和内脏中蓄积。虽然目前长江流域生态风险评价表明PFASs总体上风险为低级,但局部高浓度地区仍可能对敏感生物造成基因表达受损等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967.
968.
针对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滤液有机磷污染现状,采用树脂分级、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等方法解析其污染特征和组分结构,进而开展强化去除研究,并初步探究OP的降解转化过程。结果表明:WX-A污泥脱水滤液OP和出水OP平均含量分别为10.1 mg·L−1和0.16 mg·L−1,脱水滤液的回流可能影响出水稳定;亲水性OP和疏水性OP平均含量分别为8.58 mg·L−1和1.59 mg·L−1,OP的生物利用度仅为23.8%,表明以难生物降解形态为主,进一步的组分解析结果验证了该推测;强化去除研究表明,最佳条件是O3投加量为30 mg·L−1、pH为12.0和H2O2投加量为1.5 mL,去除率高达82.9%。O3/H2O2氧化技术可实现脱水滤液难降解OP的高效去除,从而保证出水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969.
现有油田废水中硫酸盐还原菌检测周期长、检测费用较高,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与倍比稀释法(MPN)相结合的DSR-MPN-PCR法,对硫酸盐还原菌进行快速定量检测.从废水中制备了直接用于PCR扩增的菌液,保证了定量准确性;建立以硫酸盐还原菌亚硫酸盐还原酶基因(Dsr)为靶位点的通用探针DSR1F和DSR5R的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灵敏度明显比液体稀释培养法高2个数量级,真实地表征了废水中实际的SRB菌数量,整个操作过程需要3~4 h,检测结果非常稳定,降低了检测费用,可以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970.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规划管理决策属典型的半结构化、多层次、多决策者和多目标的决策问题,为此设计开发了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结构框架、设计原则、开发思路、决策模式和基本功能。系统由数据库、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模型库包括人口动态模型、宏观经挤模型、水资源模拟模型、绿洲生态需水模型和水资源多目标优化分析模型等5个基本模型。在求解水资源多目标优化分析模型时,使用了逐步法(STEM),把多目标化为单目标进行求解,决策者在迭代权衡过程中输入经验与偏好信息来获取满意的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