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77篇
安全科学   79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50篇
综合类   236篇
基础理论   56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等斜率灰色聚类法与化工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丁进宝  周耀文 《化工环保》1993,13(1):45-49,6
等斜率灰色聚类法以等斜率方式构造白化函数,拓展了各类白化函数的污染范围,并引入修正系数概念,使污染级别分级值对相邻两类级别具有相同的亲疏关系,避免了误判现象的发生。该法分辨率高,信息利用率也高,评价结果能同时给出评价对象所属的污染级别和各评价对象污染程度的大小,是较为科学合理的新的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3.
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鄂南红壤丘陵典型区的三个村为代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 1981和 1998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质量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 ,17a间水田减少了 2 1% ;其余的利用方式则有不同幅度的增加 ,居民地、水域、林地、园地和旱地增加了 4 2 .2 %、99.6 %、8%、5 6 .8%和 8%。土壤质量有从优劣两端向中等靠拢的趋势 ,17a后 、 、 和 等地面积分别减少 18.6 %、12 .2 %、2 9.6 %和 2 5 % ; 等地增幅达 5 1.9%。土地利用方式及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方向和强度的关键因子 ,园地和林地的土壤质量大多得到明显改善 ,水田的Δ SQI多数呈下降的趋势 ,旱地的土壤质量变化比较复杂 ,与土地利用结构相关。依此 ,本文探讨了定向培育土壤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34.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建设中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发展很快,1980~1989年10年间,我国新建高层建筑仅1000余幢,1990~1991年两年间,新建高层建筑1000余幢,1992年一年就新建高层建筑1000余幢,而1993年新开Xi的高层建筑已达Z000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高层建筑已超过100O0幢。由于高层建筑的基础必须有足够的埋深以满足建筑物整体稳定的要求,同时为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这就使得深基坑工程也越来越多。而深基坑工程事故亦在建筑工程界资常实出。据调查,基坑工程导致的安全和环境问题约占工程总量的10%~15%,高地下水位…  相似文献   
35.
36.
为探究铀矿井下常用的2种口罩对气溶胶粒子的过滤特性,在我国南方某铀矿山,利用APS3321型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对井下工作人员常用纱布口罩和KN95型口罩的过滤特性进行了研究.井下气溶胶监测数据显示,该铀矿井下典型作业场所PM10的质量浓度介于0.069~ 9.800 mg/m3,个数浓度介于173.918 ~2 561.600个/cm3;PM2.5的质量浓度介于0.039~0.479 mg/m3之间,个数浓度介于173.100~2 556.382个/cm3之间.口罩过滤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KN95型口罩和纱布口罩对PM10的平均过滤效率分别为95%和76%,对PM2.5的平均过滤效率分别为93%和61%,可见KN95型口罩过滤效率明显高于纱布口罩;2)在0.5~3.5 μm粒径范围内,2种口罩对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均随粒径增大而增大,在3.5~ 10μm粒径范围内,2种口罩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均接近100%;3)无论从质量浓度还是个数浓度来看,经口罩过滤后的气溶胶粒子大多数分布在2.5μm粒径范围内,表明PM2.5是主要的气溶胶污染物.  相似文献   
37.
油沙豆(Cyperus esculentus)是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高利用价值新兴经济作物,在我国沙区调整种植结构及沙化土地改良中有重要作用. 油沙豆茎块在采收过程中易破坏表层土壤、引发风蚀,因此,探究油沙豆防风阻沙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是实现油沙豆在沙区种植的重要前提. 本文基于乌兰布和沙漠油沙豆农田现有间作模式,通过风洞模拟试验,探究不同风速下6种间作模式(2种间作作物×3种带间距)的防风蚀效果. 结果表明:①不同带间距模式在各风速下的风速廓线均呈对数形式,粗糙度随带间距的增加而减小. ②间作作物对垂直流场结构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间作玉米各带间距模式近地表风速均低于当地起沙风速(6 m/s);间作向日葵各带间距模式近地表风速均高于起沙风速,约为9 m/s. ③风速对各间作模式的防风效能具有显著影响,防风效能随风速的增大呈减小趋势. ④间作带的防风效能随带间距的增加而减小,表现为带间距8 m>带间距16 m>带间距24 m. 间作玉米模式的防风效能大于间作向日葵模式,其中,玉米带间距8 m及16 m的模式其近地表防风效能均大于50%,是油沙豆农田防风阻沙的最优模式. 研究显示,考虑到农田的经济效益,带间距16 m的间作玉米模式是油沙豆农田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38.
影响基坑基底隆起的因素存在极大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基底隆起变形量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而采用有限元法对基坑基底隆起变形量进行分析是个有效的途径。本文以上海某深基坑为例,基于ABAQU S软件对该基坑基底隆起变形量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表明,基底隆起最大变形量发生在离基坑侧壁约以SMW围护桩入土深度为半径的圆内侧。本文将为基坑隆起问题的定量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9.
为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薄弱环节,弥补事故树分析中基本事件相互独立、只设置0和1两种状态的不足,针对基本事件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对事故的影响,融合专家打分、模糊数学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共同探究矿山顶板事故的FTA-Fuzzy-Vensim分析方法。首先绘制矿山顶板事故的事故树;然后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各基本事件的概率,再由三角模糊概率确定最有可能发生事故的概率,并依据基本事件的敏感性分析找出事故树的薄弱事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措施;最后运用Vensim软件对提出的治理措施进行矿山顶板安全水平仿真模拟,验证治理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导致事故发生的事故树基本事件中有若干薄弱事件,对薄弱事件采取治理措施后顶板安全水平由初值10上升到85且稳定在该水平,说明治理措施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40.
用灰色聚类法进行厂区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进宝  程永平 《化工环保》1991,11(2):111-114
通过实例介绍了灰色聚类法的步骤。聚类结果能同时给出评价对象所属的污染级别和各评价对象污染程度的大小,结论与实际情况较吻合。该方法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