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18篇 |
免费 | 672篇 |
国内免费 | 167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82篇 |
废物处理 | 244篇 |
环保管理 | 353篇 |
综合类 | 3020篇 |
基础理论 | 985篇 |
污染及防治 | 1478篇 |
评价与监测 | 240篇 |
社会与环境 | 277篇 |
灾害及防治 | 1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0篇 |
2023年 | 116篇 |
2022年 | 267篇 |
2021年 | 247篇 |
2020年 | 233篇 |
2019年 | 173篇 |
2018年 | 181篇 |
2017年 | 262篇 |
2016年 | 246篇 |
2015年 | 335篇 |
2014年 | 378篇 |
2013年 | 434篇 |
2012年 | 410篇 |
2011年 | 402篇 |
2010年 | 292篇 |
2009年 | 332篇 |
2008年 | 345篇 |
2007年 | 335篇 |
2006年 | 272篇 |
2005年 | 179篇 |
2004年 | 167篇 |
2003年 | 152篇 |
2002年 | 173篇 |
2001年 | 157篇 |
2000年 | 141篇 |
1999年 | 129篇 |
1998年 | 141篇 |
1997年 | 122篇 |
1996年 | 127篇 |
1995年 | 80篇 |
1994年 | 79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7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PP)在环境介质及生物样本中被广泛检出,为探究TDCPP的潜在神经毒性以及作用机制,以C57BL/6小鼠为动物模型,考察经300 mg·kg-1·d-1的TDCPP持续染毒35 d后,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功能相关因子及血清代谢组学的变化。结果显示,小鼠在TDCPP染毒35 d后,大脑皮层中5-羟色胺(5-HT)含量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而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神经营养因子-3(Ntf3)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同时,TDCPP染毒显著干扰了小鼠的代谢过程,引起异亮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β-葡萄糖等多种神经性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改变,以及氨基酸代谢、糖类代谢和脂质代谢紊乱。研究结果表明,TDCPP的神经毒性效应与神经炎症和神经元损伤相关因子转录水平改变,以及代谢失衡引起的信号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2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环境影响十分严重,绝大部分进入水环境,危害水生生物健康,进而影响人类健康。17α-甲基睾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MT)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雄激素,但在鱼体内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探究MT对鱼类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MT(0、25、50和100 ng·L-1)处理864尾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分别在7、14和21 d取肝脏样品。用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研究MT对稀有鮈鲫肝脏组织的影响;用RT-qPCR检测4个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及5个脂质代谢相关基因(acaca、acacb、fasn、gpat1和cpt1α)的mRNA表达;用ELISA法测定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表明,MT会对稀有鮈鲫肝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50 ng·L-1 MT处理14 d,肝脏组织损伤最明显。25 ng·L-1和50 ng·L-1 MT处理14 d,相关基因的表达均显著变化(P<0.05)。mRNA表达与组织学结果均表明50 ng·L-1 MT对稀有鮈鲫肝脏影响最为显著。100 ng·L-1 MT处理21 d,acaca、cpt1α和gpat1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MT对雌鱼肝脏甘油三酯影响较雄鱼大。综上,MT通过影响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干扰了稀有鮈鲫肝脏脂质代谢过程,进而对肝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由于MT在不同性别鱼体内的代谢途径不同,推测MT在稀有鮈鲫体内可能被芳香化为雌激素(ME),从而发挥部分雌激素作用。 相似文献
123.
土壤生物的学习行为是一种综合性的神经高级活动,对土壤中的神经毒性污染物生态风险监测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设计了一套试验装置,基于蚯蚓对白光刺激的厌恶本性,通过振动-白光配对刺激,对蚯蚓进行学习训练,使蚯蚓领会借助加速移动阻止白光刺激的策略,通过蚯蚓到达移动位移阈值的时间测定,对蚯蚓的学习行为进行测试,建立了蚯蚓的学习行为测试方法。采用建立的测试方法,对土壤中东莨菪碱和毒死蜱诱导下蚯蚓的学习行为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3 mg·kg-1东莨菪碱与4~12 mg·kg-1毒死蜱污染处理均对蚯蚓的学习能力造成了损伤,污染浓度越高,蚯蚓的学习能力损伤越严重。该测试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土壤污染导致的蚯蚓学习行为变化,有望用于低浓度神经毒性农药污染土壤的神经毒性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24.
