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6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由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发的“废塑料、粉煤灰和农作物秸秆共混模塑制备新型复合材料”成果,近日荣获吉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相似文献   
142.
流式细胞术在铜对藻类生态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了铜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作用 ,结果表明 ,一定浓度的铜对藻类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而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铜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96h的EC50 为 82 86μg·l- 1 ,当铜浓度为 1 0 1 2 5 μg·l- 1 时 ,藻细胞的生长几乎完全受到抑制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可以说明铜对藻类群体作用的过程 ,即铜并不是同时对所有的藻细胞产生抑制作用 .低浓度时只是对部分细胞产生抑制 ,随着铜浓度的升高 ,受到抑制的细胞也越多 ,当达到最高浓度时 ,几乎所有细胞的生长都受到抑制 .  相似文献   
143.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研究种群初始状态的变化及外源种群介入对藻类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细胞密度的增加可以降低Cu2 的毒性效应.当微囊藻初始细胞密度从103上升到105cells·ml-1时,24h Cu2 处理后微囊藻酯酶活性的EC50值从4.4μg·l-1上升到37μg·l-1.而外源种群(栅藻、小球藻)的介入也可降低Cu2 对微囊藻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44.
为了解典型重金属污染物铜(Cu)在城市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及其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在北京市四环以内的典型功能区采集了30个地表灰尘样品并测定了Cu的浓度。结果表明,地表灰尘样品中Cu的平均浓度为102.53μg·g~(-1),远高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商业区Cu浓度的均值更达到了169μg·g~(-1)。居住区、街道和商业区单位面积上Cu的负荷较高,对人类的健康威胁较大。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地表灰尘中Cu引起的非致癌风险对儿童的威胁程度高于成人,手-口摄人的方式是非致癌风险最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5.
重大危险源管理是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出台和修订了一批重大危险源相关的法律、规章、文件、标准等,对重大危险源管理提出了明确、细致的要求。汇总并分析了国家对重大危险源管理的相关要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规范化的基于内容的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法,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基础、框架和与其他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该方法对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工作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实现重大危险源的动态管理,能够提高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水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146.
通过监测论证了锅炉烟气湿式碱法脱硫净化装置耗碱量与锅炉实际二氧化硫排放速率的关系,分析了净化器循环水pH值变化与锅炉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之间存在着定量关系,并推导出计算模式  相似文献   
147.
升温过程对藻类复苏和群落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模拟升温方法培养太湖的冬季底泥,培养温度从5.5~30℃设计为8个水平,在各温度水平显微观察藻类群落组成,计算比生长速率,同时采用荧光法分析光合色素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绿藻和硅藻在9℃时开始复苏,蓝藻在12.5℃开始复苏.虽然蓝藻复苏较晚,但是蓝藻复苏后的比生长速率高于绿藻和硅藻.12.5℃以后,藻类群落主要由蓝藻、绿藻、硅藻组成.在12.5℃和16℃时绿藻占优势;蓝藻在19.5℃以后占优势.叶绿素a浓度在9℃和16℃均明显升高,而藻蓝素浓度仅在16℃时明显升高.光合色素浓度的升高与绿藻和硅藻的复苏同步进行,但滞后于蓝藻的复苏.  相似文献   
148.
多介质环境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是使用模型时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了解模型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可筛选出对模型预测结果具有显著影响的化学品物化参数和环境参数,有助于减少数据收集工作量,能侧重收集所要评估区域关键的环境参数和实际环境条件下的物化参数值,从而提高模型预测结果的可信度,为化学品管理决策提供准确数据.本研究以化学物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为例,采用局部敏感性分析法中的一次一个变量法和全局敏感性分析法中的回归分析法,分别对多介质环境模型New Equilibrium Criterion模型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亨利常数、LevelⅢ向空气排放率和沉积物沉积速率等参数值的变化对模型预测结果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9.
污染源汇入和闸坝拦截等因素能够影响城市河流水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表现在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分别于春季、夏季和冬季3个季节对北运河干流的10个点进行水样采集,通过16S rDNA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分析手段研究了北运河河道水体浮游细菌的群落结构,以揭示流域微生物多样性以及浮游细菌群落与水质因子的响应关系。共得到47种不同的片段,其中218bp片段是优势菌。T-RFs片段计算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目前北运河水体生态结构已经较为脆弱。冬季与其他季节的群落组成有明显差别,夏季细菌丰度高于冬季。通过CANOCO软件分析浮游细菌群落结构与水质指标的空间特点,发现水体流动性降低、支流汇入和污染源的汇入都会引起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空间上的改变;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总磷、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温度对北运河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0.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细菌的耐药性,直接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加剧了抗生素的环境生态风险.为了研究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扩散与抗生素浓度之间的关系,本文以磺胺氯哒嗪(sulfachloropyridazine,SCP)为研究对象,测定了SCP对只有磺胺敏感大肠杆菌的单一菌液的生长和突变效应的影响,SCP对含有耐磺胺大肠杆菌和磺胺敏感大肠杆菌的混合菌液的生长、突变及RP4质粒和R388质粒的接合转移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单一菌液的突变促进效应浓度区间(RCS)和突变促进无效应浓度RC0-1皆小于混合菌液;4.0×10~(-5)—8.7×10~(-5)mol·L~(-1)浓度范围内SCP作用下,单一菌液的突变效应受抑制而混合菌液的突变效应相较于空白组显著促进(P0.05);1.9×10~(-5)—6.3×10~(-5)mol·L~(-1)浓度范围的SCP能够促进混合菌液的突变,对ARGs的筛选风险较大,且SCP在6.3×10~(-5)—1.5×10~(-4)mol·L~(-1)范围对RP4和R388质粒的接合转移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在本实验浓度范围内SCP对接合子的促进风险较小.综上,单一菌液的效应不足以说明环境中磺胺类抗生素的突变风险,研究磺胺类抗生素对耐药基因传播的影响时应混合耐磺胺大肠杆菌和磺胺敏感大肠杆菌作为受试菌,实验证明环境中低浓度的SCP对抗性基因的产生的促进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