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1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317篇
安全科学   152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79篇
综合类   870篇
基础理论   145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88篇
社会与环境   67篇
灾害及防治   4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围填海是我国当前海洋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我国沿海围填海活动从数量和强度上都呈增长趋势,在缓解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缺问题的同时,也受多种原因影响而存在大量的闲置现象,形成围填海存量资源。本文以东海区为例,首先分析了围填海存量资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围填海存量资源形成的外部经济环境、产业政策或规划调整、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相关方利益协调不善、围填海企业因素、自然环境客观原因等,最后提出围填海存量资源收储管理对策,重点探讨了闲置围填海海域收回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为完善我国围填海管理制度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2.
ANAMMOX菌利用零价铁还原硝酸盐脱氮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全混式厌氧搅拌罐,研究在自养条件下,ANAMMMOX菌利用零价铁还原硝酸盐为氮气的可行性及最佳反应条件.投加铁屑71 g·L~(-1),接种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200 mg·L~(-1),控制温度33℃±0.5℃,搅拌强度150 r·min~(-1),水力停留时间10 h,pH值为7.0~8.0.在中性条件下,添加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的零价铁还原硝酸盐体系一次性投加零价铁,0~5 d硝酸盐脱氮负荷达到0.12 kg·(m~3·d)~(-1).反应出水氨和亚硝酸盐始终小于2.0 mg·L~(-1),硝酸盐以氮气形式损失,出水pH较进水高值超过8.0,并且可溶性铁含量始终小于7 mg·L~(-1).硝酸盐去除氮能力始终高于0.1 kg·(m~3·d)~(-1).批试实验优化反应条件:在偏酸性条件下(pH值为4~6)反应速度加快,并且液相总氮损失率大于89%.反应温度在30~40℃时,液相总氮损失率大于89%.过于极端的pH值环境及温度环境均不利于耦合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993.
碳酸钙与生物炭对酸化菜地土壤持氮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针对太湖地区稻田改种菜地后带来的土壤酸化现象,以碳酸钙与生物炭作为酸化改良剂,开展室内培养及多次淋洗模拟试验,比较两种改良剂对酸化菜地土壤持氮能力及酸化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碱缓冲曲线法,本试验用酸化菜地土壤每提高1个p H单位需向土壤中添加碳酸钙3.92×10-2mol·kg~(-1)或生物炭27.73 g·kg~(-1).无外源氮条件下碳酸钙添加使土壤氮矿化速率显著提高了37%,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影响不显著;生物炭添加使土壤氮矿化速率显著提高了35%~44%,且显著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含量42%~58%.模拟淋洗下,生物炭添加显著消减渗漏液体积24%,渗漏液氮浓度45%,显著减少氮淋失量42%~57%,而碳酸钙添加对渗漏液体积没有影响,增加了渗漏液中氮浓度,氮淋失量增加了12%~76%.淋洗后,各处理土壤p H值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无外源氮条件下添加碳酸钙处理土壤p H值降幅最低,外源氮添加条件下生物炭添加处理降幅最低.由此可见,碳酸钙对酸化土壤修复效率较高,但在外源氮添加条件下降低了土壤持氮能力,更适用于酸化严重且需要休耕改良的菜地土壤;生物炭在维持土壤p H值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矿质氮留存量,降低氮淋失,更适用于仍在高强度种植的菜地土壤.  相似文献   
994.
王永敏  赵铮  孙涛  王娅  薛金平  张成  王定勇 《环境科学》2016,37(9):3300-3307
以三峡库区周边典型农田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壤利用类型下的界面汞释放通量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并同时对区域内大气汞(TGM)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区TGM浓度范围为2.67~75.5 ng·m~(-3),春冬两季显著高于夏秋季,其均值为(6.26±8.11)ng·m~(-3),明显高于全球TGM浓度背景值.不同地表类型下土壤释汞通量表现为旱地稻田林地;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日变化中最大的释放量出现在正午.不同地表中释汞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均为气温、湿度、光照、紫外线强度、土温等,其中气温和紫外强度是影响不同地表土/气界面汞交换的主要因子;在环境因子与农业活动的外界影响下,土壤本底汞含量对不同界面的土壤释汞通量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5.