诺氟沙星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抗生素,但其对轮虫的毒性作用尚不清楚。为调查诺氟沙星对轮虫的毒性及其与藻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试验终点对诺氟沙星污染的相对敏感性,本文以萼花臂尾轮虫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斜生栅藻密度(1.0×106、2.0×106和4.0×106 cells·mL-1)下不同浓度(0、5、20、35、50、65和80 mg·L-1)的诺氟沙星对其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与3个藻密度下的对照组相比,暴露于5~80 mg·L-1诺氟沙星溶液中的轮虫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显著延长,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显著提高。5 mg·L-1的诺氟沙星使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的延长幅度随着藻密度的升高而增大,但6个处理组的平均提高幅度却随着藻密度的升高而减小;5 mg·L-1的诺氟沙星对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的提高幅度随着藻密度的升高而增大,但6个处理组的平均提高幅度却在2.0×106 cells·mL-1的藻密度下最小,4.0×106 cells·mL-1的藻密度下最大。1.0×106 cells·mL-1的藻密度下,诺氟沙星浓度对轮虫后代混交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2.0×106 cells·mL-1的藻密度下,暴露于5~35和80 mg·L-1诺氟沙星溶液中的轮虫后代混交率显著降低;4.0×106 cells·mL-1的藻密度下,暴露于5、35和80 mg·L-1诺氟沙星溶液中的轮虫后代混交率显著降低。当藻密度为1.0×106和2.0×106 cells·mL-1时,诺氟沙星浓度与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之间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当藻密度为4.0×106 cells·mL-1时,诺氟沙星浓度与轮虫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之间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本研究表明,亚致死浓度的诺氟沙星促进轮虫的存活、发育、孤雌生殖和种群增长,促进作用的幅度受藻密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5.
由于大量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CO2浓度持续增加,其中约1/3被海洋吸收,导致表层海水pH值降低和碳酸盐平衡体系波动,即“海洋酸化”现象。污染物的海洋环境效应一直是全球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实际环境中,海洋酸化往往与污染物共同存在并作用于海洋生态系统,且海洋酸化极有可能改变污染物的海洋环境行为从而影响其毒性效应。但现有研究大多针对海洋酸化或者污染物单独作用下的毒性效应展开,对海洋酸化与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的研究不足、亟待加强。为此,综述了近年来海洋酸化与典型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新型污染物(人工纳米颗粒)的相关文献,重点阐述了海洋酸化对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和海洋酸化与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指出当前的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6.
为探究镉(Cd)对海洋动物的毒性效应,考察了不同质量浓度(0.005、0.05和0.5 mg·L-1) Cd处理对单环刺螠相关免疫生理指标及主要组织中Cd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下,血细胞密度(density of hemocyte, DHC)先升后降再升,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活力先升后降,溶菌酶(lysozyme, LSZ)活力先降后升再降,至处理96 h,处理组DH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蛋白含量变化不显著;除低浓度胁迫组(0.005 mg·L-1)PO活力与对照组相近外,其他处理组的PO和LSZ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力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过氧化氢(H2O2)含量先升后降再升,至胁迫96 h,各处理组SOD活力、MDA和H2O2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之,Cd胁迫对单环刺螠非特异性免疫影响显著,Cd的短期胁迫可刺激DHC、PO和LSZ升高,免疫力增强,而高浓度Cd的胁迫时间较长会造成机体解毒能力下降,持续刺激机体产生过氧化反应,MDA含量升高,可作为单环刺螠在Cd长期胁迫下的免疫检测指标。不同胁迫浓度组单环刺螠肌肉和消化道中的Cd含量随胁迫时间均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P<0.05),其蓄积量水平为:消化道>肌肉,具有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7.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合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制备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絮凝剂,采用二步法制备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单体,即在强碱性条件下由烯丙基氯和二甲胺反应先生成二收藏 -烯丙基叔胺,将该叔胺分离出来并再次加入烯丙基氯同会2丙介质中结晶析出委胺晶体。 相似文献
128.
为了考察生活垃圾复垦排矸场的渗滤水特性,对垃圾与矸石在三种不同堆置方式下重点考察了渗滤水pH值、COD、F~-、Cr~(6 )和全Hg浓度;并对腐熟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容重、含水量及饱和水等进行了测定。试验研究表明,垃圾与矸石均匀混合堆置方式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9.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release of base cations and Al3+ at the treatment with simulated acid rain (SAR) in main soil types collected from South Chin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s of base cations increased obviously when the pH value of simulated acid rain was lower than 3.0 or 3.5. Compared with the leaching of K+ and Na+, the leaching of Ca2+ and Mg2+ was affected by the pH value of SAR. Only when the amounts of base cations leached from soils exceeded the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the pH value of leaching solutions decreased sharply and the amounts of released Al3+ increased. The H+ buffering mechanisms, which were affected notonly by the pH values of SAR, but also by the types and solid components of soils, were proposed for the main soils studied. 相似文献
130.
In order to develop new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microanalytical nuclear techniques, scanning proton microprobe(SPM)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rmine homogeneity level within 100x200 μm2 micro-area on the small pieces of IAEA urban dust reference materials. The experimental methods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IAEA-396A/M Vienna urban dust is homogeneous enough for small sample analysis of standard reference material (SR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