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3篇
安全科学   91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176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9 毫秒
101.
为更合理地进行应急方案比选,减少不确定因素和决策者偏好对决策结果的影响,构造了1种更加适应水利工程应急决策的模型。针对应急决策环境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引入区间直觉模糊集表达评价信息,采用区间直觉模糊熵计算各指标权重;通过构造备选方案两两比较矩阵,运用区间直觉模糊距离测度公式计算方案间的损益值;结合TODIM法计算各方案相对占优度并进行比较排序,确定最优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损失规避系数确定的前提下,选择任一区间直觉模糊距离公式都不影响方案的优劣排序,决策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2.
双层桥上、下层桥面的支座如何布置及使用何种支座对其抗震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提出3种方案,并结合工程实例,采用地震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3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下层固定支座分开布置在两个桥墩上能够有效地减小固定墩所受的地震力;不设固定支座,全部采用活动盆式支座与弹塑性减震耗能装置并联,桥墩的内力大幅度降低,所有桥墩受力均匀,减隔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3.
基于2018年现场实测数据,以山东省为典型案例研究,综合考虑现有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炉型工艺及年垃圾焚烧量等因素,自下而上构建山东省垃圾焚烧发电厂PCDD/Fs排放清单,并采用空气质量模型CALPUFF定量评估现状及不同情景下垃圾焚烧PCDD/Fs排放及其环境影响.结果表明:PCDD/Fs排放因子范围为24.68~290.90ngTEQ/t,平均值为75.11ngTEQ/t,年排放量为1.07gTEQ,排放因子、排放量均低于已有研究.从炉型维度分析:炉排炉排放因子低于循环流化床,表明其PCDD/Fs排放控制水平较好;从空间分布维度分析:潍坊市,济宁市和淄博市的垃圾焚烧量最大,其排放量与大气模拟浓度也相对较高;从情景对比维度分析:标准加严、垃圾焚烧率提高的未来情景更符合山东省垃圾焚烧电厂的未来发展规划要求,同时也可达到降低PCDD/Fs排放及其环境影响的目标;相比2018年基准情景,该情景下的年排放量以及年均浓度贡献将分别下降22.73%,24.19%.  相似文献   
104.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为原料,对其进行焚烧得到污泥焚烧灰。在对污泥焚烧灰进行表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利用污泥焚烧灰对水中Cd2+的吸附。结果表明,吸附效率随吸附时间、污泥焚烧灰投加量和初始pH的增加而增加;而温度的影响不明显。在吸附时间为80 min,污泥焚烧灰投加量为10 g/L,初始pH为5~7,温度为30℃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当Cd2+浓度低于10 mg/L,污泥焚烧灰对水中Cd2+的去除率可达99%以上。废水中的Cu2+会对Cd2+的吸附产生抑制作用,而Cr6+影响微弱。污泥焚烧灰对Cd2+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过程主要是物理吸附,吸附量可达17.94 mg/g。  相似文献   
105.
PM2.5的精确预测是大气污染评价和治理的关键性工作。本文针对PM2.5浓度变化的时间序列分布特征,结合环境监测站提供的相关数据,应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p,d,q))预测短期PM2.5的日平均浓度。结果表明:由于PM2.5浓度变化受气象场、排放源、复杂下垫面、理化生过程的耦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段内的变化模式存在巨大差异,因此采用分时段序列预测模型可以提高PM2.5的预测精度;通过将分时段序列模型与灰色GM(1,1)模型和全年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该模型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6.
107.
黑龙江流域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中国东北平原,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这些腐殖质随着地面径流进入水体,成为流域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自然本底(环境背景)。自然本底的存在导致流域水质有机污染综合指标不能真实反映流域的人为污染,流域背景区内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背景值范围分别为3.0~11.7、14.3~40.5 mg/L。流域部分水质考核断面水质受到有机质背景值的影响。由于叠加人为污染,定量分析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背景值范围存在很大难度。重金属元素相对稳定,相对于"六五"时期重金属背景值,目前水体中重金属含量普遍升高。结合水环境管理需求,背景值研究成果应用于水环境管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笔者在综述黑龙江流域水环境背景值研究基础上,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水环境背景值研究建议,为科学客观评价流域水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设计了一套核废液的沥青固化处理模拟试验装置,对不同固化处理条件下生产的沥青固化物内的混合盐粒子的微观构造、粒径分布等进行了详细探讨。结果表明,固化处理条件的改变对固化产物中的盐粒子的大小及其粒径分布虽无明显的影响,但对其微观构造及比表面积的影响却十分明显。当核废液中含有磷酸盐并且核废液的送料速度较低时,生产的沥青固化物中的混合盐粒子的约70%是由长3—6微米,直径约1微米的针状结晶以架桥形式构成。这样的氧化剂颗粒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  相似文献   
109.
就不同粒径及微观构造的氧化剂盐粒子制备的沥青固化物的氧化还原反应特性用高感度量热仪(C80微量量热仪)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氧化剂盐粒子的微观构造基本相同时,随粒径的减小,制作的沥青固化物的反应开始温度向低温方向偏移,低温领域的发热量增大。当粒径的大小及其分布基本相同时,沥青固化物的氧化还原反应特性随粒子的微观构造的不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由针状结晶构成的多孔状粒子制成的沥青固化物的反应开始温度低、低温领域的发热量较大。  相似文献   
110.
研究以珠江流域为例,结合美国EPA致癌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构建多介质-多途径暴露模型,定量评估了该区域居民暴露于镉(Cd)、滴滴涕(DDT)和多氯联苯(PCBs)等典型EDCs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分析风险来源、暴露介质及暴露途径,并探讨不同环境介质的致癌风险贡献率.结果表明:Cd、DDT和PCBs的暴露剂量达2.36×10-4,6.46×10-5,4.62×10-5mg/(kg·d);暴露途径中经口摄入是最主要途径;总致癌风险为2.04×10-4,高于国内外所规定的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上限(1×10-4),环境介质中蔬菜和大米对致癌风险贡献较大,区域主要典型EDCs污染物Cd和PCBs对致癌风险贡献率较大(分别达44%、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