研究草本植被群落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营养元素分配及其变化规律对阐明草本植被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延河流域8个不同退耕年限的草本植被群落叶片、根系及土壤为对象,分别对其C、N、P、K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草本植被群落叶片C、N、P、K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44.21、22.34、1.49、14.66mg·g~(-1),C/N、C/P、C/K、N/P平均值分别为21.86、424.72、39.82、20.27;根系C、N、P、K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85.16、5.79、0.27、6.07 mg·g~(-1),C/N、C/P、C/K、N/P平均值分别为60.56、1 019.33、46.55、21.36;土壤C、N、P、K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28、0.18、0.28、4.33 mg·g~(-1),C/N、C/P、C/K、N/P平均值分别为16.43、8.40、0.54、0.66.在退耕1~35年间,草本植被群落叶片C含量上升,N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磷含量整体下降,K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叶片C/N、C/P、C/K、N/P总体呈上升趋势.根系C、N、P、K含量及其特征的变化规律与叶片不尽相同.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C、N含量上升,P含量呈反正弦函数状变化,K含量呈抛物线状变化,C/N下降,C/P、C/K、N/P均上升.在退耕时间序列梯度上,C、P、K在叶片和根系中含量的比值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C、N、P在叶片和土壤中含量的比值下降,C、N在根系和土壤中含量的比值下降.植物营养元素的限制状况及分配规律均与退耕恢复时间响应关系及程度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96.
酸碱改性活性炭及其对甲苯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寒冰  杨兵  薛南冬 《环境科学》2016,37(9):3670-3678
分别用酸溶液(H_2SO_4、HNO_3、H_3PO_4)和碱溶液(NaOH或NH_3·H_2O)浸渍方法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并对酸改性活性炭进行碱溶液二次改性处理,通过表征改性前后活性炭BET比表面积、孔结构、表面官能团等理化特征和测定其对甲苯蒸气的饱和吸附量,研究了影响活性炭吸附甲苯蒸气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酸改性使BET比表面积、微孔面积、微孔容积减少、表面酸性官能团增加,而碱改性呈现相反的理化特征变化.活性炭理化特征的变化可能与改性溶液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有关,并且这种相反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活性炭对甲苯蒸气的吸附.3种酸改性的活性炭对甲苯蒸气饱和吸附量相对于原活性炭减少9.6%~20.0%,而两种碱改性的活性炭则增加29.2%~39.2%.相关性分析显示甲苯吸附量与BET比表面积、微孔面积、微孔容积正相关,而与表面酸性官能团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微孔容积和酸性官能团数量是影响活性炭甲苯吸附的关键因素.二次改性活性炭甲苯吸附量与表面含氧酸性官能团拟合结果则表明,—COOH、C=O和—OH都对活性炭甲苯吸附能力有影响,其中—COOH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有效提高活性炭对甲苯吸附能力,改性宜以提高活性炭微孔容积和减小活性炭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特别是—COOH数量为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997.
998.
介绍了彭城电厂回流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的主要设计参数及工艺流程,并对运行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99.
陕西是我国西部地区文化、科技的强省。虽然能源资源相对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经济发展受地理环境和发展理念的制约,发展水平较之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低碳农业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发展低碳农业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循环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切入点,而且是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转变陕西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试析在建设陕西新农村背景下如何选择符合陕西省低碳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和如何选择促进陕西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近年常用于重金属污染的地积累指数法及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法对关中西部某铅锌冶炼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对人为污染行为作出较为科学的评价,且两种方法可得到相似的评价结果:该冶炼区周边土壤Cd元素为中重度污染,Pb为中等污染,Zn和Cu为轻微污染.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法和地积累指数评价法两种方法都是基于沉积学理论提出,两者各有侧重点,对于重金属污染的系统评价各具合理性;但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在修正其参数后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