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75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147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41.
土体动模量和阻尼比是动力学特性的重要表征参数,在工程抗震分析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对动模量和阻尼比试验成功模拟的基础上,改变数值模型中相应的试验条件,探讨了试验中土体动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因素固结比、围压、试样级配、试样密实度和动应力频率。结果表明:筑坝反滤料的固结比对动模量的影响比较符合Hardin推导公式的结果;最大动模量与围压呈正比;随着密实度的降低,最大动模量亦降低;动应力频率对动模量和阻尼比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42.
海岛生态环境脆弱,保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自然资源,促进海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海岛保护法的根本宗旨。论文试图借鉴陆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路,结合海岛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特殊性,从生存支持、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与智力支持四个层面选取指标,并将熵权法和非结构性决策模糊集理论模型相结合确定海岛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海岛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引入可变模糊评价方法,建立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海岛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对辽宁省长海县2001-2011年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进行评价验证,识别影响长海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存在的问题与限制性因子,为提高海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科学的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43.
采用还原铁粉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以ADMI7.6作为主要测试指标,考察铁粉投加量、反应时间以及进水pH对出水水质的影响,并研究在此过程中铁粉还原作用和混凝絮凝作用对整体效果的贡献比.结果表明,条件1:铁粉投加量=1.0 g.L-1,反应时间150 min,进水pH 2;条件2:铁粉投加量1.0 g.L-1,反应时间150 min,进水pH 3.条件1时,ADMI7.6去除率达到80%,但铁泥量大,酸碱消耗大,在此反应条件下,铁粉还原去除40%,混凝絮凝去除60%;条件2时,ADMI7.6去除率达到50%左右,产铁泥量小,经济合理;在此反应条件下,铁粉还原去除55%—63%左右,混凝絮凝去除37%—45%左右.经XAD8/XAD4树脂联用,分析疏水酸、非酸疏水物质、弱疏水物质及亲水物质4类有机物的去除情况表明,条件1时,能够高效去除非酸疏水物质,去除率为95%,对于疏水酸以及弱疏水物质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条件2时,对4类有机物去除均有一定作用,但对于非酸疏水物质以及疏水酸的去除效果要略差于条件1.  相似文献   
44.
采用UV+TiO2光催化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考察了反应时间、TiO2投加量以及初始pH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TiO2投加量800 mg·L-1,反应时间8 h,反应pH为原水pH(6.5~8.0),在此操作条件下,ADMI7.6、DOC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6%、20%及46%;选取两组反应条件,对其进出水采用XAD-8/XAD-4树脂联用技术,分析疏水酸、非酸疏水物质、弱疏水物质及亲水物质4类有机物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UV+TiO2光催化氧化处理工艺都能够长期有效去除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中的弱疏水物质、疏水物质和非酸疏水物质引起的色度.  相似文献   
45.
广东省土壤硒空间分布及潜在环境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东省260个土壤剖面数据,开展区域尺度下的土壤总硒(Se)质量分数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硒含量变异性较强,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特征,其几何质量分数为0.23 mg·kg-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层土壤硒基线质量分数范围为0.13到0.41 mg·kg-1,处于硒缺乏与中等含量水平之间。土壤硒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区域成土母质密切相关,表现为:高硒质量分数的土壤主要位于石灰岩和砂页岩区域,而低硒质量分数的土壤主要位于紫色页岩和花岗岩地区。土壤硒缺乏可能是影响研究区人体健康的重要问题。此外,研究区由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引发的流入周边水体的土壤硒每年可高达23 t。  相似文献   
46.
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探讨及磷对锌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芳  刘忠珍  刘世亮  介晓磊  化党领 《生态环境》2011,20(11):1770-1776
采用室内培养和吸附解吸两种方法,探讨了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随添加锌量的增加而增加,低磷质量分数处理可提高土壤锌有效性,但高磷质量分数处理却降低了土壤锌的有效性;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均随锌添加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在施锌25 mg.kg-1背景下,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随施磷质量分数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添加磷量小于180 mg.kg-1时,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显著地高于其他处理,但随添加磷量的增加,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当磷添加量大于540 mg.kg-1时,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明显低于其他磷处理,说明当添加磷量小于180 mg.kg-1时,磷提高土壤中锌有效性的主要机制是二者竞争吸附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点位的竞争机制;当添加磷量大小540 mg.kg-1时,磷影响锌有效性的主要机制为沉淀作用。在土壤施磷量为180 mg.kg-1时,随添加锌质量分数的提高,土壤中速效磷质量分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吸附-解吸研究表明,随土壤中速效磷质量分数的提高(27.60~2773.86 mg.kg-1),土壤对锌的吸附量先降低再增加,而KCl解吸的锌量却是先增加再降低。因此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为,土壤中磷和锌质量分数均较低时,磷与锌有效性呈协同作用;当磷或锌质量分数过高时,协同作用减弱;磷和锌质量分数再增加二者的有效性将出现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47.
