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94篇
  免费   577篇
  国内免费   2965篇
安全科学   745篇
废物处理   1216篇
环保管理   1815篇
综合类   5627篇
基础理论   4365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4214篇
评价与监测   1374篇
社会与环境   1222篇
灾害及防治   35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469篇
  2021年   449篇
  2020年   413篇
  2019年   334篇
  2018年   1813篇
  2017年   1777篇
  2016年   1561篇
  2015年   603篇
  2014年   662篇
  2013年   867篇
  2012年   1180篇
  2011年   2041篇
  2010年   1222篇
  2009年   1099篇
  2008年   1413篇
  2007年   1714篇
  2006年   400篇
  2005年   291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302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200篇
  1999年   206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5 毫秒
571.
为提高水质评价的准确性,基于MATLAB及人工神经网络理论,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的BP算法建立漠阳江水质评价模型,充分利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特性,取7项常规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对漠阳江水质进行评价,并将BP神经网络评价结果与单因子评价法及综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网络运行结果表明一致效果良好.同时较传统的水质评价方法,该网络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提高了水质评价等级的准确性,使评价的结果更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572.
以温州市某大学校区内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本地明矾石对含藻水体进行混凝除藻、除浊实验研究,分别进行投加量、搅拌强度、搅拌时间、静置时间及pH值对微藻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以获得处理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恢复河流水体生态自净功能提供理论基础.试验中对投加明矾石前后,水体中浊度、总磷、氨氮和总氮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明矾石最佳投加量为0.35 g/L,最佳搅拌方式为200 rpm搅拌4 min;最佳静置时间为25 min;在碱性或中性水体的处理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573.
通过对太原市2013年冬季SO2、PM10和PM2.524小时浓度均值实时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污染物浓度在城区和郊区差异显著。由于城郊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基本一致,各项污染物24小时浓度月变化曲线趋势基本相同。城郊PM2.5和PM10浓度比值范围与均值差别较小,比值月变化曲线趋势基本相同,城郊颗粒物污染物来源相同或相近。相关性分析表明PM2.5分别与PM10和SO2浓度均为高度正相关关系,三者污染源存在较大一致性,冬季区域污染主要以燃煤排放大气污染物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74.
575.
介绍日本地震救灾志愿者组织的早期形成和发展历程,结合日本的几次大地震归纳其志愿者活动的作用、管理、运行和发展概况。通过将我国汶川地震志愿者的救灾活动与日本的地震救灾志愿者行动进行对比,发现了我国地震救灾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期望能对我国以后的地震救灾志愿者行动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76.
水稻秸秆生物炭对水体中DDE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实验,初步考察了一款水稻秸秆生物炭对水中滴滴涕农药的吸附效应。吸附动力学与吸附等温线的结果表明,水稻秸秆生物炭对水中滴滴涕具有吸附速度快、吸附容量高的特点,在水体有机污染物防治中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77.
578.
南方红壤区氮湿沉降特征及其对流域氮输出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郝卓  高扬  张进忠  徐亚娟  于贵瑞 《环境科学》2015,36(5):1630-1638
本研究通过对江西千烟洲香溪流域雨季氮湿沉降及径流过程进行监测,分析降雨及径流过程的各形态氮浓度变化,探讨南方红壤区氮湿沉降特征及其对流域氮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14年雨季(3~6月)共27场降雨,产生的氮湿沉降负荷达43.64~630.59 kg,氮沉降通量为0.44~6.43 kg·hm-2,呈现出极大的季节变异性;2对其中3场降雨过程进行动态分析发现,当降雨量为8~14 mm时,流域氮沉降负荷达18.03~41.16 kg,而该地区氮湿沉降通量为0.18~0.42 kg·hm-2.其中3场次降雨事件导致流域水体的总径流量为4 189.38 m3,TN总流失负荷16.72 kg,输出通量为4.64 kg·hm-2;DTN总流失负荷为9.64 kg,输出通量为2.68 kg·hm-2;NH+4-N总流失负荷2.93 kg,输出通量为0.81 kg·hm-2;NO-3-N总流失负荷5.60 kg,输出通量为1.56 kg·hm-2.3流域氮湿沉降对流域氮输出的贡献率约为56%~94%,说明降雨对流域氮流失影响巨大,并以硝酸盐为主,流域水体中总氮浓度超过河流水体富营养化阈值(1.5 mg·L-1)存在发生富营养化的隐患.  相似文献   
579.
河口潮汐、盐度、悬浮颗粒物特征因影响化学物质在水体与其他介质之间分配行为,使得咸淡水生物利用度上产生差别,造成咸淡水水质基准标准的差异.重金属如铜,锌,铅,镉和铬等指标由于广泛分布在淡水及海水中,在较高的浓度下可具毒性效应,是现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常规监测项目.本研究以大辽河口为例,探索这些重金属指标在咸淡水河口区衔接情况和响应规律.首先,基于生物、化学和地质地理相似性确定潮汐界面(TCI)和河海边界(FSI)的位置,划分为潮汐淡水区及混合区.其次,分析了一个潮汐周期内重金属指标的变化特征,以及潮汐淡水区及混合区内盐度和悬浮颗粒物对分配系数Kd的影响,结果表明砷、镉和铬等指标更易受盐度的影响,而锌、铜、铅和镍等指标更易受悬浮颗粒物和潮汐状态的影响.最后,结合潮汐状态和分配系数研究结果,根据这些指标在TCI和FSI的变化趋势,归纳为两类响应规律:第一类如砷、镉和铬等指标,这类指标在FSI具有明显的突变点;第二类如锌、铜、铅和镍等指标,从TCI开始发生变化.两类指标在水相-沉积相-颗粒相介质的分配行为表明颗粒相和沉积相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尤其颗粒相中的重金属浓度,取决于悬浮颗粒物的浓度,指标响应差异主要存在于水相中.通过本研究识别出易受不同环境因子(如盐度和SS)控制的敏感指标,提出需关注河口本身特征造成的指标背景差异的必要性,将有助于我国现行水质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的实施和开展.  相似文献   
580.
Spiders have been suspect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roups of natural enemies of insects worldwide. To document the impact of the global spider community as insect predators, we present estimates of the biomass of annually killed insect prey. Our estimates assessed with two different methods suggest that the annual prey kill of the global spider community is in the range of 400–800 million metric tons (fresh weight), with insects and collembolans composing >90% of the captured prey. This equals approximately 1‰ of the global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Spiders associated with forests and grasslands account for >95% of the annual prey kill of the global spider community, whereas spiders in other habitats are rather insignificant contributors over a full year. The spider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annual crops contribute less than 2% to the global annual prey kill. This, however, can be partly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annual crop fields are “disturbed habitats” with a low buildup of spider biomass and that agrobiont spiders often only kill prey over short time periods in a year. Our estimates are supported by the published results of exclusion experiments, showing that the number of herbivorous/detritivorous insects and collembola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spider removal from experimental plots. The presented estimates of the global annual prey kill and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spider predation in different biomes improve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spider ecology and provide a first assessment of the global impact of this very important predator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