通过将不同含量马来眼子菜残体堆积在沉积物中,分析表层沉积物理化性质以及流变特性变化,明确沉水植物残体堆积量对表层沉积物性质的影响.经过一个月的实验后,发现随着沉水植物残体堆积量的增加,表层沉积物密度呈指数型下降趋势,并伴随着浮泥形成.同时,粒径分布结果表明沉水植物残体在沉积物中的腐解导致了沉积物的絮凝和团聚.且沉积物胞外聚合物(EPS)中高比例的多糖/蛋白质使沉积物颗粒不易沉积,有利于浮泥形成.此外,流变试验中沉积物的屈服应力值与沉水植物残体堆积量呈指数衰减(R2=0.97),当堆积量超过0.4%后,浮泥屈服应力逐渐稳定,易于发生再悬浮现象.因此,本研究加深了对沉水植物残体在沉积物腐解对沉积物性质影响的认识,并对沉积物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废轮胎热解回收燃料油和炭黑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废轮胎热解的工艺、机理、动力学及设备,提出了今后废轮胎热解资源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9.
雷奇清 《化工环保》2001,21(6):369-369
对于过氧化氢后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稀碱,国内各厂家基本上都是采用真空蒸发浓缩成浓碱再利用的方法来处理.因浓碱经过多次利用,又受到过氧化氢生产中产生的可溶性有机杂质的污染成为废碱而被排放.近几年来,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过氧化氢工业发展迅速,国内现有几十家大中型企业.因此,废碱污染环境问题必须尽快解决.针对上述情况,经过试验研究出了过氧化氢后处理废碱治理和利用技术.该技术不但解决了废碱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变废为宝,给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废碱的来源 过氧化氢是采用蒽醌法来生产.主要生产过程是,将蒽醌、芳烃、磷酸三辛醌配制成工作液,工作液经过钯催化剂的催化而氢化成氢蒽醌,氢蒽醌再经过空气氧化,最后用纯水萃取得到过氧化氢和工作液.工作液须经浓碱处理后再循环利用,从而产生废碱(稀碱). 经分析,废碱的主要成分为:磷酸氢二钾(300 kg/m3)、碳酸钾(160 kg/m3)、其他可溶性有机杂质(蒽醌降解物的质量分数为1%~2%).废碱液的密度(20℃)为1.2 kg/m3,pH为11~12. (2)利用废碱生产磷酸二氢钾 用工业磷酸(质量分数为85%)将废碱液调至pH为4~5,用刚果红试纸测反应液为浅紫色为准.然后待反应液静置分层,将上层油状物去掉,再送入真空蒸发罐浓缩至密度( 20℃)为1.32~1.33 kg/m3,经过滤、冷却(至室温)、离心后得到磷酸二氢钾,母液回中和器循环使用. (3)产品质量 对得到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分析,结果为:外观白色结晶,磷酸二氢钾(以干基计)质量分数98.0%、水分3.0%、水不溶物0.20%、氯化物0.1%、铁0.002% 、砷0.00 3%、重金属(以Pb计)0.002%,pH 4.4~4.6,产品质量符合GB1963-80一级品标准. 用该方法处理1 m3废碱需消耗工业磷酸350 kg,可以获得磷酸二氢钾8500 kg,按现市场价计算, 可获纯利润2010元. 废碱经回收处理后,不仅解决了废碱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0.
石灰性土壤中磷锌对小麦生长及锌吸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磷锌在土壤-植物系统中复杂的交互作用,文章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石灰性土壤中施磷肥对小麦生长及吸收锌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锌明显增加了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的质量分数,且土壤中wDTPA提取态锌随着施磷质量分数的提高逐渐增加;不同施磷质量分数背景下,随施锌质量分数的提高小麦茎 叶 籽粒壳的干重有所降低,却增加了小麦籽粒的干重;在各质量分数锌背景下施不同质量分数水平磷,明显地降低了小麦茎叶中锌的质量分数,但提高了籽粒中锌的质量分数,并增加了锌累积量;小麦地上部锌质量分数和锌累积量均随施锌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石灰性土壤中施磷肥提高了土壤中锌的有效性,促进了小麦生长,降低了小麦茎叶中锌的质量分数,促进了锌元素从植株向籽粒的运输,增加了小麦籽粒中锌的质量分数,促进了小麦地上部分对锌元素的总吸收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